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让学生能够较直观地感知到大气运动及形成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自制的“空气运动演示器”进行辅助教学.可将远化近、大化小、无形化有形,使所教内容成为易于被学生感知和接受的显明形象。学生普遍反映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2.
一、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语言、实物、图片,使学生对事物感知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一定的限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把无法感知的世界在课堂上活生生地展开在学生面前,如“情境教学”和“愉快教育”,等等。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上讲,教学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在进行认识活动时必须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此许多教育家主张教学既  相似文献   

3.
从本质上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教学中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体现着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是从感知对象开始的。在对这些对象毫无感性认识的情况下,教学工作是无法进行的。 教学工作中学生的感知活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实际的事物、图表、模型、实验以及运用幻灯、电影、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呈现的图象及音响的感知;其二,由于教科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优势,将多媒体和教育过程中各个要素实现优化组合,把它立体化、全方位融入小学生学习教育中,创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疏通教育过程中的疑难,而且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提供和展示充分的感知信息,缩短学生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极大地激发学生自觉吸收知识的欲望。  相似文献   

5.
在地理课教学中如何恰当、合理地运用情感教育,达到以情动人、以趣激情,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呢?笔者的实践体会是:使用饱含感情的教学语言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  相似文献   

6.
认识论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过程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应按照知识的认知规律,围绕认知迁移的“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感知阶段的教学 感知阶段的教学,多是涉及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没有概念也就没有思维。数学概念的形成是现实世界中空间  相似文献   

7.
吴小燕 《考试周刊》2011,(92):128-129
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培养,注重整体化教学的结构安排,能够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课程教学的整体性结构安排,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感知和综合运用能力。优化教学结构,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数学认识活动中,概念是前人把握世界的重要成果,也是后人进一步把握世界的重要条件.因此,数学教学须特别重视有序并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一般地,概念教学应经历的过程和相应的策略是:采用直观感性手段,帮助学生感知概念;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概念;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相似文献   

9.
朱万炳 《云南教育》2001,(20):20-21
一、掌握“双基”、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是化学教学的两大功能初、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都反复强调,化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教学的两大功能。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就无从谈起;只有知识而没有能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行。所以化学教学要特别强调知识、技能、智力、能力的有机结合。学生学习过程大体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知,就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也不可能对事物发生情感和采取意志行动来改造世界。所以感知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由…  相似文献   

10.
杨可 《天津教育》2021,(4):135-136
色彩是绘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应用的色彩颜料种类有很多,比如说油画、水彩、水粉、丙烯等等。不同的色彩颜料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性质,,水粉颜料是一种常用的色彩表达材料,它具备可覆盖和色彩饱和度高的特征,对于初学者而言容易被掌握。但在水粉画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色彩感知呢?本文将针对水粉画色彩感知能力进行分析,并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具体的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初中美术课的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方针、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美术认识活动的规律提出来的,是美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认真贯彻这些美术教学原则,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为矛盾的转化创造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美学问题、技巧问题,又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这就只有借助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感知客观现象才能形象地认识世界了。  相似文献   

12.
刘志平 《考试周刊》2011,(48):40-40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表象,使学生的情感过程借助相应的感知和表象得以展开,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中等专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又好又快地发展。作者结舍教学实践谈谈情境教学法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突出审美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现实世界一样,数学中的美也以千差万别的形式让人们去感受,如曲线和图形的对称美,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简单美和奇异芙,诸多数学对象之间的和谐统一美等.要使学生真正成为美的鉴赏、发现和创造者,首先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因此,数学审美活动中必须重视审美感知的作用,要正确把握审美感知的多层次性,即感受、行为和要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本文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一、教师和学生是教学实践和认识实践的主体 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认识实践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实践者。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认识实践者,以对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感知为基础,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感知到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达到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高娟 《湖南教育》2005,(4):37-37
我们不难发现:能歌善舞的学生往往表现得落落大方,擅长书画的学生常常显得沉着冷静。这就是艺术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积极效应。那么,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什么作用?1.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习惯。感知是心理素质的基本方面,人离开了感知就一无所获。实践证明,艺术教育是让学生准确地感知艺术作品、深切感受艺术家情趣的过程。如,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在感知的过程中与思维、想像结合,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对事物的感知习惯。美术教学让学生品评作品,学生就必须把色彩知识用于感知中去,并结合主观色彩来评…  相似文献   

16.
周吉婕 《考试周刊》2011,(69):44-45
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朗读训练是多么重要。学生反复地、准确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过程中感知语言文字的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密切读和写的关系,初步地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可以说,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桂琴 《学语文》2003,(4):54-54
“整体感知”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目标也是一种阅读方式。作为一种阅读方式,整体感知的完整叙述是:用整体感知的方式阅读适宜于整体感知的文本以得到整体感知的目的。整体感知注重的是对作品的整体审美感受,而这种整体审美感受更多的是对默会知识地悟得。默会知识的本质决定它不可能被系统地传递。那么支持这类学习的最佳方法就是来自于学生的需求而不是老师的供应,也就是说,面对文本教师不是事先就决定学生需要知道什么并明确提供给学生,排斥任何其他东西,而是提供尽可能多的整体性的、丰富的实践。这样教学过程似乎是一个协商和汇编资源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而不是事先确定全部学习内容和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进行的澄清、引导工作就体现在阅读教学的体验式讲述中。  相似文献   

20.
朱小燕 《教育》2015,(8):46
小学生习作是小学生运用书面语言的综合练习,是使学生作为主体,能动地认识世界,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的练习活动。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到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如何指导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完成这一过程,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重视口语训练低年级的作文被称为写话。因为与作文相比,写话更容易让低年级的学生接受,减少因使用作文的概念而引起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