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启云 《广东教育》2002,(10):42-42
一、整体构思和设计《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中有“阅读”十一篇,“资料”十篇,散见于各章,与各章知识紧密相连,是必修知识的补充和完善。要做好“阅读”“资料”部分的教学,教师必须有整体构思和设计,以便于进行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指导和教育。笔者的构思和设计是:分类整理———分阶段施教———信息反馈与交流。(一)分类整理为了便于制表,将“阅读”、“资料”中典型性的文章进行编号(下同):1.材料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2.能源的利用与人类进步;3.侯氏制碱法;4.金…  相似文献   

2.
提起“绿色”,大家自然会联想到“绿色食品”、“绿色家居”、“绿色消费”、“绿色奥运”等名词。的确,“绿色”一词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之色,它更多地被赋予了人的价值需求和精神理念的内涵。诸多事物都能以“绿色”冠名,为何语文不能呢?果不其然,其中清华附中名师赵谦祥先生在《用“绿色语文”救治“文字恐惧症”》一文中明确主张实行“绿色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3.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精神与没有选择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的民族主义的异同的比较,旨在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精神与经济的改革,是更自觉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历史上凡不假区别地抵制外来事物,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封闭、保守,甚至倒退。  相似文献   

5.
“无为”是道家的基本观念。在道家思想体系中,“无为”是与“道”以及“自然”紧密联系的。“道”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道是万物之本原(道原),是先天地而在的存在,也是事物之本体(道体),是某一物之所以成为某一物的根据。而“道”化生万物、成就万物,并非为了什么目的,完全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自然”的本义是“自其然而然而不强迫”。就自其然而不强迫而言,“自然”也就是“无为”。自然无为既可以合而言之,亦可以分而言之。合而言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自然,故日自然无为。分而言之:自然是道之本性,亦可称为道体;无为是道之运作,是人所应效法者,亦可称为道用。  相似文献   

6.
张抗苏 《学语文》2006,(5):53-53
什么是阅读?笔者认为,阅读就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就是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立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里的“平”是指文章平铺直叙,行文缺少变化,没有起伏,而“不喜平”不是对文义的任意拔高。一些同学认为,要想使文章显得不平常,就要让文章的主题“高大”起来。想使主题高大起来很正常,问题是这个“高大”的主题,要自然平实地从字里行间“逸”出来.而不是人为地往“高大”的主题上硬靠,使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生硬地具备了这种“意义”。文贵含蓄。某种程度上,在平平淡淡的叙说中,让主题“隐伏”在文章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悟文章的主题.才是文章所要达到的一个妙境。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个“真”就是文章的真情所在。因此,注重对事物平实的叙说,让事物自己站出来说话,是叙事类文章写作的一大要义。  相似文献   

8.
实践出真知,研究是“做”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作为农村小学,在自然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财富,尤其是植物类的资源从校本开发来说,可行性更大。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在新校舍东南侧1.5亩的空地上做起了“文章”,把它从学校的绿化计划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认识中,“和”是一种品格.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意指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和谐统一关系.即古人所谓的“和而不同”.与哲学上所讲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性”问题也是相通的。和谐是中华“和”文化的最佳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德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仵从巨 《教书育人》2005,(1):127-128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对这一活动作学院式的论究,自然会使问题变得十分复杂,但如作化繁为简式的讨论,也可变得甚是简单,尽管任何对事物的简单化表述都可能是一种冒险、一种对复杂性与完整性的侵犯,但也许可以说:事物在其初始与其最终都是简单的,复杂只存在于其进行中的过程。比如:当神话这种对于几乎任一民族都属最早的文学活动、最早的文学创作、最早的文学作品出现时,关于“文学”的“理解”(或我们文明人称之为“意义”的东西)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1.
王素琴 《考试周刊》2012,(92):57-57
语文老师天天要阅读,也天天在教学生阅读,面对一篇具体的文章.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不一样”。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阅读能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上,大家已达成共识。但在读什么样的书上,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读经派主张读“四书”“五经”,内容上越深越好,认为孩子在13岁以前应该满腹经伦;儿童文学派反对读经,认为儿童就应该读童书。大家都强调是让儿童在最适合的年龄读了最适合的书。我个人认为,儿童阅读就是在汲取他们精神成长所需的“营养”,这个“营养”的搭配必须全面、合理与均衡。因而,我主张儿童阅读应“两条腿”走路。  相似文献   

13.
以“体验”为特征的新的阅读观认为:阅读不是机械接受文本(课本、教参)、他人(老师、同学)观点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生成自己新的体验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说出“自己的体验”、“真切体验”与“独特体验”。从心理学上讲,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体验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别人无法替代。因此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蒋华 《文教资料》2010,(6):28-29
文章对“这/那”同指现象进行了解释。“这/那”同指现象主要出现在现实主义叙事性作品中.它与主人公、创作者和读者的视角息息相关。“这/那”可以同指某个人。也可以同指某事物。  相似文献   

15.
说“虚静”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强调酝酿构思文章内心要清虚宁静。“虚”即空虚,指心头没半点别的事,这样心里才宁静。写文章为啥要有这样的心理环境呢?在“养气”篇中他解释说:“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说水停止不动,就能像镜子一样把人影照出来;火焰静止不飘移,就能把事物照清楚;写作时文思也不要被打扰,我们才有清明的精神写好文章。  相似文献   

16.
芦忠 《阅读与鉴赏》2007,(8):55-55,45
一般地说:可感知的事物总是比不可感知的事物容易描写.无形之物总是较有形的更难刻画表述,所以写景、叙事、抒情三者之中,写景应相对容易,因为“景”乃自然之物,有形有色,有声有息;可观可睹,可听可闻。叙事就相对难些,因为“事”是动态的,有起因、过程、结果,人为之主观因素渗透较深,故把握难度增大。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两大主题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其实它们之间可以互通,只要找到一座桥梁,阅读可以促进写作,写作可以提升阅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即可见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今人也有一言:“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虽只是一种调侃,其实,笔者以为,此言只要改动两个字——“天下文章一大堆,看你会借不会借”,也可成为今天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关键是我们要做好“借”的文章。此言中的“借”,乃“借鉴”之意,“借鉴”与“抄袭”自然不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我一直主张经典作品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占据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所谓“经典”.就是民族文明和人类文明的结晶。因此,阅读经典,就是“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新语文读本)编者的话》)。而“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孩子心上扎根”.这更是民族精神建设的基础性的工作。我因此建议在中学选修课程里.应以经典作品的阅读作为一个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是一种科学合理的阅读模式。“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是阅读的基础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是高水平阅读的必要条件。“图式理论”的建立 ,使读者利用已有的图式 ,达到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对阅读测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讨论了述语分别为“有、是“的存在句的不同语义关系,提出在存在句式“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有/是 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附加成分”中,当述语为“有”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部分充满关系;当述语为“是”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完全充满关系,并由此探讨了为这种语义关系所决定的“有”和“是”在具体句子中使用时的互换情况。同时本也考察了“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作为存在句式的真实性情况,指出用“是”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并非存在句,其实质是判断句;用“在”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才是真正的存在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