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董国英 《考试周刊》2010,(32):39-40
对英诗的鉴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凡赏诗者无不为英诗的音乐而叫绝。诗歌的音乐性在于它的音韵和节奏。音韵可以加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增添艺术趣味;诗歌的节奏匀称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只有全面了解英诗的音韵和节奏,方能真正领会英诗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诗歌的格律和音韵的运用上,埃米莉诗歌艺术有继承传统的一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她的诗歌多是其感情即时迸发和智慧瞬间闪烁的体现,因而内容凝练,篇幅短小,格律简洁有力,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的跳跃性。在音韵方面,埃米莉主要采用尾韵的方法,以此加强语音的重复对比,谐振共鸣,产生萦回之美,增强音乐性。  相似文献   

3.
诗歌的音韵、音调和音节等形成了诗歌的音乐美,而诗歌的音乐性是诗歌的灵魂。本文通过对英汉诗歌韵律的差异性和各自独到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诗歌翻译的审美要求——保持诗歌音韵的协调和节律的和谐,以实现诗歌翻译的音乐美,从而再现原诗歌的音乐性和欣赏性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音乐性是诗歌的文体特征。诗歌和音乐紧密结合,一同起源,相互影响,同流发展;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上,离开了音乐性,诗歌就不能成为它自己本身  相似文献   

5.
惠特曼的自由诗没有严格的音步格式和押韵格式,但他诗歌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向上的节奏,多样的变奏,并列、重复、对比的手法和具有音响感的音韵.文章对惠特曼诗歌艺术价值充分肯定的同时,也从形式到内容揭示其诗歌的美学和哲学意义的统一及其深远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船山诗学将诗歌视为以乐章美为核心的审美整体。这一乐章美效果是通过多层次的节奏运动来实现的,主要表现为诗歌的意义节奏、语体节奏和情感节奏三层。具体来说,在船山诗论中,诗歌的整体音乐性被视为一种基本的诗歌特质,可看作一种本体,三种节奏作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表征,可视为具体的"用"。在这个"一体三用"的关系中,作为诗歌之"体"的音乐性对各种节奏有统摄作用,作为具体之"用"的不同节奏则对诗歌的音乐性有凸显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运用文体学的部分知识,对英国诗人雪莱的《爱的哲学》进行浅析。重点是通过对英诗独特的音韵、节奏、跨行连续等特点的分析,将其与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结合起来,强调其音乐性和意境的融通技巧。  相似文献   

8.
中国诗歌历来讲求音乐性。新诗的开创期,为避免自由诗的泛滥,重新确立了格律诗的音乐性。诗歌的音乐美包含节奏、旋律和韵式三个要素,而以节奏为中心,节奏又分为内外两种。因此,诗歌的音乐性包括内在的音乐性和外在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9.
顾名思义,诗歌音乐性乃是表现在诗歌中的某种类似于音乐效果的性质,音乐与音乐性有其相似的一面,比如,它们都要通过声音形式显示出来;都要讲究节奏与和谐;都具有暗示和象征的功能,都具有某种意味。但诗歌音乐性并不等于音乐,首先,诗歌毕竟属于语言艺术,它的声音媒介是语音而不是乐音,不像音乐那样长于纯粹声音美的营造;其次,诗歌音乐性虽然也和音乐一样讲究节奏与和谐,但要以语言的性质和意义的运动状态为依据,不是纯粹声音本身的节奏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
语言都具有节奏美与音韵美,音韵(押韵)与节奏是构成诗歌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从重读这一维度入手,着重分析其在英诗节奏体系与押韵类型中的体现,最终得出:在英诗中,重读的核心地位具有不可动摇性.  相似文献   

11.
初唐诗人沈佺期一直都被认为是律体的定型者之一,其近体诗比较注重首句入韵,格律较为严格,虽然存在失粘与失对的情况,但这些微小的瑕疵并不能动摇沈佺期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William Blake utilized ingenious language in his creation of the poem London.Foregrounding and deviation are well practised in this poem.In rhyme pattern,the poem takes end rhyme,consonance,alliteration and internal rhyme.In rhythm pattern,the poem mainly uses iambic tetrameter along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ree troches and one single stress at the end of lines which produces a shocking atmosphere.Among syntax features,emphatic pattern and anticipatory structure are used.Among lexical features,the reiteration of specific words makes neat euphonious parallelism while the subtle pun word create a far-reaching artistry.  相似文献   

13.
Thomas Nashe‘s Spring is a lyric poem extracted from his comedy “Will Summer‘s Testament”. It is a poem of iambic pentameter. The whole poem is made up of three stanzas. Simple and plain as its language is , it is the language of common speech of his own time, ingeniously chosen, refined, modified and heightened. The author‘s use of a combination of alliteration, mediate and end rhyme in its rhyme scheme makes the poem read as smoothly and briskly as singing a song. His arrangement of four rhythm or beating schemes in a single poem makes the poem confirm to no conventional pattern. His employment of many rhetorical devices makes the poem vivid, imaginative and peffecdve.  相似文献   

14.
两宋时期,禅宗成为许多政治文人仕途失意时的麻醉剂,苏轼是这些文人的典型代表,他的宗禅思想在其诗词中多有体现。《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苏词中风格较为婉约的一首,但细细品来,仍可见隐约其中的禅意的超旷与飞扬。概括起来体现在这首词中的佛禅范畴主要有文字禅、般若空观及云门宗的“截断众流之意象对峙”。  相似文献   

15.
论文通过翻译和分析美国著名诗人罗特克的《醒者》,讨论诗人如何采用适当的意象、修辞等手法,创造理想的意境;采用恰当的格律形式,如音韵,节奏等技巧,烘托和深化诗歌的主题:揭示人生的规律,从而正确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文体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 John Donne的一首爱情诗《告别辞:请勿哀伤》。首先从诗的节奏及重读词所起的强调作用来考察全诗;然后探讨诗的韵律特点及诗人的用词选择;最后,就诗歌的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它们对实现全诗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节奏、押韵、音调、声情、复沓、重叠、双声、叠韵等方面论述了中国诗歌含有的音乐性;同时指出:诗歌与音乐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艺术手段和给人的感受有其不同点;诗歌的声韵并不等于音乐,而只是诗歌含有的音乐性因素,因而作诗不能以此为满足,还应进一步在诗歌的音乐性元素方面着力,去适应与配合音乐。诗人应主动寻求与作曲家、歌唱家合作,共同创造珠联璧合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8.
韵律美作为书法艺术美的一个方面,其和谐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衡量一件书法作品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书法韵律美的表现存在着“节奏的套叠”现象。“节奏的套叠”要求作书者在把握提按笔法时能分清主次轻重,做到虚实相生。提按的频度差异不仅带来丰富的节律美的变化,同时还直接影响书法的风格和情感的抒发。提按的频度差异及其选择性主要受书体表现的需要、风格表现的需要和情感表现的需要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音韵、节奏方面对弗洛斯特《雪夜林间驻马》一诗的音乐性进行探讨。该诗运用摩擦音、鼻音头韵,谐辅音和阳韵的韵脚创造了拟声效果和听觉形象,而跨行和停顿的艺术手法加上爆破音的使用又张驰有度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这些因素的成功结合使得整首诗情景交融、富含乐感。  相似文献   

20.
苏轼超高绝逸的过人才华、旷达豪迈的磊落气质使他的词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面貌,汪洋恣肆,清劲雄放。因而也得到了两种极端的评价,"落笔绝尘"的赞赏与"句读不葺之诗"的不满。词源于诗歌,随乐而制,故其节奏和音韵上都有严格要求。作为各体均通的文学巨擘,苏轼的词居然不协音律,而成了"句读不葺之诗",实在匪夷所思。词的音律无外乎是押韵和平仄,故我们从这两方面入手,对苏词进行全面的考察,用事实和数字证明,苏词并非不协音律者,即便是为数不多的不协律之词都有其特殊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