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后勤社会化”这一概念,是高等学校后勤干部职工在探索学校后勤改革的有效途径,提高学校后勤服务综合效益的实践中,对过去几十年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刻反思后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肯定了这一创举,指出:“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而在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进程中,只有正确理解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方能切实推行。笔者认为,具体地说,“高校后勤社会化”应包含以下几层涵意: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针对过去几十年间学校包办一切,自我配套的封闭型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了推动高校后勤改革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探索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实践是当前高校后勤面临的中心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李岚清副总理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指示精神;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理论;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思路;总结高校后勤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更有力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实践的进程。李岚清同志指出:“教育资源既不足又浪费,这两个问题同时存在。”“看来制约高教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后勤”。“后勤是制约高教发展的瓶颈”。“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改革的含金量。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全面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标准已经引起高校后勤管理服务部门的关注,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谈一下对当前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标准的肤浅认识。一、高校后勤服务应建立体现高校后勤特点的服务质量标准体系高校后勤服务的显著特点是“三服务、两育人”,这就意  相似文献   

4.
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国际趋势与现实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化成为高校后勤服务的主要趋势就整体而言,目前国际上高校后勤服务主要有2种模式,即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代表的“自办与引进相结合”的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和以法国与德国为典型的“中心化”管理模式。这2种高校后勤模式都表现社会化均已成为高校后勤服务发展的主要趋势与形式。在法国和德国,政府明确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高校的后勤服务全部交由校外机构“大学事务中心”和“大学生服务中心”负责,高校不必自办后勤,从而走上了一条高校后勤完全社会化的发展之路。而往美国、英国和日本,高校虽然没有分管学校后勤工作的专职副校长…  相似文献   

5.
高校后勤改革已进行多年,在多年的探讨和实践中,逐渐得出了下面的结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而在向这一方向前进的进程中,发展后勤产业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产业化是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桥梁和载体”。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把高校后勤的现状和社会化的目标分别看作坐标中的两个点,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产业化看作是始于现状而终于社会化的一条向量。假定“社会化”是一个形容词,它表现的是一种状态,一种高校后勤发展的未来理想模式;如假定“产业化”是一个动词,它表现了高校后勤的一种动态发展进程。那么高校后勤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而要实现的目标途径便是逐步实现高校后勤产业化。(如图一所示)  相似文献   

6.
一、现时期,制约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认识上的误区,制约了高校后勤事业的发展。误区之一是“甩包袱”。认为“社会化就是尽快摆脱高校后勤,由社会办高校后勤”。事实上,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极端认识。例如, 几十年遗留的“国营职工”的种种关系需要时间解决,后勤队伍只能在体制与机制上转轨,逐步实现重组。误区之二是排斥社会产业为高校服务。认为“社会化是解决后勤内化”的问题,发育的主体是学校既有的后勤队伍,“肥水不流外人田,学校的服务还需要自己的后勤”。这有悖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目的,是计划经济条  相似文献   

7.
高校后勤服务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这一奋斗目标已确定。自从92年以来,很多高校后勤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实行了“一体两制”和小机关、多实体、大实体、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但现行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从其内在的机制分析,基本上还是围绕“放权、让利、减税”来进行。这种机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所实行的“后勤行政管理和经营服务职能的分离”,“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管理模式的形成,加强和改进高校后勤的党建工作,使之既成为改革的保证,又能为改革服务,这是高校后勤党组织及党务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新课题。一、在观念上牢固树立三服务的思想近些年来,高校后勤的党建工作,纷纷扬扬。一是由于受到就党建抓党建的传统观念的  相似文献   

9.
中央明确指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近几年来,在国家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指引下,高校后勤借鉴企业的经验,实行半企业化或企业化管理,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在政企分开,“两”分离方面迈开了步子,这都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有效探索和尝试,在保证完成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的任务方面  相似文献   

10.
1 高校后勤职业道德的基本涵义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从思想到行为,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恩格斯说:“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高校后勤职业道德是指职工在工作中应遵守的、与高校后勤工作这一职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也可以说,它是根据高校后勤这一职业的特点,在整个后勤服务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后勤在实践中,总结并提出了“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宗旨,这一工作宗旨长期贯穿于全国高校后勤工作中。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高校后勤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轻重取舍上存在着许多迷茫,也出现了高校后勤育人职能流离于实际工作的现象,育人意识有所弱化。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党组织如何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这是高校后勤党组织和党务干部面临的新课题。因此,为保证党组织在高校后勤工作中的政治核心地位,以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就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解放、作风正派,既擅长做党务和政治工作,又通晓经济管理和专业技术的“复合型”党务干部队伍,这不仅是高校后勤  相似文献   

13.
高校后勤社会化辨析中国矿业大学乔春华赵建新一、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是表示学校后勤转变成社会服务的状态,具有社会的性质。具体来说,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逐渐把后勤承担的工作交给社会来承办。这与后勤工作“面向社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后勤社会...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一些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如何走出传统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在成功的管理中去寻找突破点,从“高校后勤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去研究探讨管理问题,是摆在高校后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一、建设高校后勤文化是高校后勤管理的新思路所谓高校后勤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高校校园环境中,以高校后勤职工为主体,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在长期的管理、服务、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形态及相应载体的总和。高校后勤文化既有别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但与之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两个文  相似文献   

15.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1999年1月,国务院转批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高校招生计划的扩大要同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进度挂钩,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行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适时的提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要求,为高校后勤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是在  相似文献   

16.
本围绕“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具有商品性和经济性”这一特征,阐述了发展高校后勤产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并分析了一些实践经验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构建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校一户办后勤”的传统模式是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大障碍高校后勤系统与行政系统的规范分离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高校后勤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次革命。通过分离,绝大部分高校组建了拥有相对生存权、经营权和发展权的高校后勤实体。但是,传统的“一校一户办后勤”的传  相似文献   

18.
贺词     
《高校后勤研究》(她的前身《中国高校后勤研究》简称《研究》),是一份伴随着中国高等的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而成长并崛起的期刊,作为理论性研究的刊物,她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文以载道”,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在改革时期的方针政策,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后勤改革“鼓”与“呼”,风雨兼程,辉煌共创。十八年来,《研究》编辑部的同志们,勇于探索、勤于研究,乐于奉献的精神,辛勤默默地耕耘着这一方属于高校后勤人的园地。春华秋实,而今,作为唯一的一份全  相似文献   

19.
高校后勤服务经费“拨”改“付”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当前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系统企业化运作的重要措施。同时,实施“拨”改“付”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应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力求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20.
“服务育人”是高校后勤工作的宗旨,它反映了高校后勤工作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要求,是人们对高校后勤工作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我们的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学校的各个部门都是为着“育人”这神圣任务而设立的,学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是为着“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工作着。由于学校工作分工的不同,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