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艺谋善于用华美的色彩装扮电影,不仅可以带给观众完美的视觉享受,而且也使得他的电影艺术更具有审美价值.对于张艺谋来说色彩是他传达情感、营造氛围、渲染场景的重要元素,是他为影片艺术造型的重要方式,当然这种造型风格是千变万化、不断求变的.张艺谋对电影视觉造型的追求,已经上升为他的电影艺术风格,色彩甚至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是其影片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电影的唯美倾向——评《十面埋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从其放映至今,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作为一部东方的爱情故事,引发了西方民族新奇的审美愉悦,这是中国电影的喜事,但是国内对《十面埋伏》的评价则是褒贬不一。在《十面埋伏》中,张艺谋导演无论是题材的以小博大,凸现视觉表现性的精美画面的运用,还是独到的音乐运用,均体现了他独特的美学倾向。《十面埋伏》给观众带来了美的感受,带来了心灵的愉悦。  相似文献   

3.
民俗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张艺谋的电影既借鉴了西方电影美学思想,又吸收了传统民族文化养分。他早期的电影很多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风格,电影中的服装、音乐、语言等方面处处显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民族特色鲜明。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意象对张艺谋的电影,对中国民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艺谋对电影品质表现出很纯粹的追求和敬仰,在拍摄过程中完美诠释他心中的电影故事。回顾他这些年的电影作品,风格迥异,虽有商业大片和文艺片的分别,但唯一不变的是他对电影画面色彩的超强把控力度。出身于摄影师的他对色彩极其偏爱,他电影中无处不在的中国红元素和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唯美画面让人记忆深刻,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高度合一,对人性、生存和死亡主题的剖析,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张艺谋的电影美学。  相似文献   

5.
象征:张艺谋电影导演的文学品味施军象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法之一,历来受到各类艺术大师们的青睐。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中,他也刀求调动各种象征因素,使其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画面象征是他常用的一个手法。《大红灯笼高高挂帅,曾反复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块狭...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力从张艺谋电影作品的发展战略入手,回顾和剖析了张艺谋多元化电影创作的探索之路及个性化艺术特征的形成,对张艺谋电影创作艺术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情感性是张艺谋电影的审美追求,从张艺谋艺术思想的发展历程看,他执导的电影对个体情感的表现经历了一个从"情感主义"到"隐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再到"隐情感主义"的回归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张艺谋电影作品的修辞艺术达到了"有意味的形式"境界,其审美意义主要在于:通过日常生活及古代故事题材营造诗意氛围;开掘丰富的民族文化意蕴;通过继发性修辞建构产生审美效应;他还通过"张艺谋电影"的品牌意识实现了电影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勇 《文学教育(上)》2008,(19):106-107
提到张艺谋人们总是把他定位为一个著名的电影导演,我认为电影导演这个称谓已经不能准确的反映出他的艺术成就了。几十年来,他从电影开始,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开拓,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把艺术的触角延伸到多个领域,成为一名成果辉煌的综合性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10.
张艺谋艺术创作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到张艺谋人们总是把他定位为一个著名的电影导演,我认为电影导演这个称谓已经不能准确的反映出他的艺术成就了。几十年来,他从电影开始,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开拓,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把艺术的触角延伸到多个领域,成为一名成果辉煌的综合性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11.
电影“奇观化”首先得益于消费文化语境的孕育。消费文化的兴起使视觉文化狼烟四起。电影作为视觉文化的主力军,无疑引领了这场视觉快感的革命。电影奇观化的转变,使电影挣脱话语形态的脚镣,开始向着电影本体论回归。图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电影的奇观化,技术在给电影制作创造便利的同时,要谨防机械复制时代下艺术灵蕴的丧失。  相似文献   

12.
论谢飞电影的理想追求与诗意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飞电影是难得的中国作电影的典范,是艺术守望年代艺术理想的主观栖息地。他始终保持艺术个性,立足于理想的呼唤,以忧患、使命感和人精神造就电影艺术的诗意存在。  相似文献   

13.
陆川导演仅以三部作品面世,却以其独特的影像世界从新生代导演中脱颖而出,以创造新主流电影为理念,进行了具有主观性的电影叙事话语创作,在体制中坚持自我的艺术表达和美学观念,很好将观众和艺术撮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从艺术片的"雕蛋者"向新主流电影的"雕梁者"转变,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完全不一样的个案标本。  相似文献   

14.
E. M.福斯特是英国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六部长篇小说中有五部被改编成了优秀的电影,充分显示了其小说所具有的明显的电影化倾向.福斯特的小说具有许多电影化因素,如视觉造型性、人物电影化及情节的复杂多变性等.正是这些特点使得福斯特的小说以及由它们所改编的电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5.
灾难电影一般指将重大的自然与人为灾难作为表现对象的电影。灾难电影作为西方电影界一种重要电影类型,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与娱乐效应赢得极高的票房价值与观众群,具有极高的商业与艺术价值。国产灾难电影在我国可分三个发展阶段,近年呈较快发展态势,汶川地震以来已成为创作热点。《唐山大地震》引起了学界对国产灾难片的热切关注,其创作经验及研究状况需要梳理、总结与关注。  相似文献   

16.
电影艺术离不开用特定的视听语言来表现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电影中的服饰设计作为影视美术的重要的部分参与电影的叙述和人物塑造并不是将自己隐藏在电影和人物背后,相反,是对影片的视觉形式起了致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对感官盛宴的概念和感官盛宴的艺术思维阐述,通过对多部电影中服装设计特点的解析,归纳提出服装设计的"庞大感"能够增强人物在视觉上的力度,服装设计的"奢华感"能够渲染出影片的视觉质感。  相似文献   

17.
艺术家的创造意识是在一种全新的情感、全新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中得以体现的,然而艺术创作的完成,最终得借助其具体的创作方法诉诸于视觉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来实现,并因而形成创作个性。创造意识与创作个性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知识、信息交流中心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只要调整藏书结构,做好导学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图书馆就能体现其服务方式及育人环境方面的优势,展示其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冯小刚因导演电影《甲方乙方》一炮走红后,在各路电影逐鹿中国影坛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短短几年便确立了中国贺岁电影的霸主地位.冯小刚的崛起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本文通过对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和叙事效果的初步探讨,揭示其商业电影大众化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哈代在写作时常常不得不屈从于出版商和读者的压力修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后人将他的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时依然受到市场的制约.本文以《德伯维尔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为例,从时间和资金、“现代性”以及性和暴力三方面讨论市场对改编的影响,认为小说与电影、电视都是个人艺术追求与市场政治斗争与合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