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明文 《当代传播》2007,(4):109-110
情感在新闻报道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富有情感的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提升传播质量.新闻的情感主要是通过新闻语言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锤炼感情色彩词语、直抒胸臆、借景言情等表达手段,使新闻报道具有感情色彩.但是,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也要注意合理运用情感因素,防范情感偏差.  相似文献   

2.
3.
宣传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人们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某种态度,包括认知、行为、情感三个部分。直截了当、充满宣传味的大众传播方式能够影响受众的认知程度,对新闻事件有认识和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对它形成积极的态度。新闻节目和个体发生联系,要经历一个接受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纯粹由理性因素支配的,它还要受存在于内心世界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只有把情感和意志渗透到理智的思索中去,才能达到理智、情感、意志等的心理结构平衡,产生一种活动意向,进而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事实上,缺乏情感剖析会影响受众的接受程度,甚至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恒常的和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也是激发记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新闻报道主要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其过程总是无可避免地带有人的精神活动,而传媒人和受众在围绕新闻报道进行信息和认知、交流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和传递。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社区建设工作已经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李庆 《新闻窗》2010,(1):73-74
任何新闻报道都是记者、编辑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反映,也可以说,是人在社会中个体实践的产物。由此可见。记者情感在新闻报道中有着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发生偏差就会造成新闻失实、侵权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9.
王再承 《军事记者》2003,(10):21-23
情感乃人因外界影响、刺激而发生的某种心理反应,如喜欢、爱慕、厌恶、憎恨、悲伤、恐惧等。研究情感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分析现实报道中情感偏差的现象、原因,并寻找积极防范情感偏差的方法途径,不仅对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能避免给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等多方面造成消极影响,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新闻报道是由人完成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所报道的对象也包含了一定的情感因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可否认,情感在新闻报道中具有积极作用,意义重大。但同时,如果情感发生了偏差,那么,也会因情伤事,产生负面…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是法律赋予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向是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厚望,也是新闻记者的行为准则和最高追求。舆论监督的力度加大了,新闻失实的数量也便相应增多。因为新闻不可能杜绝失实,批评报道的次数越多,失误的可能性就越多,新闻官司可能就越多。这是辩证法,不可否认的新闻规律。  相似文献   

11.
12.
舆论监督稿件的写作往往加入了作者对新闻事件的态度,主要表现在新闻标题制作的尖锐性,行文语气的批判性等方面。也正是因为舆论监督稿件写作者批评性情感直接介入的表达特点,导致了许多新闻官司和笔墨方面的争议。那么如何提高监督稿件记者情感表达的适度性,从而减少因批评语气的不适当运用而导致的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争议?笔者就记者在舆论监督稿件写作过程中的情感定位进行探讨。 舆论监督稿件中,记者舆论监督情感的定位标准是什么呢? (一)价值标准基础上的是非定位 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记者所要遇到的第一层面的问题,便是对事…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被广泛流传的东西,某件事情一旦上了媒体,其影响便超出了原事发范围,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效应也就很难预料。在这种情况下,为尽量避免负效应的发生,就需要我们的编辑记者在发稿前要考虑得周全一点,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身份,换一处境界。笔者简单归纳了五点以供同人商榷。一要防止误导,产生反作用。如上面所举的,目前一些媒体为吸引读者而对作案细节、手段描写过于详细,无形中“传授”给不法分子一些“损招”。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前两年,部分媒体报道“避孕药可催肥黄鳝、泥鳅”,本意是透露有…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但是并不排斥情感诉求。在强调对新闻事实进行概括的同时.如能突出情感色彩,就能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相似文献   

15.
有人把观察力强弱作为衡量记者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要使自己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就要站在一定高度,注意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去把握事物,力求在宏观和微观采访中及时捕捉住新闻,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16.
李欣  李江 《新闻传播》2001,(1):19-19,21
广电事业从“播新闻”到“说新闻”再到“与现场同步”,这是广电人开掘广播电视生命力而实现的一次次升华,尤其同步新闻与春他新闻报道形式相比,具有更强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7.
梁晓雲 《新闻与写作》2004,(6):36-37,40
十年磨一剑。4月1日,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创办十周年的日子,这个日子牵动了不仅是传媒人,更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当我们回望《焦点访谈》十年来走过的路,会恍然觉悟:十年前诞生的这个电视栏目,其意义早已超越为中国舆论监督的标志性符号。这样一个十年间播出3527期的节目,其中批评性报道占近四成,以舆论监督为主要使命的,竟然至今没有被告上  相似文献   

18.
王德华 《新闻界》2001,(2):45-45
避免失实报道,我们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失实事件却时有发生。因为我们注意解决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失实问题,即采写过程中的工作方法问题,长久以来就忽略了另外一种不易察觉却又普遍存在的容易导致失实的问题,那就是记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倾向问题。记者的感情稍有偏向,就会导致报道失实。笔者从事要闻部编辑工作近10年,处理过不少记者感情倾向有偏颇,可能导致失实的报道,从工作中总结出一条经验:记者除了采访要深入细致,“尊重事实才能尊重真理”(艾丰语)而外,还必须对新闻事件抱有冷静客观的情感态度,要使自己的喜恶不随事件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在写…  相似文献   

19.
20.
戴畅 《记者摇篮》2004,(9):34-34
新闻是常干常新的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闻事业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思路.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新闻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而增强新闻报道的策划意识,就是新闻事业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