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法的直接目的是惩罚犯罪,实现国家刑罚权,所提倡的人权保障只是刑事诉讼间接目的,具有间接性、被动性,因而仅指被告人的人权.被害人的人权保障实质包含在在直接目的--惩罚犯罪和根本目的--保护人民,维护社会安宁秩序中.然而,我国被害人权利保障在刑事程序中非常薄弱,已经违背了刑事诉讼的目的要求.所以,刑事诉讼法除了继续保障被告人人权外,目前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扩大被害人的一系列权利,以科学实现刑事诉讼的应然目的.  相似文献   

2.
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中被认为是保证诉讼顺利进行的一种手段,现代刑事诉讼具有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该双重目的应当是平行的,自始至终贯穿在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在适用强制措施时,适用者也必须考虑刑事诉讼双重目的的要求。而我国现行强制措施制度对于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设计却不能有效地实现上述的目的,不能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应的修改以适应建立法治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1997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并未实现立法者的初衷,改革的成效有限.导致这一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我国刑事诉讼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以致于偏离了诉讼的本来面目,成为行政性的治罪程序.中国古代社会司法与行政不分的传统与建国后的刑事诉讼行政化问题,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其原因虽各有不同,但共通之处在于始终将刑事诉讼视为一种工具,而忽视了其固有的司法程序的特性.在刑事诉讼法再次面临修改之际,应当充分重视刑事诉讼行政化这一问题,恢复刑事诉讼的程序司法特征.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是一种在刑事诉讼中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重要诉讼权利.这种诉讼权利从十七世纪产生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刑事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状况和刑事诉讼文明进步的程度,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刑事司法制度中体现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实施依法治国伟大方略的今天,在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中确立沉默权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具有可行性的,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此发表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刑事证明标准是诉讼证明过程中的重要理论,高度抽象并且贯穿整个诉讼证明过程,对整个刑事诉讼过程和刑事诉讼目的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新《刑事诉讼法》引入了"排除合理怀疑"理论,这一修改显示了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改革方向。刑事证明标准的设置要注重主客观相结合,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相结合。建立更合理、更具有可行性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改恰逢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和推进,在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刑事诉讼法在修改时应在宏观和理论层面上处理好与宪法、刑法、民法等其他法律的关系,实现刑事诉讼与外部法律之间的和谐;协调刑事诉讼内部程序之间的关系,实现刑事诉讼程序的内部和谐;平衡刑事诉讼中不同诉讼主体权利保障的关系,实现权利和谐;准确定位国家追诉权,实现权利与权力的和谐,以便更好地发挥刑事诉讼的纠纷化解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职能是诉讼参与者在刑事诉讼中为实现特定目的进行诉讼活动的行为模式及所具有的作用和产生的功能。设置刑事诉讼职能应遵循三大基本原则,据此剖析我国刑事诉讼职能设置的主要缺陷,力图寻求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刑事辩护制度理想化状态的实现受制于整个刑事诉讼结构以及在该结构中其他制度的完善与否.从刑事诉讼的目的看,理想化的刑事辩护制度要求在刑事诉讼结构中辩方与控方处于平等的地位,享有对等的诉讼权利,相当的诉讼机会,充分陈述自己的辩护意见,并能够为举证支持自己的辩护意见作准备,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不受非法侵犯.但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存在着公、检、法三者关系设置不科学等问题,影响了刑事辩护制度理想化状态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21,(5):101-108
在“刑事诉讼目的”概念的界定上,“刑事诉讼目的双重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对“刑事诉讼目的”缺乏清晰准确的界定,二是混同“刑事诉讼目的”与“刑事诉讼模式”。前者导致其结论的得出偏离前提,后者导致其错误吸收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相关观点,并最终得出“刑事诉讼法目的在于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个错误结论,该结论在我国刑事诉讼领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刑事诉讼目的”之界定,应明确限定于“刑事诉讼法目的”这个范围,对该目的内容之确定,则应注意其与刑法目的的区别。刑法目的在于惩罚和预防犯罪,而刑事诉讼法目的则在于既查明案件真相、准确适用刑法,又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刑事诉讼证据的证明标准。但是,如何理解与把握这一证明标准,尤其是如何理解"事实"的涵义,学界存在很大的分歧。从刑事证据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证明目的与证明标准的关系、刑事司法实践等方面出发,益于理解"法律真实"说的正确性,益于准确界定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1.
国内在“刑事诉讼目的”概念的界定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界定不统一,界定含糊甚至错误。“刑事诉讼目的”是刑事诉讼领域的核心概念,其界定问题会对该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刑事诉讼目的理论,如果界定不当,则会使该理论失去合理的研究对象和正当的前提;二是影响其它刑事诉讼理论和刑事诉讼实践,导致它们失去确定的、正确的理念指引。对“刑事诉讼目的”概念的界定,一要避免重复国内学者在该概念界定上的失误,二要尊重该概念在其理论来源中的原意,宜将“刑事诉讼目的”直接界定为“刑事诉讼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刑事诉讼的定罪标准即“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一直是证据理论界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对其究竟是达到法律真实还是客观真实还尚无定论.本文从分析证明目的与证明标准的关系入手,尝试探索这一问题的实质;且借此揭示出我国定罪标准的弊端,即我国刑事诉讼定罪标准实质上是混淆了证明目的与证明标准这两个概念,“犯罪事实清楚“这一界定是证明目的,“证据确实、充分“这一界定才是证明标准;最后提出了我国刑事诉讼定罪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价值是刑事诉讼程序追求的取向,刑事诉讼价值在保障实体公正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本文以刑事诉讼价值的实现为目标取向,对影响刑事诉讼公正和法益价值的因素,结合新刑事诉讼法的精神,着力从实现刑事诉讼价值的措施的角度进行探索解析,为进一步深化刑事诉讼价值问题研究和司法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又称证明要求,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承担证明责任的诉讼主体即控诉人提供证据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所要达到法律规定的程度."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该标准片面强调客观真实,忽视了认识的主观性且不够明确、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建议我国应建立较为科学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和价值是刑事诉讼法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从认识角度进行探讨的还不多,本文对刑事诉讼所能实现的正义程度与认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有关沉默权与警察讯问权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7.
沉默权是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是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的立法理论,扩大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主要针对沉默权及其在我国确立的必然性和途径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沉默权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是宪法赋予公民天生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没有沉默权的权利体系是不完备的权利体系,没有宪法保障的权利是虚假的权利。本文试图对沉默权制度作出深入的研究,进行缜密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职能是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为实现参加诉讼的目的和承担的任务而在刑事诉讼中进行活动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其经历了古代弹劾式诉讼,中世纪纠问式诉讼和现代混合式诉讼的历史演变而逐渐发展到今天。刑事诉讼职能可分为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其中,控诉职能,辩护职能和审判职能是现代刑事诉讼的三大基本职能。  相似文献   

20.
补充侦查是一项刑事诉讼制度.它对于刑事诉讼目的实现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当运用于司法实践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审判过程中的补充侦查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相反却成为侵害被告人合法权利、司法机关权威以及司法公正的制度。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取消庭审中的补充侦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