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安 《广东教育》2002,(1):73-73
相传古时名医扁鹊首创"望、闻、问、切"四种诊病方法,就是通过看病人的面色、舌苔,听病人说话的声音,问病人自己的感觉以及按病人的脉搏等对病人进行诊治.联系到体育教学,"望、闻、问、切"有时确是成功的体育课的必循之路,它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教学效率.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四字"教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方烨  吴黎华 《宁夏教育》2010,(11):I0001-I0001
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但是,现实中人对颜色的感觉也是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  相似文献   

3.
净恩 《职业技术》2005,(7):30-32
每次采访前,我都有为采访对象"画像"的习惯.当然,这只是根据事先掌握的一些基本情况,在脑子里来一番不用纸笔的创作.每回"画"完像,待见到采访对象之后,我又习惯性地在心中暗自进行比较.有些时候,我"画"得挺准,便觉得采访也顺利、容易了许多.有些时候,则会沮丧地发现"画中人"与现实差得很远,每逢这时,难免就要调整采访计划了.采访莫言迟(化名)这一次,我就又把像"画"错了.  相似文献   

4.
色温,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光线的“温度”.一天当中,我们所看到的光线,除晴天中午的光线没有明显的色彩倾向外,清晨的光线颜色感觉有点偏冷,而傍晚时分的光线明显偏暖.这一现象,就是色温的高低不同所造成的.色温的单位用K表示,如晴天正午日光的色温一般为5500K,晴天阴影中的色温约为6500K,黄昏时分的光线色温约为3000K--4200K之间.从以上数值我们可以看出,色温的数值越低,光线的色彩就越暖;色温的数值越高,光线的色彩就越冷.当然,色温的概念只是用来描述光线和光源的,并不包括物体自身反射所发出的色彩.例如,我们说荧光灯发出的青绿色的光线“色温很高”,但不能说一只青绿色的苹果“色温很高”.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不仅要以法治国,还要以德治国."治理国家是这样,对学校的管理亦应如此,那就是,依法治校,以德兴校,二者互补,相得益彰.法治,对学校而言,就是要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使大家有章可循,有规可遵.德治,对学校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人格,实现自我,体现价值,最终使学校规章制度变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自觉行为,实现学校管理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教材第3册(山东人民版)所选课文<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课文对"区区"注释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相似文献   

7.
"以为"和"认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现代语文》2004,(3):12-13
"以为"和"认为"历来被认为是一组同义词,辞典里对这两个词的注释也往往用"互训"的办法. 我们查阅了十五部比较权威的词典,其中九部纯粹是从语义层面上进行注释的.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  相似文献   

8.
刘娟 《现代语文》2004,(3):43-43
"拾级而上"指的是逐级登阶.大多数人习惯读作"拾(shi)级而上","拾(shi)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几个义项:①把地上的东西拿起来;捡.②收拾.用其中的任何一个义项来解释"拾级而上"的"拾"都是不合适的,要想弄清"拾"的意义,我们先要明确一下"拾"的读音.  相似文献   

9.
季娜 《现代语文》2007,(7):112-112
《曹刿论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可其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中"与"的解读及其用法却少有人论及.自西晋杜豫《春秋经传集解》训为"共乘兵车"之后,几千年来这一句较为传统的解释是"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和敌人)在长勺激战."句中的"与"字被解读为"连词",译为"和、同"的意思;"乘"字被解读为"动词",译为"乘坐"的意思.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和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均采用了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0.
"学"即"效",也就是模仿,通过模仿求得知识技能."学得"即以获得某种经验为目的的活动."习"指鸟频频起飞,即反复学飞,也就是温习、练习,通过与某事物的经常接触而熟悉该事物.由此可见,"习得"时,个体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最",是第一,是没有(谁)能比得上的.追求"最",人的潜力才能充分发挥,业绩才能更加辉煌.追求"最"的精神,就是勇于拼搏的精神,就是努力抗争的精神,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经历过“痛”的感受 ,那强烈而难堪的苦楚 ,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的不安和焦虑 ,但是你可知道 ,“痛”是怎么产生的吗 ?已经清楚 ,不论是机械的、温度的、还是化学的刺激因子 ,只要它们使机体组织产生损伤 (或者组织发生炎症 ) ,那么细胞内的某些化学物质就会释放出来 ,这些物质像K离子、H离子、组织胺、5-羟色胺、血浆激肽等 ,被人称之为“内源性致痛物质”。当它们作用于神经未梢 ,并通过神经冲动传入大脑时 ,就会使人产生痛的感觉。在痛的刺激下 ,人体往往可能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例如肌肉收缩、血压升高、瞳孔扩大、出汗、血…  相似文献   

13.
颜色对中西方民族来说具有相同的视觉效果,但其象征意义在中西方文化中却不尽相同。本文以"黄色"为例,分析其在不同文化里所包含的象征意义,探究隐藏在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内涵,阐述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运用这些颜色词汇。  相似文献   

14.
全世界华侨,包括华裔和海外华人,估计有五千万人以上.他们在当地"落叶生根"而不忘到祖国来"寻根".21世纪是一个全世界文化蓬勃向上的时期.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但是,"学然后知不足",他们要求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畅览华夏文化的宝库.他们都忙于自己的事业,业余时间有限,感觉华文艰深难学,不容易进入宝库的大门.  相似文献   

15.
陈童 《现代语文》2006,(4):123-123
"说服"应该怎么读?查阅<现代汉语词典>,马上可以找到答案--Shu(o) f(u),只要掌握了汉语拼音就能知道这个词应该怎么读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许多人却常常把这个阅读作Shuì f(u).难道是"说"字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读音?  相似文献   

16.
初中地理"四段导学法"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从指导学生"读书看图识地"、"思考提问"、"讨论解疑"、"练习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李万里 《现代语文》2007,(9):123-123
汉字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体相同的偏旁在不同的汉字中,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月"就是其中一例.在"明、朗、期、朔、朦、胧、有、肌、肝、肚、脚、服、朕、俞、前、朋、青"等汉字中,偏旁"月"表示的意义有的和"月亮"有关,有的和"肉"有关,有的和"舟"有关,有的是"丹"的变形……  相似文献   

18.
"同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说法.比如我们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常常会发出"我也有同感"的话语.我们读过一段文字后,有时候会拍案叫绝,这也是深有同感的表现.而"通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的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体验.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看到或者是想到某种事物的形象就会全身不舒服,甚至出现一些过敏的反映,这种现象属于"通感".针对"通感"、"同感"的这些特点,笔者发现,在日常的教学尤其是在地理的课堂和课后的教学中如果可以适当的、适时的应用,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9.
论"指+量+形"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伟  安畏 《现代语文》2007,(10):47-48
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这"和"那"可以后加形容词,分别例如: (1)他干起活儿来这猛啊,谁也比不上. (2)他跑得那快呀,简直像阵风. 学术界据此多认为"这/那"具有描述事物性状程度的语法意义,如吕叔湘(1980)、刘月华(1983)、吕叔湘(1985)、张伯江、方梅(1996)等.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人的文学"无论作为一个命题还是作为一种观念因为包含着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具有全新的意义和价值,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灵肉一元论"的思想背后隐含着科学、和谐与人类大同的人文理想。但透析其思想实质,"人"的发现是其思想结构中具有进步性的因素,而"灵"所象征的"人类性"则具有主观和幻想的色彩,是个人主义的理想外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