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琼 《编辑学刊》2001,(3):46-49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省余姚县黄竹浦人,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明末东林党人黄尊素长子.尊素被魏忠贤阉党杀害,宗羲于19岁入京伸冤报仇,以铁锥毙伤仇人,后参加复社,开展反宦官斗争.清兵南下,他在浙东集义兵抗清.南明鲁王政权授左副都御史.  相似文献   

2.
《石巢传奇四种》作者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又号石巢、百子山樵、皖髯。安庆府怀宁(今安庆市)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中举,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官户科给事中。天启四年(1624)以谋迁吏科阴结魏忠贤,又惧东林党攻己,未满一月即请归。崇祯元年(1628)起光禄卿。崇祯二年(1629)阮大铖名在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一字德冰,号梨洲、南雷,自号艾湖鱼澄洞主、双瀑院长、梨洲老人、梨洲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东史学大师。黄宗羲生逢明清易代的动荡时期,一生历经坎坷。他少时拜刘宗周为师,发愤攻读经史。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名士,后被宦官魏忠贤害死。黄宗羲承父遗志,联合复社志士,积极从事反对“阉党”斗争。1645年清兵攻入南京后,他又毁家纾难,在家乡募兵武装抗清,  相似文献   

4.
吴亚东 《兰台世界》2013,(22):132-133
<正>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黄尊素是明熹宗时期山东道监察御史,素以敢言著称,同时又是东林党骨干分子,因此得罪了当时的阉党首领魏忠贤,后遭到残酷迫害致死。黄宗羲上京为父申冤,在公堂之上用铁锥怒刺阉党分子,表现出惊人的魄力和勇气。崇祯二年后,黄宗羲加入复社,积极从事与阉党余孽的斗争。明亡之后,黄宗  相似文献   

5.
亨里克·易卜生(HenrikIbsen)是挪威伟大戏剧家,他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东南部斯基恩(Skien)。1843年易卜生离开因经商破产、家道中落的家庭,到格林姆斯塔(Grimstad)市当药店学徒。在此期间他开始写诗,并创作出第一部戏剧《凯蒂利纳》,同年他的剧本《武士冢》在挪威首都上演。此后易卜生先后在不同的剧院任舞台监督、编剧等职,工资菲薄举日维艰。1859年易卜生等人组织了“挪威社”为挪威民族解放和民族文化奔走。1864年易卜生移居意大利(一说是为了避开对他围攻的狂暴恶浪,又一说是经济窘迫等个人原因)。易卜生在意大利和德国居住了27…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最低限度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去年十一月份,日本三大报社之一的《每日新闻》社招考,该报所属的《每日星期日》周刊杂志(十一月二十五日刊)公布了《每日新闻》招考记者、编辑所出的常识试题。去年《每日新闻》社予定招考六十名工作  相似文献   

7.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于2003年11月28日正式挂牌,由中共苏州市委批准成立。集团下属七报一社一刊:即《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张家港日报》、《常熟日报》、《太仓日报》、《吴江日报》、古吴轩出版社(江南音像出版社)和《苏南科技开发》刊物。集团经营实体有苏州报业广告公司、苏州日报印刷中心、苏州报业发行中心等全资企业以及苏州城市报业广告公司、金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  相似文献   

8.
陆文夫《美食家》品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文夫先生(1928-2005年,江苏泰兴人),不是苏州人,却被美称为“陆苏州”。他自少年时到苏州求学,在这方土地上生活了整整60年,从水道到小巷,从评弹到吴语,从饮食到民风……他凭着一颗对苏州的赤子之心,一支不知停歇的笔,写录了苏州的点点滴滴。小说《美食家》是他的巅峰之作,自1983年获全国第三届中篇小说奖以来,被译成英、法、日等语言,畅销海外。如此妙文,长久以来却未寻得单行本,直到2005年,方见有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全力打造的插图本《美食家》。  相似文献   

9.
陆云龙、陆人龙兄弟是明末两位重要的小说作家。鉴于陆氏兄弟所创作的四部小说(《型世言》、《辽海丹忠录》、《魏忠贤小说斥奸书》、《清夜钟》在明末清初小说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学术界多年来一直注意搜寻二人的生平资料,然而长期以来收获甚微。《明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新闻界近年来有两位大人物特别活跃。一位是众所周知的澳大利亚出生的美国报业大王默多克。他自1976年以来,先后在英国购进四大报纸:《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另一位就是在今年3月上旬出版的《今日报》(英国第一次采用从编辑到印刷电脑化的彩色报)的创始人艾代·沙哈。他只能算是半个英国人,因为他的父亲是印度波斯人。他在英国新闻界资历很浅,开始时只不过在英国广播公司做一名杂工,后来才以五千美元的资本在曼彻斯特租了一家书店上面的写字房办起了《信使周报》。到了1982年,他成功地收买了  相似文献   

11.
陆云龙和《金瓶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书偶有所得,是机缘与 感悟。一个偶然的机会审校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忽然 想起了《金瓶梅》。《斥奸 书》是“佞臣传”,写魏忠贤 一生之恶行。书在魏下世不 久,于崇祯元年出版。书题 明·吴越草莽臣撰;这是陆云 龙常用的别署。陆云龙浙江钱 塘人,字雨侯,堂号翠娱阁, 书馆称峥峭馆,《斥奸书》便 加署“峥峭馆”。他的生卒年 未详,然而他是天启崇祯间极 为活跃的编辑出版家和作家。 他撰著编选的作品颇多,突出 特点是喜欢对所刊刻的作品制 序加评。他所撰写的序、叙、引、跋、评、批数量多,见解 精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记者》2012,(7):62
1992年5月,在阔别老家数十年后,范敬宜先生回苏州考察工作十余天。随后撰文《苏州人的性格变了》,指出新苏州人的特点一个是"实",一个是"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句),既有远见、有魄力、有办法,又不乏江南人的细腻、致密。二十年悠忽而去,在《中国记者》杂志记者本次采访的十余位苏州日报人身上,这种新苏州人的性格特质依然明显,并且成为他们在当前全媒体背景下  相似文献   

13.
顾颉刚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已成为历史研究的学术对象;而作为编辑出版家的顾颉刚,却没有多少人谈论了。在顾颉刚前半生中,有相当多的时间,用了相当的精力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说他是编辑出版家并不为过。少年顾颉刚就好蓄书。1908年16岁时与王伯祥、叶圣陶在苏州草桥学堂一道读书时就结了一个诗社,并合办了一个叫《学艺日刊》的油印刊物,这可以看作后来的三位杰出的编辑家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尝试和开始。19岁时颐颉刚以妻名投书《妇女时报》,正式发表第一篇作品。1916年24岁时考入北大文科中国哲学门。1918年冬,傅斯年、罗家伦等发起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杂志,顾颉刚也参与其事,不过主要是写文  相似文献   

14.
2007年5月28日,笔者应邀到苏州出席“纪念柳亚子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到了苏州,来接站的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一位工作人员一见面就对我说:“你是金建陵吧?你写的汪家兄弟的文章在苏州反响很大。”他提到的拙文便是《档案与建设》2006年12期刊载的《汪氏两兄弟的生命足迹》。  相似文献   

15.
一2010年10月24日,《生命相髓——首次两岸三地骨髓捐受者相见欢》活动在苏州举行,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以吸引人的方式在荧屏上展开,在两岸三地的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苏州广电人把它与《生命20小时》(2001年6月13日播出)、《生命的回程》(2007年7月20日播出)称之为生命三部曲。  相似文献   

16.
自2007年7月起,苏州日报社推出《每周评报》业务。由报社新闻研究室专职评报员每天对报社出版的《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以及《现代苏州》杂志、苏州新闻网等进行业务点评。在报社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为适应网络时代媒体的新变化,同年8月份又推出了《每周评报》网络版。目前,评报系统已经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架构——社领导评报、评报员专职评报和以BBS为网络平台的全员评报等。  相似文献   

17.
一个朋友告诉我,《书摘》(《光明日报》社主办)2000年第1期上有一本书的文摘里,引用了我的文章。拿过来一看,的确,一位叫东方善霸的先生,编著了一部《丑陋的学术人》,在该书这3560字的精华部分,把我1999年5月在《出版广角》上发的一篇1600字的随笔,全文抄用,只在文章中间嵌入了两  相似文献   

18.
前言今年的七月二十四日,是邹韬奋同志因病长逝的三十五周年。为了纪念他的忌辰,我翻阅了他主编的生活周刊,重读了《韬奋文集》中的有关文字,写成了《邹韬奋和戈公振》(《回忆两位新闻前辈之间的深厚友谊》)一文(见《新闻战线》第四期)。就在翻阅生活周刊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有关邹韬奋同志和家叔戈公振等人在一九三二年筹办生活日报的史料;从家叔的遗物中又找到了邹韬奋等同志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起直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年,出了一位民间工匠吴友如,此人后来以画家名世。关于吴的身世和生卒年月的历史记忆都较为模糊,只知他是苏州人,友如是他的字,后来到上海谋生,正好遇着了发行画报。世人大多有这样的印象:《点石斋画报》就是吴友如,吴友如就是《点石斋画报》。这种印象对了一半,因为他确实是《点石斋画报》的主绘,但又确实不是它的老板。吴大约卒于1893年,此后画报还存在了约5年。  相似文献   

20.
村上春树是一位立足于日本社会,认真思索日本与东亚国家关系的作家,他在长篇小说《且听风吟》(1979)、《1973年的弹子球》(1980)、《寻羊冒险记》(1982)这一青春三部曲中塑造了中国人"杰",在《天黑之后》(2004)塑造了中国妓女郭冬莉和中国人黑社会组织中的一名男子.村上塑造中国人形象的目的何在?通过这些描述又体现出怎样的意识形态的变迁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