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记者在采访中离不开发散思维,灵活变通对记者采访是必要的。灵活变通,记者才能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势而灵活机智地处理问题;灵活变通,记者在面临突发问题时才会从容不迫,巧借形势,化难为易,攻难题为成果;灵活变通,记者才能思维敏捷,源头活水不断,为采访注入可持续进行的“血液”  相似文献   

2.
巧与记者周旋现任外交部长的李肇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部20位发育人中任期最长的一位。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媒体公众的关注。特别是那些西方记者,过一段时间就要“旧事重  相似文献   

3.
杨向明  易敏  宋效忠 《新闻前哨》2011,(12):54+56-54,56
昨夜今晨巧作嫁衣沐着夕阳上班,披着星星下班。为什么他们总是从昨夜忙到今晨?因为他们要为记者做最好的嫁衣。总编室是参谋部。每天傍晚,他们为记者稿件的安排,给值班老总出谋划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的体会是,要写好通讯。需在“特、巧、情、理”上下功夫。 经营“土特产”,巧开“百宝箱” 先说“特”。所谓“特”,就是“奇特”、“独特”。首先是选题要“特”。对于驻地记者来说,选题要有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5.
现在是一个“人人拥有话筒”的微博时代。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在如何做好新闻调查类报道上,难免面临一些困惑和干扰。但是,就像浙江飘萍新闻奖获得者、浙江经视知名主持人舒中胜所说,党报媒体记者不能等同于“公民记者”,忘记了媒体人的使命和责任,只要怀着“善意、理性和建设性”的定位和原则,一定能在调查性新闻报道中大有作为。近年来,丽水日报“新闻调查”版,通过“巧”介入、“巧”引导、“巧”借外力、“巧”成声势等手段,坚持开展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调查性新闻报道,提高了新闻调查性报道监督的实效性,帮忙而不添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舆论监督效果,赢得了党委、政府肯定和读者的赞扬。2011年,丽水日报“新闻调查”版“调查·关注”栏目被评为浙江新闻名专栏。  相似文献   

6.
怎样搞好县级台对外新闻宣传?具体来讲:一个是采,一个是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用简单的话来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记者似小工蜂,负责采花酿蜜,你采到的花香不香,你酿出的蜜甜不甜,也就是要经常问问自己:你发现的新闻好不好,你表现的新闻精不精,或者叫巧不巧。先说发现记者要写好稿件首先在于发现。在哪里发现呢?1、从身边周围环境中发现新闻,记者出远门是一种采访,在周围环境中也能发现新闻,利用节假日和茶余饭后去聊聊天,顺手牵羊,也可获得新闻线索。如1997年8月的一天,我到县农机局同学家中…  相似文献   

7.
楚天风云入笔端──记湖北日报记者部主任江作苏南正元要办好一家报纸,离不开一批挑大梁的记者。在湖北日报,记者训主任江作苏就是挑大粱者中的而个代表。他精心钻研业务,在艰苦复杂的条件下带头打硬仗,多次组织策划重大战役性报道并写重头稿。他的作品数量多、构思巧...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地方电视台怎样做好传统媒体的新闻节目?创新求变应该成为全体记者、编辑的不懈追求。特别是重点加强选题策划,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巧破千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观看现今的电视新闻,虽然不乏上乘之作,可平庸之作却也时有所见,二者差距甚为悬殊。这个差距,表现为题材的新或老,立意的深或浅,手法的巧或拙等等,从中反映出记者创意水平的高低不一。由此想到,要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必须首先提高记者的创意水平。  相似文献   

10.
怎样采写新闻:一个是采,一个是写,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用简单的话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打个比方,记者、通讯员似小蜜蜂一样,负责采花酿蜜,你采到的花香不香,你酿出的蜜甜不甜,也就是要经常问问自己:你发现的新闻好不好,你表现的新闻精不精,或者叫巧不巧。  相似文献   

11.
陈郁 《新闻传播》2009,(12):67-67
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采访是当不好记者的。对于记者而言,提问就好比是一块敲门砖.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使对方开口。如果把采访对象心中之锁比喻成一个矿藏.那么提问就是挖掘的铲子。如果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那么得到的必定有限。本文就是阐述如何在新闻实践中.利用巧提问来顺利和出色完成新闻采访。  相似文献   

12.
王晓雯 《视听界》2009,(2):107-108
提问技巧之。一:巧处设计,机智取胜。记者采用机智灵活、巧妙多变的提问方法,或是设计一些问题,与被采访者共同讨论、商榷,特别是针对事件中的某个点展开探讨、争论,使新闻事件的本质、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表现.或句句紧逼,或旁敲侧击……问得巧,有玄机。笔者采写过一条短消息《一碗粥贵过一公斤米》(2002年度江苏广播新闻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13.
巧访张海迪     
中国当代的保尔——张海迪最近又一次战胜厄运,在上海中山医院成功地切除了鼻背上的一个基底细胞癌。作为病人,接待外人采访未免要有所限制。解放日报记者徐成滋,使出了记者的“蘑菇”劲,进行了别出心裁的采访,不仅发出了独家新闻,而且组织到了张海迪的文章。《巧访张海迪》追叙了这一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于向阳  卢鹏  张达 《青年记者》2017,(22):28-31
每年的11月8日,是全国新闻工作者的节日——记者节.巧的是,这一天也是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孙巍的生日.了解孙巍的人都说,他天生就是当记者的料. 从军队到地方,从乡镇、县委宣传部门到市级、省级党报,孙巍4次获得中国新闻奖、30多次获得山东新闻奖,也是大众日报为数不多的为全省17个地市都写过头版头条报道的记者.一篇篇视角独特、掷地有声的新闻稿件,铺就了孙巍的新闻从业之路.  相似文献   

15.
说实话,当记者谁不想写好新闻,作为一个地方记者,我也有这份“野心”。 可是,说来也巧,从1984年,一直到1991年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选揭晓,我有8篇作品获全国好新闻奖。 1984年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 1985年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与乡长的对话》,获全国好新闻三等奖。  相似文献   

16.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 记者的职责告诉我们,寻找新时代的焦裕禄,为我们党的干部队伍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也是现实时代的需要。记者深知,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是不乏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的,关键在于挖掘。说来也巧,我有幸认识了当时担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并成了过往密切的朋友。这是1990年下半年的事。  相似文献   

17.
曾几何时,北京市民买菜不再爱逛国营菜市场了。因为到农贸市场去买,西红柿又红又大、青菜又鲜又干净、那黄瓜还顶着花呢!这当然是可喜的现象。然而国营菜市场冷冷清清是正常的吗? 记者在本月18日上午来到北京三里河菜市场。巧得很,门口就是一个农贸市场。里外相比,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记者为此采访了菜市场经理刘秉礼同  相似文献   

18.
唐晓童 《新闻传播》2007,(12):31-33
提问,看似简单,但要问得准,问得巧,问得精,实在不易。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以往的工作体会,针对记者提问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由此谈几点采访提问的要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今年“两会”推出了两位新发言人:李肇星和赵启正。巧合的是,两人都出生于1940年,此前谈都有丰富的发言人经历,此次双双“重操旧业”,“铁齿钢牙”巧答记者,令本次“两会”的前两场新闻发布会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20.
在新媒体融合大潮之下,传统媒体必须突破固化思维,第一时间抵达新闻现场,敢于发声;一线记者不能“一个人在战斗”,需要后方团队的强有力支持,生产有影响力的内容,善于发声;作为体制内媒体,需要在监管和眼球之间寻求平衡,巧于发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