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电影《色·戒》的成功,与其同名改编的张爱玲原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色·戒》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差异出发,重新审视《色·戒》文学与电影艺术性的差异,来探索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在当今文化时代的紧密结合。小说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本叙事策略和意识形态上,此类现象在两类文体中很多例子与之相对应。本文主要从小说的文本解读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并介入《色·戒》的主题,摒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2.
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在观众中反响热烈。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持了一次关于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的讨论。讨论主要涉及了对主人公王佳芝形象的理解,李安与张爱玲对“色”、“戒”的不同演绎,电影和小说各要侧重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伦理道德观念,张爱玲隐藏的情感因素等。参加讨论的是王泽龙教授2007级的几名现代文学研究生。下面是讨论的集录,发表在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尽管电影《色·戒》自放映以来褒贬不一,但从艺术角度来讲,电影是对小说《色·戒》的一次成功改编。在主题阐释、情节填补、风格氛围以及人物表现方面,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由张爱玲小说重新改编的电影会越来越多,这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诠释其小说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色·戒》与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对比二者的艺术技巧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尽管电影《色·戒》自放映以来褒贬不一,但从艺术角度来讲,电影是对小说《色·戒》的一次成功改编。在主题阐释、情节填补、风格氛围以及人物表现方面,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李安导演的《色·戒》正在热映,这部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被误读为是一部彻底的关于性爱的电影,也有人遗憾它在表现爱国与仇杀时怎么没有大义凛然,还有人说它是一部表现人性尤其是绝望的佳作。那么《色·戒》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让我们从电影回到小说,从21世纪的今天回到原著所呈现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及李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作者审美个性的不同以及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导致小说与电影版《色·戒》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与张爱玲的众多代表作相比,《色·戒》发表之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导演李安2007年将《色·戒》搬上大荧幕之后,《色·戒》才引起热议,进而使其文本魅力逐渐显现,成为张爱玲最为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如果纵观张爱玲的创作,则可以发现其在张爱玲创作历程中的特别之处和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本文试图从《色·戒》在张爱玲创作中的新变与《色·戒》的传播与接受角度,反观其在张爱玲创作中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9.
方明 《巢湖学院学报》2012,(4):60-63,79
《色,戒》是张爱玲人到中年的短篇杰作,既精简又精彩,引发的争议也最多。它是张爱玲的一次真实的袒露,包含了她对人性以及爱情本质的认知。有人说《色,戒》带有自传性质;有人说它的叙事特色和人物形象塑造接近电影,不过是张爱玲在艺术上的一次新尝试。众说纷纭更增添了这部作品的神秘,是为不一样的《色,戒》。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色·戒》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叹与末世情怀,强调人物面对命运的无奈与历史的虚无,是个人主义在乱世与民族困境面前的困惑;李安的电影《色·戒》则呼应时代话语深入发掘女性在传统文化中的命运,传达了对传统男权文化与意识形态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批判,是当下语境中的个体话语诉求的折射。然而作为关照的客体,小说与电影文本《色·戒》的出世,都必须放在具体历史语境下加以批判与反思,以揭示它们的思想误区。  相似文献   

11.
小说《色·戒》被李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12.
小说《色·戒》被争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一直是电影制作的重要资源之一。文章试以《色.戒》改编的成功与《长恨歌》改编的失败为例,通过比较分析提出:深入把握原著精神,对其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和诠释,是电影成功改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从1977年《色·戒》小说的发表到2007年《色·戒》电影的上映,其引发的讨论一直与政治历史叙述有关。由对小说女主人公王佳芝的精神分析入手,探究张爱玲在小说中如何用"人性"书写瓦解政治历史叙述,继而探讨张爱玲的政治历史观。可以看出,"人性"书写是张爱玲对政治历史叙述的逃逸之路,是另一种政治性表现。  相似文献   

15.
《色,戒》在2007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形成了华语世界为之注目的一大社会奇观。但遗憾的是,李安谨小慎微的处事风格使《色,戒》在处理情感与政治的关系时,违背了协调统一的"艺术原则",未能避免叙事的失衡,造成了文本的严重"撕裂",意识形态的"挤压"露出了李安叙事中的"阿喀硫斯之踵"。其结果是,《色,戒》在带给人们心灵震撼的同时,却在艺术上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相似文献   

16.
烨子  王巍 《音乐世界》2007,(23):136-139
李安导演的《色·戒》近日在内地上映,一股浓浓的老上海情调随之袭来。新人汤唯在电影中的造型令人惊艳,恍惚间仿佛时光倒错,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时下复古的风潮正席卷世界影坛,许许多多的明星都热衷以复古的造型来展现自己的魅力。本期 Easy 特别为你解密这股劲吹的色·戒复古风。  相似文献   

17.
《色.戒》是张爱玲晚年最精彩的创作小说,耗时整整25年,其间,经过数次修改。但小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而李安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却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小说设下了太多的谜团,是张爱玲从女性视角的曲折演绎,而电影是李安从男性视角对小说的再次解读。  相似文献   

18.
电影<色·戒>公映以后,传媒界出现了<色·戒>狂.其实,根据小说<色·戒>改编的电影<色·戒>,其错误思想倾向,比小说变本加厉;对男女做爱的表现恶形恶状;是一部美化汉奸、歪曲爱国者形象的作品.传媒界多数热捧<色·戒>,反映了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的不正常的文化心态.类似对<色·戒>的迷狂,对观众导向的偏差,我们希望传媒界今后不再重复出现.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40年代的《不了情》、《太太万岁》,到由许鞍华、林奕华、关锦鹏等知名电影人引领的“张爱玲影像热潮”,再到2007年捧得金狮奖的李安最新力作《色·戒》,张爱玲的作品似乎始终对电影界有巨大的诱惑力。张爱玲的作品在文学、电影两界长盛不衰。从电影改编的角度,我们对张爱玲主要文学作品中的电影特质进行诠释,可以通过这种特质产生原因的探寻折射出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创作中最精彩的一部小说。本文通过对《色·戒》一题中“色”、“戒”的分析解读 ,指出该小说的主题是“虚空”与“隔离”。其中“色”喻指美人计 ,“色”亦是“幻”——幻觉与引起幻觉的美人计中所呈现出的种种外在“色相”;“戒”实指钻戒 ,虚指人心隔防。“虚空”与“隔离”有着内在联系 ,佳芝的命运提醒人们外在“色相”不过是一种虚空 ,温柔的表相之下实则隐藏着人心隔防、猜忌的人生真实。这一主题亦体现了张爱玲对人生的体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