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2011,(25)
相知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和杨开慧积极投身于这一滚滚的爱国洪流。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著名刊物《湘江评论》,他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办法,改造的办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他号召广大民众,“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在北京的杨开慧每次收到毛泽东寄来的《湘江评论》,都会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11,(28)
相知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和杨开慧积极投身于这一滚滚的爱国洪流.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著名刊物《湘江评论》,他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办法,改造的办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  相似文献   

3.
《湘江评论》编辑特色及其影响吉家友一、编辑《湘江评论》的历史背景1919年4月6日,毛泽东完成了欢送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见后,从上海回到长沙。此时,他对政治越来越感兴趣,思想亦愈来愈出进.他向周世到表达了这种愿望(周当时在长沙修业小学任教员):“...  相似文献   

4.
精彩晨读     
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的座右铭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领袖和导师,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1913年,毛泽东20岁,风华正茂,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勤奋读书,创办《湘江评论》,制定“学习计划”,与老师、同学谈古论今,“商量学问,言天下国家大事”。为了激励自己“持之以恒”,毛泽东以“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pù)十日寒”为座右铭,不管数九寒冬,还是炎夏酷暑,看书读报,总是带着世界地图、英汉字典和笔记本,将一些重要事…  相似文献   

5.
《民众的大联合》与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一。这篇章论证了中国民众大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萌芽的标志。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及广大民众的反帝反封建实践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萌芽的原因。五四时期毛泽东的统战思想还没有完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不大赞同洪老师对《丑石》一文的看法。《丑石》的观点并没有错。理由是,“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不应看作《丑石》的“观点”(即中心),而“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才是《丑石》所要“宣扬的观点”。退一步说,纵使“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诚为《丑石》的观点,那也是不错的。作者并非蓄意混淆“美”(是)与“丑”(非)的界限,而制造混乱;谁也不会作“凡是丑的,都是美的”这样的误解。作者要说的  相似文献   

7.
该文对《西部警察》、《爱谁是谁》、《沟里人》、《走出黄土地》……《青年毛泽东》等9部电视剧进行了评论,从剧中人物、故事情节、主题歌词到全剧的社会意义都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希冀供电视剧编导演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曾记得,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刊头写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我国古人也说,“民以食为天”。对我们高校后勤来说,解决好师生员工的吃饭问题,确实是天字第一号的大事。  相似文献   

9.
注释,对学生准确把握句意、全面理解课文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遗憾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词两首》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及《水调歌头·游泳》中的某些必要的注释却给省去了,而已有的某些注释却值得商榷。一、不该省去的注释1词语的出处如“百舸争流”中的“舸”,课本仅注为“大船”。“舸”为何是“大船”呢?查扬雄《方言》可知:“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这就比较明确了。毛泽东祖居湖南湘潭,词中所赋恰是湘江及湘江两岸之景,用“舸”自在情理之中。再如“鹰击长空”的“击”,课本无注。此出《汉书·五行志》:“故…  相似文献   

10.
毛宇居,毛泽东的老师。1906年,毛泽东到离家七八里路远的井湾里私塾读书时,毛宇居在这里当塾师,给毛泽东讲授《春秋》、《春秋左氏传》等经书。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有五位者师。杨昌济先生,即杨开慧同志的父亲,是毛泽东的老师,教伦理学和哲学。后来,毛泽东在回忆一师生活时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  相似文献   

11.
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湖南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与湖南丛书》一套五本,虽然种数不多,却生平、思想研究兼有,研究亦有深度,可算得是很有地方特色的一套好书。 首先,《丛书》使读者对青年毛泽东的认识更加全面了。一般说来,对于青年毛泽东的认识不外乎他领导建立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等等。丛书中《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轨迹》从文化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建党思想、国共合作思想、农民革命思想、妇女解放思想、地方自治思想等等十五个方面进行了整体探索,这种颇有深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报刊编辑思想特点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自步入社会直到逝世,不论是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追求、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青年时期,还是在戎马俊偬的革命战争或社会主义建设中担任领导职务时期,他都从事或指导报刊的编辑工作。他的编辑工作,可上溯到1915年编眼《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1919年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周刊和1925年主编《政治周刊》等等②。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他虽然没有亲自主编报刊,但他一直没有放弃、放松对报刊、特别是对重要的党报党刊的直接指导。他撰写有关报刊的论述、作品或者改稿难以统计,除《毛泽东选集》及单行本有关文…  相似文献   

13.
《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是毛岸青和邵华同志在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逝世一周年前夕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这篇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散文,通过记述作者的切身经历和感受,热情歌颂了毛泽东同志崇高的革命精神,讴歌了杨开慧等烈士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业绩。文章一开头,便开门见山地叙述了作者在毛泽东同志逝世后的第一个春天回到故乡湖南的见闻和感受。“我们伫立桔子洲头,漫步湘江峭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作者用庄严凝重的笔调,饱含激情的语言,说明了他们所到之处,都是  相似文献   

14.
<正>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江畔山水如画,曾经有被称为“湘江三友”的三名青年在这里求学畅游: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湘江三友”中诞生了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暑假刚至,我顺着湘江,重走毛泽东的求学之路。韶山,是毛泽东出生成长的地方。当少年毛泽东离开韶山踏上求学求真之路时,他对父亲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明志。在韶山,我观看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演出,当水火一同喷出,激情澎湃的情节一幕幕上演,我心中感慨万千,生出无限敬意。  相似文献   

15.
<正> 毛泽东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开创者,而他的革命历程可以说是从创办刊物《湘江评论》开始的。他对新闻工作十分重视,恐怕与此不无关系。几十年来,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同时,一直关注着新闻工作,并以大量的新闻实践和精辟的新闻观点  相似文献   

16.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这条路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毛泽东对这一路线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我国传播,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从对十月革命胜利的宣传中,逐步领悟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而后,在“五四运动”的实践中,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战斗威力。他们开始认识到劳工阶级对于推翻帝制、建立劳农当家作主的制度的巨大作用,开始树立朴素的群众路线的思想。这时,毛泽东在湖南主编《湘江评论》,他在民众大联合的文章中表述了他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初步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第一次工运高潮过去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了农民群众对于  相似文献   

17.
谁是三国真英雄?唯曹操与司马懿。而司马懿又远胜曹操一筹。因为司马懿有比曹操明确的安身立命的准则、克敌制胜的法宝,这就是《道德经》。司马懿一生的所作所为,处处闪烁着《道德经》的光辉。政治上,“为而不争”,“功成身退”;军事上,“不争而善胜”,“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道德修养上,“致虚极”,“夫唯不争,故无忧”。司马懿为什么对《道德经》情有独钟?我们可以从他家乡出土的《重修洞微观记》中看出端倪,从他家乡的猪龙河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依据中国的历史条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同盟军的思想,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作为中国人民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加快了革命胜利的步伐。在今天,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对于加强全国人民大团结,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理论同他的其他理论一样,有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九一九年七月,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创办的《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指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  相似文献   

19.
耳语     
小小的“铅笔盒事件”,把我们一年级一班搞得天翻地覆。到底是谁干的呢?为什么要把别人的铅笔盒丢到垃圾箱里去?初为人师的我该怎么处理呢?方案一:讲故事《诚实的孩子》,引导学生在班里主动承认了错误。结果:失败。方案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他”到办公室向老师承认错误。结果:失败。两套方案都没能把“肇事者”打动班里炸开了锅,同学之间也开始互相指责:谁干的,真讨厌。干了坏事不承认。整整一天,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敢于承担责任?学生为什么怕承认错误?还是怕承认后会……放学前,我怀着忐忑…  相似文献   

20.
<正>去年暑假,我有幸到长沙来一览湘江的风采。立于岸边,看着江水一刻不停地奔流,夕阳余晖洒在江面,水面泛起金色波纹,我不禁想起《沁园春·长沙》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豪迈词句。移步来到橘子洲,人群熙熙攘攘,江风送来缕缕清凉。环顾四周,满眼翠绿,心旷神怡。一路向前,一尊青年毛泽东的雕像吸引了我的注意。雕像雄壮巍峨,伟人的双眼凝视着远方,那心忧天下的神情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喃喃道,向伟人眼睛注视的方向望去,渐渐出了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