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学科学体验式作业以课堂学习为基础,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为过程,力求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素质。如何布置科学体验式作业,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形式可以借鉴。1.科学阅读作业。科学阅读作业要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碰撞,同时要与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幸福和成功  相似文献   

2.
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能够丰富科学研究内容、打破空间限制、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相比,科学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与自主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科学学科的实践教学经验,明确让科学的精彩延续到课外的重要意义,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现象、运用生活常见材料探究实验、指导自主设计和制作趣味实验、开展课外专题调研实践活动等,打造精彩的课外课堂.  相似文献   

3.
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走近科学——让科技活动成为科学课的延伸,是开展科技活动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科学课的教学为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活动的开展又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将科学课的教学与科技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锻炼;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走近科学,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走近科学--让科技活动成为科学课的延伸,是开展科技活动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科学课的教学为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活动的开展又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将科学课的教学与科技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锻炼;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走近科学,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立足课堂、延伸课外、走近科学——让科技活动成为科学课的延伸,是开展科技活动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科学课的教学为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活动的开展又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将科学课的教学与科技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锻炼;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走近科学,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课外探究对课堂探究教学能产生的影响有:课堂探究教学中教学对象的“双主体性”得到较好落实;课堂探究教学中教师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教师对探究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的驾驭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7.
现在科学课在中小学课堂上并不少见,但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实践活动,才能让他们对科学创新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要培养学生创新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实践活动,才能让他们对科学创新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但是,学生仅靠在课堂教学中获取内容有限的语文信息、训练方式有限的语文技能,不可能形成灵活运用语言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向课堂要质量的同时,也要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有效拓宽教学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10.
关于学生科学素质中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在中学阶段,除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积极开展适合中学生参加的课外科技活动。现本人就所任教的生物这门课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科学精神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时,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要树立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要通过不同的途径介绍一些科学家的经历和事迹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端正科学求实的态度,用科学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介绍,使学生明白科学上的每一个新发现、新成果,都不是轻易就可以获得的,而是科学家历经无数次失败后…  相似文献   

11.
1突出实践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科学课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大胆地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和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其次,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所谓拓展空间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  相似文献   

12.
新编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自然课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儿童获得生动具体的自然知识,另一方面要发展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要实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打破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小圈子里的封闭式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带到课外去,使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初中学生的知识特点、有限的能力和知识储量,近几年来,笔者努力地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初中的生物课堂,尝试着将探究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设计、实践一系列适合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案例,把课堂教学变成使学生兴趣浓郁的探究活动,并与课外开放性研究相结合,力求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4.
信息     
培养科学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启东县大江中学是一所拥有二十一个教学班,一千一百多名学生的六年制完中。该校十分重视抓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课外科技活动。有计划、有组织的科技活动,不仅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如今全校有88.9%的学生分别参加了学科小组和课外科技小组。许多学生在活动中经常考虑“我怎样为人民排忧解难”。如该校黄海虹、陈海东两位同学看到老年  相似文献   

15.
目前,写作课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有较强写作能力的人才,写作课教学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方面加以改进。要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比例。在理论教学中,要调整理论教学的内容,调整基础理论与实用写作的比例;课堂习作练习的内容和形式要尽量贴近现实生活。要加强课外写作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化学小组活动是课外科技活动广泛采用的一种比较好的基本形式。小组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继续,但在内容上必须和课堂教学密切配合。小组的任务是发展和加强学生的课堂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下面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这一单元的教学,应围绕跨学科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研究问题、快速阅读等能力的培养等目标进行设计和实施。《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教学这篇课文时,要联系学生生物课或课外所获得的相关知识,还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科学诗的兴趣。在教学本课前,教师可提前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化石的资料。课堂上,让各小组的…  相似文献   

18.
在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土木工程专业通过规范第二课堂学分认证的探索和实践,激励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一、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由于对素质教育认识不深,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大搞课外活动,发展特长.因而,前一段时间,我们除了搞兴趣小组活动外,每年都搞一次体育节、合唱节,认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才能展现.但经过实践,认识到单纯为搞活动而搞活动,对学生全面发展是起不了作用的.发展特长无疑是十分重要、也常常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通过学习、认识到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就学生的差异,实事求是地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于是学校把突破口调整,着眼于知识的传授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让学生亲身领悟知识规律.我们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以‘加强科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为题,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在基础学科上要求老师每一学期都要在所任教科目中找准与科技教育有关的内容进行渗透教育.如语文科以《蛇和庄稼》一课为例,指导学生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明白保护益虫、益鸟等道理,提高参加植树造林,搞好环境绿化的自觉性.通过讲有关的科学家故事或科学的原理能触发学生爱科学兴趣,使学生懂得讲科学、用科学就必须学好知识.  相似文献   

20.
很多教师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能够经常性地给学生布置课外探究的作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学科学、用科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但也有些科学教师在布置课外探究作业时流于形式,实效性大大降低。本文试图结合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