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神秘而又美丽、被称作“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吞格里拉,有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盛开的蒲公英。  相似文献   

4.
草原上     
是草原,却没有帐篷,在红砖和水泥的屋子里坐下,茶端上来,铁观音,不是熬制的古老砖茶,茶色泛黑,微微浑浊,有着苦涩奶香的。一会儿有人叫,说是去吃羊肉。以为近了会嗅到宰杀的血腥,却只觉到青草、泥土、偶尔的羊粪和马粪的发酵气息。羊不知在哪儿早就杀好了,吸吸鼻子,嗅不到一丁点儿异样的味道。  相似文献   

5.
草原上的酒歌,大气、亲切、欢快、随和,还寓教于乐。蒙古族姑娘的歌声有一种辽阔神奇的意境:那么自然、潇洒、悠扬。蒙古族姑娘身着白裙红坎肩,显得鲜亮、美丽、得体、端庄、淳朴,与醉人的酒歌浑然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在清晨的灌木丛中,一个小男孩遇到了如下情景: 他跑得更近了,然后又静静地站住,一种莫名的新的恐惧使他停下了脚步。他四周的草生机勃勃,正在窃窃私语。他狂乱地四下张望,接着低头看去。地上黑压压的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它们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挣扎着的什么东西奔去,好像亮闪闪的黑水在草中流淌着。  相似文献   

7.
草原上的天     
这天是草原上的天。草原毫无遮拦,这样开阔,这样坦率,只是一个劲地绿。天呢,却是变化多端。可能是气候作怪,它常常显得离地很近,有时站的四不靠的草原上,总觉得天还是可以用手摸到的。在大桥上看日落,真是“无在天边,近日在眼前”了。  相似文献   

8.
19世纪(那可真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美国小姑娘,她从两岁开始,就跟着爸爸妈妈在当时还是一片蛮荒的美洲大陆上四处迁移,过着艰苦却温馨的拓荒生活。她从来没受过严格的写作训练,但65岁时她回忆起童年时的趣事,觉得是那么珍贵而有趣,应该写下来与后辈们分享。  相似文献   

9.
草原文化如何造就了草原文学?一是草原文化给草原文学提供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二是草原文化为草原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生活宝藏和资源优势;三是草原文化给草原文学提供了纯厚的审美艺术情趣。草原文化是一种植入民族血脉的地域文化,草原文学就是为了表现地域文化而出现的文学样式。草原文学,正是从草原文化这个母体中诞生出来的。现当代的内蒙古草原文学,是古代草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饱含古代草原文学的独特风韵和民族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之规定,教唆犯罪是隶属于共同犯罪的一个下位概念,因此,教唆犯罪是被作为共同犯罪来加以界定的。但实践中,并非所有的教唆犯罪都能构成共同犯罪。鉴于此,我们对教唆犯罪未遂形态的研究应建立在把教唆犯罪划分为独立教唆犯罪和共同教唆犯罪的基础之上,且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刑法典有关教唆未遂处罚原则之规定缺乏合理性,违反了刑法基本原则,也放纵了犯罪。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对教唆犯罪的未遂形态进行重新界定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刚进入贡格尔草原不久就见到这样的景象:公路两边,一望无际的草原,草原上是遍地的牛羊,和我来草原之前在云南的夜空见到的星星一样多。  相似文献   

12.
去年秋天,我和家人到坝上草原去玩,辽阔的草原绿得一望无际,粉色、紫色的小花开得水鲜剔透。太阳暖得很,天空蓝得像水,海洋一样透彻。就在这时候,坡地上突然有人喊:看,雄鹰!  相似文献   

13.
14.
刚进入贡格尔草原不久就见到这样的景象:公路两边,一望无际的草原,草原上是遍地的牛羊,和我来草原之前在云南的夜空见到的星星一样多。这是我进入草原以来见到的最真实的景象——我想象中的草原景象。  相似文献   

15.
16.
我喜欢豪迈、大气的诗。这首诗,每一行都充满了男子汉的大气魄,是一种诗人对草原、对大地的行吟,读来令人狂喜。这首诗,每一个字像是一棵绿草,组合之后,就变成了一片辽阔的大草原,在那里,氧气含量非常高,低低的云朵伸手可摘,马、牛、羊、人在偷偷放着小屁儿……  相似文献   

17.
看点扫描:连绵的雪岭,耸入云霄的冰峰,构成了天鹅湖的天然屏障。泉水、溪流和天山雪水汇入到湖中,水丰草茂,气候凉爽而湿润,适合天鹅生长。每当春天来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大批天鹅从印度和非洲南部成群结队地飞越崇山峻岭,来到天鹅湖栖息繁衍。站在湖边高处的一处望台,可以看到,在和煦的阳光下,湖水、天光、云影、天鹅,构成一幅“片水无痕浸碧天,山容水态自成图”的和美画卷。  相似文献   

18.
草原     
  相似文献   

19.
关于单位犯罪,司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一直没有定论,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应当通过立法予以完善。本文试图对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进行诠释,明确如何对单位犯罪进行认定与处罚,分析单位犯罪立法的不足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犯罪与被害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提出似乎是对“无被害即无犯罪”的非难。本文认为,无被害人犯罪中的被害人不是绝对地不存在。该种犯罪形式上表征出无被害人,但实质上应当存在着隐性的被害人。针对无被害人犯罪,可以根据其具体罪质本体对社会客体状态的危害情况,分别实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