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志峰 《科教文汇》2008,(14):141-14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许多人认为农村金融的供给方面的不足是导致农村金融发展长期滞后和农村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与以往不同,本文则认为我们在分析农村金融资金供需失衡时往往更多地关注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而忽视了农村金融中的“需求抑制”,本文重点探讨了农村金融的“需求抑制”问题。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的解决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农村金融的支持。本文从供给和需求角度阐述了我国农村经济面临的金融抑制问题,并深层次地分析了农村金融抑制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有效需求和供给不足等问题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陷入经营和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分析了使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陷入困境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短缺"等供需问题,并探讨了我国农业保险经营和发展中面临的供需问题背后的根源,从而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婷 《预测》2008,27(1):77-80
我国的小农经济特性是导致农村金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有效供给有限"两难困境的根本性原因。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改革路径的对比分析,指出通过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即打破农村的二元信用结构,构建农村网状的信用体系,比推动农信社体制改革的成本要小而收益更大。遵循以上逻辑,本文提出构建政策性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以团体贷款的形式来提高农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水平,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达到农村经济与现代金融制度相接轨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薄弱和供给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制约了农民增收。本文分别从资金供求、金融机构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华夏星火》2008,(12):28-29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特别是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经济活动组织化等程度的提高,中国农村金融供需缺口存在持续扩大的趋势。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怎样弥补中国农村金融供需缺口,仍然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制度优化的焦点。因此,在总结成效和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进一步改革的取向,无疑是必要的。农村金融改革成效显著达成了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构建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共识。长期以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发展落后,严重抑制了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为条件,从微观视角出发,将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供给主体分为政策性供给主体和业务性供给主体两大类,基于对供给主体行为的分析,试图解释现有农村金融产业组织形成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短期和长期2个方面提出农村金融政策优化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和农民收入不足的现状为出发点,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资源限制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指出农业发展的侧重点和方向,并为农村金融解决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在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强调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和金融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县域金融改革的主要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文丽 《预测》2003,22(5):75-77
县域金融供给的长期不足与错位导致县域金融服务真空由来已久,而力度空前的四大国有银行市场战略退出则使本已巨大的金融真空更加巨大。基于本文的分析,笔者提出了县域金融改革的关键是依据县域金融服务需求,调整并创造新的金融制度供给,规范和完善现有县域金融、特别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唐凯 《内江科技》2018,(3):13-14
为响应国家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沈阳化工大学大力推进了"11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供给质量。本文以"113"人才培养的相关理念为依托,结合社会体育专业供给侧人才培养的不足,探究符合当前发展形势及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共产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的产品。公共产品从理论上分析应该由政府提供,但由于混合产品的存在也为其他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了理论支持。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容乐观,存在供给总量不足、供给主体失衡等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提出通过引入多元化主体、推动城镇化建设、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深化税费改革等措施构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研剖析了江苏省农村金融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农村金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用,从《江苏省统计年鉴》及各级政府网站的统计资料等搜集了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数据并整理,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重点分析了农村金融发挥的效用,梳理了农村金融在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建议地方政府提高支持力度,确保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够延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金融制度的供给创新力度;改良农业保险体制,以促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金融服务对于海南这样的农业大省是个难题,以前的学者多仅从金融供给的角度解决农村短缺资金的问题。从金融需求的角度探讨了海南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者——农户,并分析了农户金融需求层次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金融的三个主要供给者:商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和非正规金融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财政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财政支农的"缺位"与"错位",引发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应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增加需方补贴,强化供方激励,完善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释放金融供给潜力。  相似文献   

15.
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看农村金融改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琴  赵丙奇 《软科学》2006,20(2):88-91,100
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需要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的以机构多样化为主线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并没能实现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因此,从不同角度推进金融组织多元化,仍是优化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途径。在对农村金融需求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满足不同农村金融需求所需的金融供给机构,对农村金融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30年多年,经济增长不仅表现在量上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是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过程。经济增长是质和量的统一,是GDP增长与经济结构相统一的过程。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需要保证经济增速,才能有效推动结构调整或经济增长质的提升。由于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阶段仍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因此,中国目前的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和两个不同的方面。发达地区是供给侧的结构性的问题,是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矛盾。欠发达地区却是需求侧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和实际需求旺盛而又得不到满足的矛盾。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企业。政府不能任由所谓的"僵尸企业"大量倒闭,而是需要帮助企业克服特殊时期所面临的暂时性的困难,需要在政策层面扶持和引导企业转型和升级,而不是相反。生产过剩,失业增加,不但制造绝对贫困(无收入),也制造相对贫困(收入相对减少);因此,贫困不是源于生产不足,而是源于生产过剩。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这一问题的深刻洞见,揭示了需求侧的矛盾关键在于缩小贫富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150户农户的入户调查,从农户的心理、行为及其制度环境为研究视角来探讨问题,总结影响农户自身金融需求的五大效应。最后结合目前农村金融供给的现状,在五大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消除农户需求型金融抑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培林 《软科学》2003,17(3):48-51
本文从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内涵和现象中,通过对会计造假需求和供给的分析,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的原因是从制度上存在着对会计造假的强烈需求和供给源。结论是:提高会计诚信度,降低会计失真的预期收益,抑制会计失真行为。  相似文献   

19.
新冠疫情余波未消、粮食进口国外约束趋紧,农村金融排斥、农业技术进步能否成为缓解中国粮食供给困境的重要变量?本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门槛回归模型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解答。研究发现:(1)农村金融排斥水平过高不仅会直接抑制粮食供给安全,还会通过农业技术进步间接影响粮食供给安全,即农业技术进步在农村金融排斥与粮食供给安全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并且该中介效应约占总效应的26.6%;(2)农业技术进步对粮食供给安全的影响存在非线性门槛特征,当农村金融排斥迈过门槛值0.679时,农业技术进步对粮食供给安全的促进作用趋弱。因此,我们应该多举措降低农村金融排斥水平、多手段提高农业技术进步效率,以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农村金融需求现状出发,分析了供给失衡的原因,并提出"GBF"模式,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