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读了李贵银同志的《“慄深林兮惊层巅”臆说》(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11期)一文,觉得有些欠妥。笔者认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慄深林兮惊层巅”句在高中语文第三册里的注释是恰当的。首先,从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来说,“使深林战慄,使层巅震惊”乃是诗人将“深林”和“层巅”人格化了,赋于这些无情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从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一句,这句诗,特别是后半句比较难理解。教育部编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对“熊咆龙吟殷岩泉”的注解是:“熊在怒吼,龙在长鸣,象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对“慄深林兮惊层巅”只就“慄”字作了注解。  相似文献   

3.
青莲 芙蓉     
你,曾不止一次走进我的灵魂,带着飘逸的酒香,摒弃凡俗的缰绳;你一身素白缟裳,如羽化般登仙,带着西域酝酿的豪放,漂游九州乾坤的大好河山。就在那天姥山恍惚的一梦中,我叫起了你的名字——青莲呵,青莲!泪光中,你的影子飘荡在飘渺的仙境里,是仕途所谓失意,如那“熊咆龙吟殷岩泉,粟深林兮惊层巅”般恐惧,又何似生死的诀别,因为诗仙固有的气魄,那是一眨眼泪珠的降落,所以你选择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在现实的残酷与诗仙本来所属的境遇中,你终于挥挥衣袖,放走了手中的青鹿,就像入仕放走了自己一般洒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  相似文献   

4.
三十有梦     
光阴似箭,岁月无情,三十岁就这么来了。我不敢面对这残酷而又无奈的现实,犹如在荒漠中跋涉的旅者,忽见一滩浅水,水中映出自己发乱如草,疲惫不堪,甚至有些衰老……三十岁的我一无所有、庸碌无为,在空虚和乏味中我不得不叹息:一事无成惊逝水,三十有梦似烟飞。孔子云:三十而立。三十岁,应是幡然醒悟梦醒时分,梦醒的我,先是而“栗”,继而是“泣”,我不禁痛心疾首扪心自问:我曾经苦苦追寻的梦呢?人生如梦,但人生不可无梦。十几年前,天真和执着的我就有自己的梦想。高中毕业,从戎三载,复员后,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单位工作,但…  相似文献   

5.
“呱、呱……”一阵紧似一阵的蛙鸣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朦胧中我坐起身来,接着揉了揉眼睛,这才明白,原来我睡在老家的土炕上——今天是假日。 但就这么一惊,睡意全跑了。我索性穿好衣服,轻轻地推开门,一股清风迎面吹来,顿时,我好像已经融进了大自然中。噢,奶奶不是让我晨读吗?我背上书包,漫步  相似文献   

6.
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它与一般的解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直接去找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去掉不符合题意的错误选项,使正确的答案剩下来。运用排除法,首先要分析分析选项的构成特点,为下一步挑选材料作准备,然后是挑选能有效排除错误选项的材料,排除掉错误的选项。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解下面这道高考题:【题干]以下名句全出自唐代人作品的一组是【材料]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果深林兮惊层巅③西塞山前白簿飞桃花流水织鱼肥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  相似文献   

7.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我”,教材是这样注释的:“美我,以我为美。”我认为这样注释是不正确的,这实际上是把“美我”当成了意动用法。我们知道,所谓形容词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相似文献   

8.
“何芋是甘”语出周容的《芋老人传》。课文注曰:喜欢吃什么芋。这是动宾倒装的句法,表示强调。显然,注释者把句中的“是”当作表示宾语前置的助词来理解的。我认为不妥。首先,它不符合古汉语中如“唯命是听”“唯余马首是瞻”等。“唯……是……”的固定动宾倒装句式,也不符合“何陋之有”“何罪之有”等“何……之……”的习惯用法。其次,把“何芋是甘”看作宾语前置加以注释,则与文意也相违背。  相似文献   

9.
“嘣”,一声弦响,惊吓了大雁,惊动了孩子,也惊住了我。在古老与现代间,在强大与弱小间,在智慧与技巧中,在爱与生命里……一次一次的碰撞,《惊弓之鸟》惊出了原汁原味,惊出了新生的美丽。一惊“本领之大”——更羸,何许人也,只拉一下弦就可以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下来。更羸真有这么大的本事?不,听听更羸的推论吧。“你明白了什么?为什么更羸知道不用箭就可以把大雁射下来?”老师的问题把孩子们带进了更羸的思维世界。“我看到大雁飞得慢,就知道它受过伤,伤口还在作痛。”“我听到大雁的叫声很悲惨,我想它一定是伤口未愈合,很痛。”“它还离开了…  相似文献   

10.
翻开一本本参考资料,在注释苏轼的《石钟山记》“余固笑而不信也”此句时,多把“固”字理解为“坚持”“本来”。我认为这两种注释不够正确,给人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小词,用通俗生动的口语,描写了作者夏夜在山野中赶路时所见所闻和所感。注释家对第一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历来就持有众说不一的见解,他们所作的注释,又都能够解得通。这些散见于各种版本和欣赏辞典的不同注释,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离枝。把“别”字解作“离开”。意为“明月出来,鹊见光惊飞,离开了枝头”。苏轼诗有“月明惊鹊未安枝”(《次韵蒋颖叔》),周邦彦词有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八册唐诗《鹿柴》中有“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之句,句中的“复”,参考及有关注释都作“又”解。“复”在这句诗里当作“又”是不错的,问题是这个“又”不应理解为“夕阳入林,照到树上又照到青苔上”的“又”,(即不包含时序先后之意);而应理解为“夕阳落下地面以后,返射出来的日光入林(即这一天内的日光第二次入林)照到树水、青苔之上”的“又”。因为林中曾由于太阳落山失去光亮,所以诗人称这一天当中阳光的第二次入林照射谓之“复(照)”  相似文献   

13.
回声的秘密     
7月18日 晴 “这里还有一位小伙伴/他整天在山谷里奔跑/多少次梦里想见他一面/只因山深林密找不到……”朗诵着金波爷爷的这首《回声》,我和爸爸揭开回声的“庐山真面目”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4.
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选用了王冕的一首诗《墨梅》,下面的两处注释值得商榷。《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所表现的应该和画所表现的是同一个事物——“我家洗砚池边树”。“墨梅”作为诗的题目是这棵树的称谓。而下面对题目的注释是“水墨画的梅花”,意思变成了诗写的是画上的梅花,有些不妥。那么这个“墨梅”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应该是“淡墨色的梅花”,这从诗的第二句“朵朵花开淡墨痕”中可以得到印证。这棵梅树开的花有些奇异,呈淡墨色。注释③延续了注释①的错误,把“淡墨”说成“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  相似文献   

15.
杞人忧天     
一两千多年前的那次轮回,我转世在杞国。我被人孤立起来,都是因为那个梦——或者不是梦,用现在人的话说,是穿越了时空到了未来——我身处在怎样的一个环境啊:四周一片死寂,天地之间一片混沌,沌得令我怀疑我是到了盘古开天辟地以前的世界。但我摸索着前行的时候忽然一脚踏到水里,水——就是那盘古死后仍在流淌的血。这应该是盘古之后了,天地怎么还是混沌呢?我想掬起一捧水,但那水那么臭,使我忽然一阵晕眩,觉得自己要向臭水栽去——于是,悚然一惊,醒来了。醒来的我还是浸在那片混沌带来的余悸中。“天要塌了。”我忧心忡忡地对周围人说。我的…  相似文献   

16.
<正>我的爸爸有一张胖胖的大圆脸,一个圆滚滚的大肚皮,看起来就像“蓝胖子”——哆啦A梦。他做过很多不靠谱pǔ的事,也像哆啦A梦一样。这不,今天他又不靠谱了,把我的“虎妈”气得火冒三丈。今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跟妈妈一起去上班。妈妈提前给我打了“预防针”,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课文是这样注释的:“句读的不解,疑惑的不明白”。很显然这儿把“之”字理解成助词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欠妥。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白日”辨     
许多评论文章对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的“白日”没有加注或没有明确详细的注释、历来笼统地认为是描绘落日的全过程,其实,应该把“白日”理解为一个时段——白天。  相似文献   

19.
艾敬归来     
艾敬的归来。草木不惊,花鸟不觉,仿佛越洋的清风,和我们身体里宁静的DNA里应外合。三五个和弦,七八段重复。转眼间耳根和心情就清净了。“是不是梦,我不知道”她一直这样地唱着。是的,在新的单曲《是不是梦》里面,她这样地唱而不  相似文献   

20.
野餐活动被取消以后,学生竟有如此大的动作,确使人吃惊。一惊取消活动“失信于民”是事出有因,可学生还是我行我素;二惊宣布取消活动前,班主任做了学生干部的思想工作,并向全班学生道了歉,可学生仍不理解老师;三惊这么大的动作,组织如此严密,事前竟无一人向老师“告密”。这不能不说是老师平时在组织纪律方面教育的失败,同时也确实是“低估了学生外出野餐的积极性。”但在这种“不告而别、集体外出”的非常时期,再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那学生是肯定回不来的。只能采用“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的办法,先回来后再说。回来了,就是组织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