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中动句研究现状,从形式和底层结构两个方面对"NP+V起来+AP"格式和英语中动句作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异远大于同。我们认为,"NP+V起来+AP"是汉语中的话题句。用英语研究中的中动句理论来分析汉语"NP+V起来+AP"格式不太恰当。  相似文献   

2.
构式"NP+V起来+AP"是现代汉语口语以及书面语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表达格式,也逐渐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某人、某事物的主观评价。本文综述前人研究,罗列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从句法结构、语义特点、语用功能、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以及教学建议等角度进行总结,从而达到对构式"NP+V起来+AP"进一步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NP)+V+起来+AP"结构,学术界有较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所独有的中动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普通的话题句.本文运用主述位理论,从篇章功能学的角度,考察了"(NP)+V+起来+AP"结构出现的典型语用环境,分析了"(NP)+V+起来+AP"的复项主位模式,认为"NP"是话题主位,"V+起来"是人际主位.  相似文献   

4.
NP(受事)+V起来+AP句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英语中动结构的研究,近年来对汉语相关句式的研究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其中讨论最多的是"NP(受)+V起来+AP"结构。但学界对此结构仍存在不同看法,在范晓三个平面语法观下,一般认为只有当AP语义指向V时,"NP(受)+V起来+AP"结构才是汉语的中动结构,并认为在语义平面上此中动结构可以是受事主语句,在语用平面可看做话题句,并尝试用生成语法的理论对此中动结构的生成进行推导。  相似文献   

5.
"NP+V-起来+AP"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富有表达功能的一种句式,而目前关于留学生对该句式的习得研究很少。我们采用问卷测试的方法,考察留学生对这一句式的习得情况,分析了句法、语义因素对留学生习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构式具有语言的特殊性,汉语中存在很多自己独特的构式。试对汉语中大量存在的"V+着+V+着"构式作出解读,从"V+着+V+着"构式准入条件、构式义和构式语用功能三个层面,结合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例子进行较为详细地探究。分析得到"V+着+V+着"构式不仅有着较高的能产性,且其具有三项独立的构式义,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语用提示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7.
朱希芳 《现代语文》2015,(3):141-144
从句法角度对英汉作格动词进行对比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句法类同。英汉部分作格动词均可被反身代词修饰:"NP2+V+by+*self"及"NP2+自己+V+了";被动句式对于英汉作格动词来说是可选性(optional),而非强制性(obligatory)。2.句法差异。英语作格动词的过去分词可作形容词来修饰其表层主语,而汉语只能凭借助词"的"来修饰;英语作格动词的中动句式种类明显少于汉语作格动词;英语作格动词的词缀具有多样性,而汉语则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8.
自从A.E.Goldberg在1995年提出并详细描述英语的致使移动构式[NP1+V+NP2+PP]以来,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从多视角、多层面对英语致使移动构式进行了研究,并与汉语中的致使移动构式进行比较分析。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意象图式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探讨了英汉语中致使移动构式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引发其差异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6,(3):74-77
以认知构式语法为基础,试图探讨现代反讽威胁语中的"NP+再+VP"构式。尝试通过全面分析这一构式的句法形式,语义、语用特征探索该构式的构式义形成机理。认为该构式义产生基于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NP+V起(O)来+AP"句式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学界对其内部的两类句式研究不均衡。文章立足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认为其内部的两类句式具有相同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且有着相同的句法生成,因而可以将其归为一类句式,即"NP+V起(O)来+AP"句式。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动构式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动构式(EMC)作为一个独立的构式,是一个句法、语叉、功能的统一体。其构式叉为:主语具有通过谓语所表述的行为方式呈现出的某种属性或状态。EMC具有典型和非典型句法表现形式。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ADV)],其中S为受事。V是主动语态形式的谓语动词。和其后的方式副词ADV语义关系紧密,构成结构整体。共同行使对主语述谓的功能。非典型EMC句法形式可描写为[S(V+NP)],其中S为工具或处所。V是主动形式的谓语动词,NP通常为施事角色。EMC的典型语义特征有:主语非施事性、非事件性、情态性。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8,(2):111-117
重动句(动词拷贝结构)有一种简省形式,即"V+O+V+的"结构格式,在口语交际中主要用来解释事情的原因。"V+O+V+的"所对应的完整形式是致使性重动句,它们都是主观过量构式。与致使性重动句不同,这种口头释因格式结构简短而凝固,意义焦点明确,所适用语境主要为答话或叙述的后续句。这种格式的使用符合会话的"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另外,"V+O+V+的"格式对"V+O"存在值得注意的选择倾向:容易导致非预期结果的行为更易进入"V+O+V+的"格式。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语法观主张动词中心说,认为动词在句中处于决定和支配地位,句子的意义是由动词和某些虚词决定的,于是衍生出许多相关理论,但是某些语言现象表明,动词中心说的语法观并不能解释某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构式语法的兴起,主张以构式为中心,为分析一些汉语语法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V+O+名/动量词"构式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该构式达到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挖掘其语用价值以及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V破"动结式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动结式,但其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有成果主要散见于图式性动结式的研究之中,注重探讨"破"的句法地位、语义指向以及"V破"的论元结构和配价问题,缺乏对其作为构式的形式和语义特征的考察。本文结合构式语法有关理论,分析"V破"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特征,据此建立其构式层级图,以管窥现代汉语动结式的构式属性及其构式层级关系。  相似文献   

15.
英语动结构式的句法结构为S+V+O+XPAP/PP,其意义为"X致使Y变成Z"。它们可分别表示位置变化和状态变化。表状态变化的句法结构为(1):S+V+O+AP/PP,表位置变化的句法结构为(2):S+V+O+PP。这两构式在概念、语义以及体方面存在相似性,因此有研究认为它们属于同一构式,即动结构式。文章通过(1)、(2)两构式的比较,认为构式(2)不属于动结构式。因此,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状态变化和位置变化属于同一种变化吗?(二)表状态变化的构式与表位置变化的构式是否要统一进行解释?我们认为状态变化与位置变化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这两构式应分开解释。文章中的(1)、(2)两种构式应分别叫做动结构式与目标PP构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首先考察了英语中动句"NP V ADV"句法结构的语义特征,接着运用"激进构块语法"理论研究了英语中动构块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的象征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18.
作为英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结构,中动结构的典型的构式成分为主语、谓语和附加语,即NP+V+ADV。本文对中动结构进行了界定并分析其构式特征,指出其主语、谓语和附加语的性质特点,有助于认识理解该结构。  相似文献   

19.
同源宾语构式"Vi+NP"的及物化是"Vi"由词库词向句法词转变所引起的句法结果;该构式的及物化以Vt+NP构式为原型;该构式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固化之后,成为及物动词后接同源宾语的原型;该构式的类型学意义是,在语言演变过程当中,语言表达形式之间总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的和谐动态过程,语言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适应功能,语言演变受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制约。  相似文献   

20.
在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运用构式-词汇双重压制和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中"很+NP"这一特殊结构的运作机制进行考察和解释。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压制整合观",认为"很+NP"结构是人们在概念化过程中,运用"压制整合理论"创造出来的。"很+NP"结构中名词"NP"在构式和词汇的双重压制下,其与名词有关的表属性的、抽象的、描述性的内涵语义得到凸显。再经过人们在心理空间中对概念元素进行识别、整合,该构式具有了特定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