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瑞典是诺贝尔的故乡,诺贝尔奖使瑞典蜚声海外。一年一度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一直都受到各方的瞩目。行至今日,诺贝尔奖已有百年的历史,我们虽然有几次同诺奖擦肩而过的经历,但中国科学家却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当我们在为这种现状焦虑的时候,甚或乐观地说我们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反思。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委员会在10月上旬宣布了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是为“改善人类生活”而设.被看作不同领域中顶尖成果的证明.获奖者同时还获得1000万瑞士克郎(约合130万美元)奖金。虽然已经有6位华裔诺贝尔获得者,但该奖通常都是被欧洲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摘取。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世界著名的发明家,诺贝尔奖的设立者。诺贝尔一生共有200多项发明,尤以炸药最为出名,被称为世界“炸药大王”。诺贝尔是怎样发明炸药的呢?这其中还有个曲折的故事。诺贝尔出生于1833年10月21日,其父虽然是一名机械工程师,但对炸药研究很感兴趣。他从小就受父亲致力于化学炸药研究的熏陶,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酷爱化学,特别喜欢化学实验,立志长大成为一名化学实业家。诺贝尔刚满16岁时就赴美国学习机械,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曾发明了“计量计”。尽管有了这些成就,他还是想继承父亲研究炸药…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期盼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隆重的颁奖盛典,似乎更像是触摸中国的“诺贝尔”。也许,在引领科技,创新中国的今天,你可能还不知道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知识界公认的至高无上的荣誉?中国距诺贝尔奖究竟还有多远?不妨读读栾建军的长篇科普著作《中国人,谁将获得诺贝尔奖》,相信会让你对当今世人关注的诺贝尔和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5.
今秋,是美国丰收诺贝尔奖的季节。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大多数奖项。而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依旧没有听到诺贝尔奖的脚步声。于是,像往年一样,关于我国科学家何时能折桂诺贝尔奖的言论再次蜂拥而起,不少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一年一度地准时爆发了。情结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如何摆正它。 诺贝尔奖与它的意义 诺贝尔奖是根据105年前去世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一种科学奖项。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共获得了 355项发明专利,涉及炸药、合成橡胶、皮革和人造丝等诸多领域。诺贝尔生前经营油田和炸药…  相似文献   

6.
奇云 《生物学教学》2008,33(3):67-69
1美英科学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7年10月8日,美丽的斯德哥尔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活动周拉开了序幕。按惯例,诺贝尔奖获奖者揭晓仪式在位于“诺贝尔路1号”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论坛楼”内举行,可容纳200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  相似文献   

7.
一百多年前,诺贝尔创立“诺贝尔奖”时未曾预料该奖项对世界的影响。如今,每年十月的诺贝尔颁奖季已成为世界一场重要的人文、科普盛事。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意味着中国在诺贝尔科学奖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也意味着中国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摆脱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魔咒。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因为这个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人在科学发现、科学创造方面完全可以问鼎世界、折桂诺贝尔奖。在科技领域,也有一个冷冰冰的现实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屡屡获得诺贝尔奖且人数多?为什么诺贝尔奖到中国姗姗来迟且少得可怜?答案只有一个:我们的创造教育意识及操作路径探究已经在世界上落伍了。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奖是最具世界影响的权威奖顶,获得诺贝尔奖是合国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那么;诺贝尔奖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还得从瑞典化学家阿尔费雷德·诺贝尔谈起.1833年,诺贝尔出生在一个瑞曲机械师家庭,幻尾随父亲移居俄国,15y以后又而往意大利、英国、法国和美国来学,成年后回到父亲在俄国圣彼德堡丹0的工厂工作.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个机船师,却对化学实验请有独表,尤真喜欢研究火药.人鼓是中国艺代四大友明Z一.13世纪,W药通过阿拉怕人传入…  相似文献   

10.
卢瑟福与诺贝尔科学奖“人才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2 0世纪来说 ,诺贝尔科学奖的设立和颁发 ,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百年间 ,全世界先后有 45 6位科学家获此“殊荣”,成为 2 0世纪的“科学精英”和“顶尖大师”,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中间 ,英籍新西兰裔科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不仅由于研究放射性物质及对原子科学的贡献荣获 190 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而且在造就大量优秀科学人才方面 ,创下了个人培养诺贝尔奖科学家人数最多的“世界纪录”。在他的培养和指导下 ,他的学生和助手中十多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从而在诺贝尔奖史上形成了一条奇特的“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1.
观点     
!观点诺贝尔奖评委:中国需要比尔·盖茨,也需要诺贝尔奖3月22日至26日,瑞典诺贝尔奖代表团应中国教育部之邀来华,期间他们就诺贝尔奖评选机制及当前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等有关情况进行了交流。代表团团长、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斯·弗拉斯特姆表示,“比尔·盖茨代表的是企业家精神,而诺贝尔代表的是科技精神。这是两个不同的事情,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可比性。如果没有科研工作,短时间社会可以正常运转;但时间一长,社会倒退的情况就十分明显”。诺贝尔奖化学奖评审委员、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斯文·里丁从“诺贝尔的创始人本身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设立,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开端。正如李政道所说:“诺贝尔奖把人类文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什么样的科学家才能够问鼎诺贝尔奖?是什么促成了创造力的极大发挥?3月23日在清华大学,由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士·弗洛斯特姆与诺贝尔奖三位评委博吉·约翰逊、伯蒂弗·雷德霍姆、斯文·林丁做客“清华论坛”主讲“诺贝尔奖与科学发现”,为在场的400余名清华师生揭示了诺贝尔奖评选中诸多事情,也探询了诺贝尔奖与科学探索之间的关系.诺贝尔科学奖从1901年首次颁奖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个年头.其间,它见证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重大科学发现、发明,以其权威性和公正性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尊重.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在清华论坛上致辞欢迎诺奖评委代表团的到来,他说,诺贝尔奖评委代表团的来访对清华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有很大意义的事情.什么样的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瑞典皇家工学院应用材料物理学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博吉·约翰逊先生列举了物理奖获得者的情况,他们中  相似文献   

14.
我们都知道:诺贝尔奖是用来奖励对社会做出最杰出贡献的人,可您知道吗,对社会做出“最无聊最滑稽”贡献的人,也可能获“诺贝尔奖”。在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的同时,另一种“诺贝尔奖”也在颁发,即所谓的最无聊最滑稽贡献奖(IgNo-bels)。由《科学幽默》杂志[Annals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  相似文献   

15.
第四媒体     
由于诺贝尔在遗嘱中只要求将诺贝尔奖用于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中“对于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加之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坚持许多不合理的评选规则,致使20世纪的一些最重大发现并未获得评选委员会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大家一定听说过诺贝尔奖吧,这可是全世界瞩目的大奖。对科学家来说,得奖虽然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但是,诺贝尔奖还是让许多人怦然心动。特别是我们中国人一直期盼着: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拿几个“诺贝尔”! 你知道诺贝尔奖的来源吗?No?那我就简单地说说吧——阿尔费里德·伯恩纳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没有妻子、儿女,连亲兄弟也去世了。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取得了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成功地开办了许多工厂,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了……  相似文献   

17.
一、诺贝尔和诺贝尔算术题诺贝尔奖金是当今国际上享有最高荣誉的奖金.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博士曾荣获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是瑞典的一位著名化学家,生于1833年,死于1896年。诺贝尔一生中有很多发明创造,有大量的财产.他生前决定将遗产的一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基金,把它的利息(每年20万美元)不分  相似文献   

18.
百年诺贝尔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诺贝尔去世4年后,诺贝尔奖基金会成立,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已走过百年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新论集萃     
“搞笑诺贝尔奖”:对科学的另类激励10月6日晚,第15届“搞笑诺贝尔奖”在哈佛大学桑德士剧院举行颁奖晚会。12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抱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期待着今年的“最无厘头科学大奖”(《成都日报》10月7日)。按说,“搞笑”是戏谑,是玩笑,难登大雅之堂,但为啥“搞笑诺贝尔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奖在全世界有很高的地位,许多科学家梦想着能获得诺贝尔奖。数学被誉为“科学女皇的骑士”,却得不到每年由瑞典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奖,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得到。因为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留下的遗嘱中,没有提出设立数学奖。 事实上,遗嘱的第一稿中,曾经提出过要设立这项奖金。为什么以后又取消了呢?现在流传着两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