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文 《新闻与写作》2002,(12):31-32
在目前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有不少中文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中文和新闻有很多部分是相交的,尤其在写作上,都要求对语言熟练运用,但中文和新闻的区别却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中文的人如何尽快适应新闻工作,最终在新闻这个行业里大显身手,回顾一下穆青的成才之道,研究穆青如何从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准作家,转变为一个成功的新闻工作者,会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首先,新闻要求所有的素材、细节都必须是真实的,这就给学文学的人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学会采访、重视采访。“真实性”是文学与新闻的最根本的区别。文学需要幻想,形成于虚构,而新闻则来不得半点虚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如果采访经验不足,素材收集的不够,而又不能凭想象虚构,那么在写作时就有可能出现素材不够或是细节缺乏的现象。穆青开始也是这样。他的《雁翎队》写于1943年,是第一次展现穆青才华的作品,穆青在回忆这篇通讯报道的写作时说,那时去采访,他真被那优美的环境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采访结束后,“我兴冲冲返回报社,当晚就构思这篇报道,我觉得雁翎队的事迹真是太好太生动了,无论如何要把它写好,可是写着写着材料不够用了,采访本纪录的大多是雁翎队的群体形象,和他们的斗争方法和智慧,还缺乏一些突出的人物和具体的事例”,等  相似文献   

2.
感情穆青     
白丁 《新闻知识》2001,(7):41-41
  相似文献   

3.
殷成明 《青年记者》2003,(11):18-19
2003年10月11日凌晨,82岁高龄的新华社前社长穆青同志走完了他辉煌的人生路程,与和他长期并肩战斗的同事们永别了,与万千尊敬他的青年记者们永别了,与他倾注一生的新闻事业永别了……一位为中国新闻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新闻界老前辈,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北京几十  相似文献   

4.
牟哲勤 《新闻前哨》2004,(10):18-18
穆青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记者之一。他在晚年不断以“勿忘人民”这四个字激励和教诲青年新闻工作者。这四个字到底怎样理解呢?我想从新闻采访学角度来谈谈对这四个字的浅显认识。 首先,“勿忘人民”对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5.
6.
穆青住院和病逝后,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探望和送别时动情地说,穆青同志跟人民很有感情,尤其是跟农民很有感情.他是新闻界的旗舰、楷模,是"三贴近"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穆青住院和病逝后,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探望和送别时动情地说,穆青同志跟人民很有感情,尤其是跟农民很有感情。他是新闻界的旗舰、楷模,是“三贴近”的典范。李瑞环同志到医院看望时说:“穆青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穆青被誉为中国新闻界的泰斗和巨星。他以他60多年的新闻实践、影响了几代人的精品佳作和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新闻上作学习的光辉榜样。  相似文献   

9.
穆青同志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要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爷,还能关心民间疾苦,我们共产党员,人民的记者,更应该时刻不脱离群众,一字一句总关情啊!”  相似文献   

10.
走近穆青     
自从读了穆青同志那篇名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拜访穆青,就成为笔的一个心愿。在自己读过的许多优秀新闻作品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这一篇了。心想,能够写出这般优秀作品的人,一定是不平凡的。但是,冬天的一个上午,当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如约走进穆青同志那间办公室,从和这位共和国通讯社的老社长握手那一刻,先前在心中勾画的形象一下改变了。他的质朴、和蔼及平易近人的谈吐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1994年春,卸任不久的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与他的老搭档——原副社长冯健一起,来到苏南采访。这位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半个世纪的老记,尽管在国外60个国家、国内400多个县市留下辗转奔波的脚印,但是到苏南采访还是头一回。在这之前,他也曾趁出差之便游览过太湖和姑苏城,领略过苏南农村的新风貌,为“天堂胜地”惊人巨变激动不已,但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全国新闻宣传战线正在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向穆青同志学习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为使广大读以穆青同志为榜样,对照穆青同志的事迹,思考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本刊特刊发一组悼念穆青同志的章。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它位于新华社新闻大厦6楼东南角,是穆青离休后选中的地方。东面和南面有3个大窗户,最富裕的是阳光。靠南的窗下是一张旧桌子,两边只能各放下一张椅子。穆青面西而坐,背后的窗台上摆满书籍、刊物和应急处理的材料。阳光灿烂中我们坐在他对面听他讲自己的故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11日凌晨3时20分,“穆老头”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相似文献   

15.
穆青同志非常重视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工作.1956年,针对有记者对写问题报道有顾虑:"问题总是很复杂的,在未解决之前,既无办法又无经验,不好报道."穆青同志就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红旗渠畔,情与流水长1996年的9月20日,我们从辉县向北穿过太行山到林州,一路旧地重游感慨万千。1972年初冬,我在红旗渠畔采访了半个月,从北面的总干渠走到最南的支渠毛渠。总干渠缠绕在太行山侧的逶迤气势,青年洞的雄奇险峻,曙光洞穿山的神秘,桃园渡槽凌空飞架的雄姿,群英汇流的大气磅礴,都令人荡气回肠。后来我从穆青口中得知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原来是周总理严厉批评了河南军管的负责人否定红旗渠的错误,质问他:“你说‘一条小小的红旗渠有什么了不起’,小小的红旗渠你修了几条?”周总理亲自制止了造反派在林县的倒行逆施。于是各家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0月10日,在北京医院812,病房,我守护在抢救中的穆青同志身边。呼吸机遮住了穆青消瘦的脸庞,血氧饱和度时而“80”,时而“84”,始终达不到正常值“95”。深夜,新华社秘书长鲁炜同志提前来替我,因为第二天我还要在总编辑室值班。我缓缓地绕过病床,退出812病房,返回总社。大雨如注,寂寥的长安街上,风雨  相似文献   

18.
李治亭 《军事记者》2003,(12):10-11
~~怀念文坛老友穆青@李治亭  相似文献   

19.
穆青同志既是我党新闻战线上的老领导,又是在人民群众中享有赞誉的名记者。他一生撰写了许多渗透新闻真实思想的新闻理论文章和工作总结。这些思想理论现在看来并未过时,会对指导我们新闻工作大有裨益。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论述了穆青新闻真实思想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20.
听 到我国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穆青同志逝世的消息 ,深感悲痛。虽然我与他“相距”甚远———他是新中国一代名记者 ,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记者 ,但我还是有幸几次见到他 ,聆听了许多亲切而又深刻的教诲。当然 ,更多的“接触” ,乃是我一遍又一遍地拜读他那一篇篇笔力千钧、震撼人心的新闻杰作。可以说 ,他的人格 ,他的襟怀 ,他的境界 ,就象他的作品一样 ,光前裕后 ,令人敬仰。现在这位老前辈走了 ,我对他的怀念之情时时萦系心间。我第一次见到穆青同志 ,是一九九六年十月下旬中国记协召开第五届理事大会期间。当时 ,他是中国记协名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