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升灵魂、锻炼人格为己任;它着眼于精神的改造、新人的培育;它不仅仅是要让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和思维水平,为日后的生活提供技术的支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受教育者与传统文化相对接,与古今中外人类高贵的灵魂对  相似文献   

2.
雷雪琴 《考试周刊》2009,(28):60-60
语文着眼于精神的改造。新人的培育.让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为日后的生活提供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对接,与古今中外人类高贵的灵魂对话。语文是孕育美、生成美的地方。生活的空间有多宽广,语文的空间也就有同样的宽广。所以语文课堂应是富有诗意的.体现一定的创意。  相似文献   

3.
陈平 《广西教育》2013,(30):68-68
语文是一门反映人们现实与精神生活的深刻性、丰富性与广阔性的学科,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与个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课堂不但要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要让学生在厚实而凝重的人文气息中接受熏陶,塑造学生的精神和灵魂。然而在中考的驱使下,教师与学生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教材上,把重点放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上,对文章进行注释式、肢解式的分析;学生应有的课外读物被种类繁多的辅导书、参考资料占据;  相似文献   

4.
新教材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范本,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人课”的特质,把语文课上成“人”课,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如何引导受教育者做人上,把教育的目的首先定位于铸造人的灵魂上,为受教育者注入精神和灵魂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生命化教育是近几年推出的一种教育理论,它是针对我国的教育现实中生命教育的缺失而提出的。生命化教育强调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塑造,不仅仅是教会受教育者谋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着眼于受教育者灵魂的“润泽”。生命化教育倡导的许多内容与语文教育不谋而合,笔者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提出了语文生命化教育,并对语文生命化课堂结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学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有效的教育必然是充满着个性的灵魂撞击、独特的情感交流。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地培养、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充分发展个性的领域。这样才能使他们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唤醒教育是一种使受教育者在精神上有所触动的教育,这在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论著中多有阐述,其最主要的精神即为从受教者灵魂上的嬗变和熏染,表现为教育生活层面就是用爱唤醒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使其成为一个有独立生活体验的人,满足日后的生存所需.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学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有效的教育必然是充满着个性的灵魂撞击、独特的情感交流。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地培养、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充分发展个性的领域。这样才能使他们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生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对人的爱。"语文就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问,人文教育并不一定要上升到处处都能照鉴灵魂,升华到健全人格的高度才算功成名就,它应该是春雨"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似道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完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选择:果?苗?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应该有自己的价值选择。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教育如果有了灵魂,那么它必定引领受教育者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空间,必定要求受教育者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教育如果有了灵魂,那么它必定不只是关注受教育者的今天,而且关注他们的明天;必定不只是关注在校期间的“成功”,而且关注走上社会后的发展;必定不只是关注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堆叠的高度,而且关注他们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涵养的厚度。有灵魂的教育培养出的应该是有趣味、有追求、有信仰、有灵魂的人。然而,今天的教育似乎迷失了自身的宗旨,迷恋…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人认为有如下策略:运用语言魅力,激起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营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说话”的空间;拓宽语文视野,让学生享受精神的愉悦;组织有趣的活动,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等等。  相似文献   

12.
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理当是教育的本义,更是我们目前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中学数学的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顺应时代的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3.
张红婷 《新疆教育》2012,(17):80-80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语文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高昂的姿态,投身到素质教育的熔炉中去。重塑教师自身形象,励练创新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位语文教育家在评价当前语文教学时拍案有声地疾呼 :“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什么 ?是创造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最致命的缺欠是什么 ?也是创造 !”如何才能让创造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 ,从而真正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呢 ?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是施教者方面的创造性劳动 ;二是受教育者方面的创造性的养成。一、施教者的劳动要具备创造性宏观方面涉及教材的选编以及考核方式。在教材建设方面 ,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内容滞后。一本教材 ,几年不变 ,十几年不变 ,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读的都是那几篇经典 ,没有时代气息 ,唤不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伏思华 《陕西教育》2008,(1):12-12,24
现代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也曾一再强调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这就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适应形势的需要,进行培养受教育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探索。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学理论也强调要确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教育不能像企业生产产品那样,而是应该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确立“人之根本“和“人之性格“,应该让受教育者有更高的人生境界。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仅让受教育的人懂得“用“的层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领悟到“体“的层面。一、现代新型文化精神培育是当代教育的根本问题理性主义的现代文化精神既规定了现代教育的使命,也制造了现代性生存的难题。现代性教育的使命表现为教育要服务于现代性的生产、生活和生存。  相似文献   

17.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语文学科与数理化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灵与活。只有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气和活力,语文才能有无穷魅力。”话虽说得极是,但笔者认为仍未触及语文教学的“灵魂”(本质精神)。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之灵(灵魂)呢?以笔者陋见,语文教学之灵就隐涵于“语文”本身。按汉语语义分析,语,言语,即指人类的有声语言。它的最伟大的作用,就是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疾急徐缓来表情达意,同时又辅以“容”(神态)、“形”(体态)等无声语言,将所要表达、传达的内涵,真实、贴切、深刻、生动地渲染出来,带有浓郁的人类生活情绪和个体生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的教育思想、观念乃至方法手段的总和。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创新教育之所以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是因为它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其教育思想和方法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万明华 《江西教育》2003,(21):16-17
《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语文是文化:第一,它负载着文化;第二,它传承着文化;第三,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文性”乃语文课程活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一、建构儿童文化,当好儿童“营养师”我们要当好中小学生的“营养师”,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为学生的安身立命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在学生的学习中,把语文学习作为文化建构的过…  相似文献   

20.
超级市场是现代城市人喜爱的购物场所,它提供了充足的货物,让顾客可以充分地选择。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其追求的境界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让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换言之,即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力,提供各层次的、高质量的和有足够数量的教育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并且要提供一个更加人文化的环境,让受教育者身在其中,去听、去看、去试、去体验、去发掘自身生命的潜能。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现今的教育也应建立一个学生和学校相互选择的“教育超市”,实行开放式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家长和儿童是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