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璐 《考试周刊》2011,(75):33-34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也愈加明显。本文从文化的杂合化特征,文化杂合与翻译杂合的关系,杂合的"适度"原则,以及翻译杂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翻译杂合对于推动文化杂合从而实现对原有文化的优化与超越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杂合现象在翻译活动中难以避免,而翻译活动又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首先概述了意识形态及翻译杂合研究现状,然后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了原文杂合与译文杂合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以及原文杂合和译文杂合对主流文化的反抗与妥协。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中杂合现象的普遍性有助于重新认识翻译界争论不休的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本文从杂合视角分析了归化、异化,探讨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因素,提出了杂合的翻译策略。即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相似文献   

4.
在跨文化交际中,杂合正发挥着空前的巨大作用。本文介绍了杂合成为一种翻译理论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它之所以成为一种强势的翻译理论的必然性,及其在当前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杂合会成为译者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儿女英雄传》素以语言美著称于世,费致德先生将其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其译本具有典型的杂合特征。杂合是翻译的普遍特性,可以为译文引进源语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异质性成分。本文试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切入点,探讨费译本中的习语翻译特色,并指出杂合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异化和杂合提出的文化背景后,指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差异性的诉求以及对民族性的批判都是从强势文化的视角出发,必须从民族文化的现实状况出发选择翻译策略。"杂合"是一个中立性的概念,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因此,本文提出以"拼贴"取代"杂合",以凸显翻译中的权力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7.
杂合在文学作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却未引起翻译界足够的重视.钱钟书的<围城>中的杂合现象比较典型,杂合在<围城>中出现的功能为:增加真实感;解释说明;刻画人物;间接讽刺.杂合现象给传统的翻译定义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26):182-183
"杂合"主要指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交融这一过程以及该过程所产生的某种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点但又独具特色的混合体。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就势必会产生"杂合"。赛珍珠所翻译的《水浒传》就是"杂合"翻译理论的一个很好的实现,通过对其章回题目的翻译策略研究,得出其翻译策略,使其能很好的为日后翻译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9.
引进"杂合"的概念,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对"林译小说"翻译策略进行解读与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林纾在其小说翻译中采用的是"杂合"策略,这种"杂合"是表现在语言、文化、诗学各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杂合";是其多维适应当时"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社会维、译者维、诗学维、读者维、赞助者维和目的维的基础上,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语言的杂合性从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学角度而言,都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话题。从语言发生学角度看,任何语言都是杂合性的,都会在与其他语言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吸收其他语言在语音、语词以及句型结构的养分,形成杂合语言。从翻译角度研究杂合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如韩子满2005年就发表了专著《文学翻译杂合研究》,探讨文学翻译与原文杂合  相似文献   

11.
刘佳 《文教资料》2009,(22):62-64
本文以杂合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翻译研究中的策略问题,并通过分析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的各种杂合现象,进一步指出,任何翻译都没有绝对的归化,也没有绝对的异化,杂合是译文的重要特征,并对促进双方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电影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随文化力量发展作出相应改变。本文主要考察翻译杂合出现的必然性和翻译杂合程度对新社会文化发展形势的适应情况,结合当前发展中的中国亟需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走出去的社会现实,从文化力量对比的改变出发,探讨现阶段电影翻译杂合使用的普遍原则,助力中国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异化策略对于文化交流和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翻译杂合则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自然走向和必然现象。本文在分析异化策略优势的基础上,对于翻译杂合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优化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做了阐释。  相似文献   

14.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译文的杂合。杂合的存在同思维方式和异质性概念息息相关,因此译者应正视杂合的存在,以翻译的功能目的和读者为导向,调整杂合语在译文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翻译便会同时体现源语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特点。本文采用了后殖民翻译理论,为翻译中的杂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对《今日中国》中软新闻翻译文本的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新闻译文是杂合的译文。更确切说,新闻译文是以异化为主的杂合译文。这种双重特质可以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翻译与文化杂合密切相关。《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与文化的浓缩,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罗慕士在其英译本中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这种东西合璧的杂合译本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受译入语读者、翻译目的及翻译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翻译与文化杂合密切相关.(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与文化的浓缩,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罗慕士在其英译本中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这种东西合璧的杂合译本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受译入语读者、翻译目的及翻译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是美国当代伟大的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波澜壮阔的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的译作尤其是他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部分学者认为他的译作不仅不忠实于原文而且其中还有很多误译,因而长期以来被排除在主流翻译文学的范畴之外.诚然,当人们用翻译史上经典的"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翻译标准去评价庞德的翻译作品,就必然会得出以上结论.但是随着后殖民理论在不同文化交流体系内影响的逐渐扩大,随着译文文本、译出语和译入语文本杂合现象的增多,翻译中的杂合策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而,当人们在杂合策略的视阈下审视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时,则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梁永华 《海外英语》2012,(4):149-150,183
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译者的翻译行为成为一种有明确指向性的话语实践,成为弱势族群表达文化诉求、争取话语权力、重塑文化身份的途径。霍米·巴巴的杂合化成为主要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之一。翻译中的杂合是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必然产物,在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间发挥着积极作用。该文以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这一典型的杂合文本为例,分析其杂合的本质,认为赛译本反映出了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尊重,译文具有汉语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的双重特质。在我国推动汉语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一背景下,其翻译实践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文化杂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翻译的主体间性与文化杂合问题,并对主体间性与杂合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这两方面的研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最后总结指出这两个概念反映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对差异性和多元性的诉求;把握好多元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保持这种差异性和多元性,促进人类文明,这是译者神圣的职责,是翻译的根本使命所在,也是翻译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