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舒旷 《出版参考》2010,(12):41-41
结识翁图先生,纯属偶然。2004年春,一日我到北大三教附近的图片社去冲洗照片。偶见一老者,手里拿着一张与泰国诗琳通公主的合影,正与店员聊天。我以前看到关于诗琳通公主来燕园研习书法的报道,而且知道诗琳通公主的书法导师正是北大的书法家张振国先生。我猜想这老者必是张先生无疑了,遂趋前与先生攀谈。  相似文献   

2.
主编札记走近神圣单波先生三四个月前就对我说过想访谈郭吝勇教授,因为师生二人都忙,访谈拖了下来,我是8月20日才收到访谈录的。与访谈录同时寄来的有单波先生的信。信中说,郭先生首先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我寄去的几本《现代传播》,作了访谈的准备。访谈那天...  相似文献   

3.
聚集社会资源开发地方文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虹 《图书馆杂志》2006,25(4):35-35
洪卜仁先生是原厦门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编审.在厦门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以及地方史的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誉为“厦门地方史的活字典”。洪卜仁先生认为,地方史的研究需要经验,更需要传承。2003年,我馆聘请洪卜仁先生为“厦门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顾问”,洪卜仁先生同意在资源共享、人员培训等方面与我馆合作,2004年11月。建立了“洪卜仁工作室”。  相似文献   

4.
1950年2月,我在上海诚明文学院中国语文学系毕业后,系主任顾颉刚先生介绍我到顾廷龙先生主持的合众图书馆工作。我在图书馆工作28年,计在合众3年,1953年合众捐献,改名历史文献后5年,1958年与科技、报刊、上图四馆统一后又20年,28年来一直在顾先生领导下工作。1978年我应颉刚师之召,奉调去北京后,与先生还常有书函往还;  相似文献   

5.
最近,湘潭日报社的总编辑陈植源先生赠给我他的新著《走进新闻——一个地市报人的实践与思考》。翻阅着这部装帧精美考究、内容宏富精深的著作,我又一次为植源先生所取得的成绩而震撼了。  相似文献   

6.
李二我先生     
李二我先生李建永上午刚为我三岁半的女儿李雨书草成一篇《雨书先生》的小文,接着又写这篇《李二我先生》的大文。李二我先生尝自称“李二我先生”。作家张承志在《致先生书》中说:“我遵循中国人称‘主席,则不言而喻即专指毛泽东,称‘总理’则不言而喻意在周恩来之用...  相似文献   

7.
叶至善先生离开我们快一年了。每当回想起与他如坐春风的晤谈时,他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眼前,如梦似幻,总有一种欣喜而又苦涩的感情,不能自已。去年2月间,至善先生病中住院有一个多月了,我曾去北京医院探视。他还很高兴地亲手从病床边的小桌抽屉里拿出刚刚出版的新书——《父亲长长的一生》,有点吃力地对我说,现在只有这一本,还不能送你。我抚摸着这本作者样书,心里清楚地记得至善先生这两年来没日没夜倾尽全身心力、充满无限爱心地写出这部叶圣陶先生传记的情形。他确实太累了。  相似文献   

8.
卓民先生逝世已有十多年了,他是我父亲的同窗好友。少年时父亲曾以卓民先生手不释卷的好学精神勉励我勤奋读书。他说,卓民先生每逢假期都定下阅读计划,读书之多令人惊佩。20世纪30年代初,卓民先生在武昌华中大学主校政,那时我刚进中学,适值长城抗战,局势日紧,北平谣诼纷传,一夕数惊,我们举家南下暂避,整整一个暑假就寄居在华中大学校舍中。这时我第一次见到了卓民先生,当时他曾利用余暇授我们几个孩子《大学》和《中庸》。暑假后,北方局势暂告缓和,我们全家回到北平,从此一别就是三十多年。20世纪60年代初期,卓民先生利用暑假来沪探亲访友,重新见面时我已进入中年。那时我对黑格尔兴趣正浓,提出要向他请教,他慨然应允,并约定通信讨论。  相似文献   

9.
乙亥初夏,在收函欣闻将举办“曹辛之、邱陵先生书籍艺术学术研讨会”的次日,竞又得曹先生突然病逝的噩耗,不禁深深地伤痛与惋惜了是故,遂将原定探究曹先生艺术内蕴的设想,改作此篇悼忆的文字,以怀念曹辛之先生生前对我的关怀与教诲,并以期昭彰他的高贵品格。  相似文献   

10.
自获悉哲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辞世的消息迄今,每有闲暇,我便会情不自禁地忆起与先生的几次短暂交往。  相似文献   

11.
辛敏 《中国编辑》2007,(3):92-93
丙戌伊始,接到素不相识的三联书店郑勇先生电话,说他责任编辑出版了一本名为《旧时书坊》的文集,选用了拙著《走马书林》中一篇的一部分,篇名也未听清楚,郑说他是从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曹杨那里得到我的电话的,他询问了我的地址、邮编,以便寄样书并汇稿酬与我。我一一奉告。从此认识了至今仍未谋面的郑勇先生,并开始了以书为媒的交往,感受了他身上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和浓郁芬芳的书卷气。  相似文献   

12.
与Peter Buytaert的采访被安排在了一个春日温暖的下午.Peter先生面带笑容走进会议室,热情地与我握手并仔细地看过我的名片.已经认真“预习”过我的采访提纲.并翻阅过我所在职的公司科印传媒的背景资料——与这位对事认真.对人热情的年轻的总裁先生的采访就这样有了一个愉快.轻松的开始。  相似文献   

13.
段增春 《电子出版》2001,(9):W001-W002
各位领导、记者、厂商: 自从北京照材市场创建以来,我们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命运把我与众多厂商紧紧连在了一起,今天,马连道摄影器材城又把我们的情感与希望重新聚合,借此新闻发布会之际,我向诸位陈述三个问题: 一、北京照材市场的发展回顾与教训 一九九七年六月我与北京广联新技术研究所崔士光先生,易旭光先生,策划了建立北京摄影器材城的事宜,北京摄影器材城于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在五棵松路四十号正式成立,受众人所托,我出任了该城首届董事长。期间,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给予了大力支持,高占祥、胡珍、吕厚民、陈…  相似文献   

14.
当我去年九月受命于我的导师南京大学徐雁教授,与江少莉师姐等前往梅园中学,从朱元曙先生手中接过其父朱侯先生遗著——新版的《昔日京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版)时,心情顿感沉重。  相似文献   

15.
读《美的历程》德文版■彭富春《美的历程》问世已逾十年之久。当年,正是在它和李泽厚先生著作的激励下,使我从文学转向了哲学,并且最后成了李泽厚先生的学生,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不仅我,而且我们这一代的许多人,都应该感谢李泽厚先生的思想启蒙。中文版...  相似文献   

16.
一面镜子     
和树立先生不曾晤面的交往已有近十年了吧。我多年在杂志社做编辑工作,树立先生作为作者不时投稿,往来久了就成为朋友了。这次他又把他的新书《借你一双新闻眼》的初样寄来。我怀着很高的兴致通读了全书,对树立先生的了解又增进了几分。  相似文献   

17.
范曾  智明 《出版参考》2007,(1):42-42
1960年我初识郭味蕖先生于北京.为的是请教郭先生有关徐悲鸿先生的生平。时先生正为扩建徐悲鸿纪念馆事,授命奔忙。彼时郭味蕖五十岁上下,略有白发。体格魁伟,气宇轩昂.而谦恭温良有世家子弟风.言谈娓娓.不作慷慨激扬态。而学养之博雅。令人肃然起敬.不信今时无古贤。又隔一年。郭味蕖先生调中央美院.正教我班写意花鸟。有一次上课,他称赞我下笔颇见功力。名师一句勖勉。直使我感激至今。旋又与某教授率我班同学赴敦煌写生.当时的学校气氛为极左思潮所控.使负笈敦煌一事。留下不少心灵上的创伤。尤其有一次于华山苍龙岭写生.我与郭先生安坐静写,不知日之既下。于是晚上的生活会显出了一些活跃.矛头指向我.以为个人主义使我不听指挥而掉队,指桑骂槐,兼及于郭先生。某教授批判亦颇申申其詈.记得有“卑鄙的个人主义”一词不假思索地顺口而出。其实此教授学会新名词立刻乱用已成习惯.一贯的积极上进使其过犹不及.今天想来是可以原谅的。郭味蕖先生默不发言.因为和我是同犯,会后,先生微笑而已。我则愤愤.憨厚的党支部书记黄铸夫先生则劝我不要生气。当时住宿颇挤。此教授与铸夫先生同炕。时常自豪地说:“我就睡在党的身边。”这大体上是“文革”之前若干年的政治气候。在这种气候之下。又要教好学生.使之不走白专道路。  相似文献   

18.
何光先先生: 读了先生发表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8期上《答车英》一信,感慨万分,先生这种严谨治学精神和勇于探索争鸣的气魄实为我永生学习之。先生在信中所提观点与我有不少同感,但也给我提出了一些很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不瞒先生:我是潜力研究西方新闻学的,原本也不想再在所谓“深度报道”上花更多的精力,然而,正是由于先生的精神和气魄以及所提出的问题,促使我又拿起笔来,就此问题再度与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9.
元旦后,我接受《旧书业的郁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编者晓雨、安然委托,前往苏州给作者送样书和稿费,我走访了苏州文育山房旧书店的主人江澄波先生。出发前,徐雁老师拿来一篇沈延国先生所写的《苏州文学山房记》,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沈津写的《发潜彰幽君独秀蜚声卓越在书林——说苏州文学山房》让我阅读,我对江澄波先生祖上开设的苏州文学山房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姜红 《中国编辑》2005,(3):60-62
去年6月底7月初,我有幸随河北教育艺文图书交流团访问了台湾出版界。或许是这次赴台湾访问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先前报批手续颇费周折,大约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所以格外珍惜。虽说此次的台湾之行只有短短的10来天,我却有着极大的收获。我们拜访了多位台湾著名的出版家,如艺术家杂志社发行人何政广先生、城邦出版集团总发行人詹宏志先生、远流出版社董事长王荣文先生、时报出版公司总编辑林馨琴女士、联经出版公司发行人兼总编辑林载爵先生,等等,双方就两岸的出版态势、出版模式以及未来的华文图书出版前景等相关话题进行了热烈而友好的交谈。在他们热情洋溢地介绍先进的出版经验与管理模式时,我强烈地感觉到他们的体内正流动着一股活泼的生命力量,张扬着对理想的憧憬与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