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在这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之际,回顾以往,展望未来,有三点不能忘记——香港被帝国主义强割、强“租”、强占的屈辱历史不能忘记;“落后挨打”的教训不能忘记;爱国主义传统不能忘记。  相似文献   

2.
葡萄牙人“永驻管理澳门”,经历了入据、盘据和强据三个阶段,历时330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回顾这段漫长屈辱的历史,有助于对西方殖民主义的进一步认识和对澳门回归祖国意义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3.
高校加强大学生屈辱历史教育,可以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应从了解近代屈辱史的概况和学习重要性两方面来进行,真正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教训,从而激发大学生发愤学习、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的女作家廖若晨星,屈指可数。若将她们粗略地按代排列,从五四到建国前,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各领风骚七八年。就萧红而论,(?)崛起于文坛是在外敌入侵那个民族最屈辱的年代,而此时文坛上,她的前辈女作家,“第一代”的冰  相似文献   

5.
刘水云 《昆明大学学报》2014,(1):F0002-F0002
读完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觉得每一根神经都极其疼痛。追逼着疼痛的还有无法宣泄的愤怒和屈辱。这种屈辱、愤怒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更是挥之不去,读那段南京往事,只留下“不堪回首”的悲愤。  相似文献   

6.
“我们上战场打鬼子,杀敌人,流过汗,流过血。你们做的宣传工作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让年轻人肩负起历史使命。”——滇西抗战一老兵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历史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世代传扬几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和科学文明,尤其是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屈辱中汲取教训,从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的历程中汲取营养,才能完成历史教材和教学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8.
马克老师在“从中美建交看新中国外交”一课结束时,利用多媒体呈现四幅图片,以“回顾百年: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引出“对比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和新中国辉煌的外交成就,你有什么感悟?(提示:可以多角度、多种方式来表达)”的课后作业。  相似文献   

9.
历史国魂回归左申武香港回归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温中国近代史的机会。回首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种种屈辱往事,越发觉得现在挺起腰杆做一个中国人的可贵。鲁迅先生说过:“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回溯新中国已走过的近半个世纪的历程,深切地感受...  相似文献   

10.
我家住在颐和园附近,颐和园优美的景致,璀璨的文化,在我渴求的目光中,显得那么完美,那么神圣。上中国近代历史课时,老师千篇一律地讲着“打仗——失败——签约”,这似乎已是固定的模式,使人感到压抑、悲愤、屈辱。有时,老师也偶尔穿插一些小故事。记得有一次,老师用满怀悲愤的语调说:“当时,中国危急,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慈禧太后竟然挪用每年海军经  相似文献   

11.
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是唯物史观的教育,而唯物史观的教育的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无疑是向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最重要的阵地。 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要突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这个主题。一部中华 民族的近现代史是从屈辱到崛起的历史。我在教学中按教材的内在逻辑重点讲透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为使学生了解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和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之情,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兴趣激发、整体感知、升华情感、巩固练习等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毁灭的经过以及屈辱的历史,继而明白“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懂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公法较为完善的今天,依然存在着国家地位不对等的情况。强国惯常于通过条约扩大自己的利益,对于条约的另一方,这显然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回归中国近代史,是一段缠绕着“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屈辱起于中国方面对国际法及外交知识的匮乏,随着留洋人士的归国后,近代中国才开始注重对外交方面的认识。如何消除“不平等条约”的严重侵害成为了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修约”针对此问题作出的努力,成为当时中国外交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整个的教学过程都需顾及学生的兴趣、经验和能力。所谓“学本”“学案”一类概念,其前提都是了解你的学生。“教”即“学”,“学”即“做”。换言之,“教学”即“研究”,“研究”即“问学”。不过,新观念来得迅猛,以至我们来不及消化。照猫画虎地做,自然会生出粗陋的行为和不适的感觉。诸如重“学情”主张,已流于表面化,与教学目标的实施脱节得厉害;忽略学生的真实信息和经验,并将其混同于一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环境;止步于对教学资源的描述,而很少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等等。总之,我们还不能将“学情分析”转化为实施教学策略、施展教学智慧的依据,不能使其成为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的基础,不能由此真实地反映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准备的准确把握,因此也难以从中看到它与教学目标的呼应程度。  相似文献   

15.
《历史课程标准》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认知”的空泛又难以测评检验的教学目标。本文就如何执行新课标,搞好历史教学谈谈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的一些做法:宣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用近代史上列强入侵给中华民族造成的灾难和屈辱,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在中国现代史教学中,要讲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党的热爱和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心。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达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7.
《历史课程标准》从各个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认知”的空泛又难以测评检验的教学目标。本文就如何执行新课标,搞好历史教学谈谈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1915年日本政府对华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以及有关的中日交涉,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袁世凯时期围绕着“二十一条”要求展开的交涉,其后形成了民国史上最为屈辱的一批不平等条约——“民四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关袁世凯时期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的研究,学术界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本论文试图在2007年前出版的已有的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袁世凯时期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之研究状况,作一个系统的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历史考试越来越重视历史理论的考查,这给整个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使许多老师从“沉睡”中惊醒,而又茫然不知所措。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主要是“在历史教育、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历史理论的建设”,“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历史理论、历史概念,在教学中没有予以充分的注重,使之成为教学中极为薄弱的环节。”有鉴  相似文献   

20.
戴素云 《考试周刊》2010,(28):164-164
长期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片面地掌握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但不能有效地把当时的繁荣与政治、民生问题联系在一起。文章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将古代的繁荣与现实联系起来,理解古代盛世繁荣都与科学发展观有关,而古代的分裂、近代的屈辱则都是因没有实行科学发展观造成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