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举重竞赛以运动员抓、挺举的成绩最终确定名次.抓、挺专项力量是支撑抓、挺运动成绩的最重要因素,随着科学化训练的开展,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内容与运动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相似文献   

2.
男子举重挺举技术训练内容的确立马文柱挺举项目在50~60年代一度是我国举重中的强项,我国老一辈运动员黄强辉、赵庆奎、陈镜开等先后十几次打破世界挺举记录。随着世界举重运动的发展,训练水平逐年提高,近几年我国男子举重运动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突破,1991年在...  相似文献   

3.
采用现场观察、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水平女子举重运动员抓挺举大强度训练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级别的女子举重运动员,其大强度训练的内容、负荷量与训练效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谈挺举的预蹲角度与预蹲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蹲技术是挺举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挺举预蹲技术的研究早已被国内外举重界所关注。建国以来,特别是在我国1972年恢复举重运动后的屡次重大比赛中,研究工作者对影响挺举技术发挥的关键环节一预蹲作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1976年国家体委举重调查组对该年在武汉举行的青少年举重比赛的统计。调查组对八十一名运动员的二百五十六次挺举试举作了全面的观察,得出了挺举的失败,有百分之六十三是出在上挺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竞赛动作强度训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为调研重点,对山东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赛前竞赛动作强度训练进行调研.研究表明: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大、中、小级别在赛前抓举训练强度上具有相似性,除第四周外,最高强度不低于95%,强度组数距比赛日越近,试举的强度与组教下减越明显;赛前挺举强度在95%以内;中、小级别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耐强度优于大级别,耐强度组数也优于大级别运动员.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女子举重是比较年轻的体育项目,探讨女子举重专项素质与举重成绩的相互关系,对预测和提高运动成绩,制订选材指标,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后蹲与硬拉是举重训练中较为常用的专项力量素质指标,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女子举重教学训练大纲,训练中一般都采用男子训练方法。究竟后蹲、硬拉与女子挺举成绩相关的程度和可靠性如何?能否通过后蹲、硬拉来预测女子挺举成绩,这是需要进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采用现场观察、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我省高水平女子举重运动员抓挺举大强度训练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级别的女子举重运动员,其大强度训练的内容、负荷量与训练效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方法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7个级别的全部赛事成败率进行了技术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届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试举成功率比上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抓举比赛中的后掉次数比前掉次数高;挺举的上挺失败次数高于下蹲翻失败次数;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的试举方案比上届增多;同时,对各国运动员试举技术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表明,运动员技术发挥不稳定、实力不足和比赛心理素质不好是造成试举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运动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残疾人举重比赛竞争日益激烈,对运动员技术稳定性和合理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服务训练实践,选取我国优秀残疾人举重运动员12名(女6、男6)作为研究对象,用两台松夏M9500型摄像机对运动员的比赛进行现场平面定点、定机技术拍摄,拍摄所得录像带用爱捷运动图像快速反馈系统进行采样分析,得出相关数据,通过对所得数据的研究分析,发现我国残疾人举重运动员的技术现状及特点,同时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的相关知识对我国运动员的技术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优势与不足,总结规律,为充实和完善技术训练理论,改善我国优秀残疾人举重运动员的整体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运动成绩提供科学训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内蒙古青少年男子举重运动员的挺举下蹲翻技术训练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其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主要专项辅助动作成绩与竞赛动作成绩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主要专项辅助动作成绩与竞赛动作成绩具高度显著性相关;高抓、高翻借力推、宽硬拉成绩与抓举成绩,下蹲翻半挺成绩与挺举成绩直接相关;高抓、高翻借力推、下蹲翻半挺成绩共同作用影响抓举成绩;下蹲翻半挺、前深蹲成绩共同作用影响挺举成绩;主要专项辅助动作成绩受爆发力和绝对力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浅析挺举上挺技术动作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调查法对国内外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挺举上挺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挺的关键所在是预蹲动作,在预蹲过程中应保持身体重心与杠铃重心垂直向下运动,而且要迅速地由预蹲中的制动转为上挺发力。制动是预蹲与发力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制动时应做到尽快地由预蹲的退让性工作转化为发力阶段的克制性工作,这是上挺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有关举重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比赛时大部分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抓举强、挺举弱,而造成挺举弱的主要原因是上挺失败.就上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逐一提出解决问题的训练方法,并通过运动员实验前后成绩比较,证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研究使用Motionanalysis三维分析系统及Norexon 16道肌电仪,对一般水平的运动员在不同重量下进行挺举的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方面的测试。通过运动学和肌电图(EMG)分析,得出一般运动员在挺举不同重量杠钤时具有不同的生物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挺举上挺阶段的功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挺举上挺阶段运动员的输出功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发力阶段运动员单位杠铃重量的平均输出功率和最大瞬时输出功率对上挺时杠铃的最大速度起决定作用。本研究还确定了最大瞬时输出功率,杠铃重量与杠铃最大速度和最大升高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了预蹲制动阶段的力学参数对发力阶段最大瞬时输出功率的影响,并应用功率参数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2004年雅典和2008年北京两届奥运会女子举重58公斤级冠军陈艳青在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主要辅助练习和竞赛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主要专项辅助动作成绩与竞赛动作成绩具高度显著性相关;宽拉、后蹲成绩共同作用影响抓举成绩;借力推、高翻混挺、垫木窄硬拉成绩共同作用影响挺举成绩;陈艳青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有其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举重"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举重“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及其产生认识根源,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技术理念,掌握正确的预蹲制动技术;同时提出改进和提高我国挺举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举重指数对我国男子举重现状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重指数是由举重成绩和运动员的体重2项指标进行计算而得,是一个较为通用的举重力量评价指标。通过对2 0 0 4年全国举重锦标赛上8个级别的前8名运动员的举重指数分析表明,目前我国运动员的平均抓举、挺举、总成绩指数分别为8.2 0、9.97及18.0 7,与世界纪录相比,我国抓举指数要差13.4 % ,挺举差12 .6 % ,总成绩差13.5 % ;举重指数在中、小级别上变化较为平稳,而在94kg级以上的大级别中,指数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8个级别中,我国 10 5kg级发展水平最底,而6 9kg及6 2kg级的发展水平最高,竞争最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国家举重队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科技支撑及举重的运动训练乃至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德国SIMI-Motion7.50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廖秋云打破世界纪录的挺举技术动作视频进行解析,解析的采样频率为50 Hz,运用截断频率为6Hz低通滤波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使用DLT计算空间坐标。结果:①廖秋云提铃至胸阶段的技术堪称完美,准备姿势合理,引膝动作完成质量高。采用积极的伸髋发力,且躯干角度保持80.27deg至77.62deg之间,有利于腹背肌群参与发力。屈髋屈膝接铃,杠铃回落距离为身高的19.61%,属于合理的杠铃回落距离。②上挺阶段,过渡阶段和预蹲制动阶段用时过长。准备姿势站距的调整将降低杠铃所需送达的最终高度,且有利于上挺动作的稳定性。其箭步式上挺杠铃回落距离仅为9.80cm,回落距离小,且双足构成的稳定区域面积大。发力时两心距离控制在3.1cm内,属于理想距离。站稳起立时段末,杠铃向右偏移达17.70cm,对其支撑可能存在隐患。③总体上看,廖秋云的技术优势在于躯干角度控制得当,两心距离始终较近。下肢关节角度变化趋势合理,伸髋发力的方式正确。④廖秋云技术优势明显,但成绩仍具有上升空间。建议优化时间结构,缩短过渡时间,避免额外的能量消耗。缩短预蹲制动时间,提升下肢离心收缩转向心收缩的能力。站稳时段的杠铃横向偏移过大,提示进行左右侧肌肉体量测试评价,并加强弱侧肌肉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20.
上挺技术是举重竞赛动作的一部分,也是挺举的重要环节,无论是高水平的国际或国内比赛中,上挺的失败总是很高,抓住上挺的主要矛盾,去处理好力量和技术上的相关问题,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拟解决上挺的成功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对上挺技术及提高上挺能力进行研究,发现直接影响上挺失败的原因有1.技术不正确;2.选材单一;3.体力与专项力量不足;4.赛前上挺能力训练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