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杨修之死》一文中,我们大都可以看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导致了他后来惨死。但反过来想想,我觉得杨修倒是英雄,因为他至少活得自在,在他的有生之年发射出了应有的光芒。或许,我觉得杨修身在那个“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的时代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悲哀。而我认为在当今社会,就需要像杨修这样的人才,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毫无“卖辱求荣”的意味。在经济商品化的社会,需求大量人才,但有才还不行,还需要有“伯乐”。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等待“伯乐”来看中你这匹“千里马”那就太迟了,有时就需要杨修那种恃才放旷的品性,我认为这是立足新时…  相似文献   

2.
陶静 《江苏教育》2006,(3B):17-18
语新课标指出:要注意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综合运用能力。小学语课堂教学巾好的拓展点也许是这节课的生命线。但是,如何拓展才是合理、高效的呢?  相似文献   

3.
易金芳 《考试周刊》2010,(29):61-62
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应构建一种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理想课堂。我们将这种理想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我们呼唤丰富多彩、独具个性的"绿色课堂"。  相似文献   

4.
苏伟科 《教育》2013,(3):58-58
语文学科是一门感性学科,它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在学习语文以及教授语文时不能只是简单的流于对文本的解读,而应向更深层次扩展,认清语文学习及教学中的误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语文这一学科,从而在学习及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每周让学生写一篇随笔,在随笔批改中进行人文性评价,从而激活职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行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学生身上。我执教了近两年的新课程教本,如何紧扣新课标新理念,我觉得以下“三个提倡”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5年第4期上刊载了吴春英老师的<高效完成背诵>一文.吴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而煞费苦心的精神很令人感动,但做法还欠妥当.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标说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素养是什么?素养是"平日的修养",素养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起来的,如长身体,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若把语文素养的养成比作长身体,那不妨把语文学习比作吃饭。怎样才能长好身体?吃饱饭,吃好饭,消化吸收好。如何吃、以什么方式用什么工具吃都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课文时记作者的生平简介,看看生字,了解一下文章的情节.学生对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容易理解,对人文性却感到茫然.什么原因使学生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语文学习应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他们认为语文反反复复地学习一篇一篇的文章浪费时间,效果不明显,学不学语文没有意义,所以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相似文献   

10.
苏伟科 《教育》2013,(7):58
语文学科是一门感性学科,它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在学习语文以及教授语文时不能只是简单的流于对文本的解读,而应向更深层次扩展,认清语文学习及教学中的误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语文这一学科,从而在学习及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为何不喜欢语文?稍稍了解一点语文教学的人,会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似乎不像先前那样喜欢语文学科、语文课、语文老师了;语  相似文献   

11.
“以读为本”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给阅读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语文课堂已经不再一味地偏重机械训练,使被迫接受学习的学生变回了学习的小主人;也不再刻意强化人文熏陶,让迷失的学生逐渐找回了语文学习的方向。但是,如今的课堂却过于追求书声琅琅,过于追求读的形式,过于追求解读的多元,过于追求读的情境创设,“以读为本”操作的误区令人担忧。笔者以为,真正的“以读为本”应把默读思辩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者选择最富有实效的读书方式,着重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感悟的有效指导。一、过于追求书声琅琅并非是真正的“以读为本”,应把默读思辩的…  相似文献   

12.
《荷塘月色》为朱自清先生名篇。几十年来一直被选进各类学校语文教材里,成为语文学习的范文,而且由于其语言的优美生动,讲究节奏韵律的美,适合朗读和背诵,所以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凡学过这篇文章的人,即使不能全文背出,也至少还能记得中间那几段对荷叶、荷花和月色的精彩描写,因为那些描绘实在太逼真、太形象了。但若细心地品味起来,就会发现。其中有一句话是颇令人费猜的,这就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相似文献   

13.
陈雪根  高志刚 《广西教育》2006,(1A):85-85,95
语文是人类生活中接触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语文能力是人类个体在生活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如果把语文学习仅仅限在课本、课堂之中,它将是苍白、僵死、没有生命力的。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应“跳出”语文,学好语文。也就是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跳出来,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4.
高华成 《现代语文》2014,(6):98-100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郭永慧 《现代语文》2010,(8):104-105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预设和教学过程方面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的思维来解读文本,以学生的情趣来组织教学。那么,怎样突破课堂教学的“围城”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6.
王芳 《今日教育》2014,(5):48-4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人文性。语文课堂姓“语”不动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应用,对于文本中该抓的就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就要反复地咀嚼。  相似文献   

17.
建立学生主体观,关注生活热点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视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应该有敏锐的目光,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经常引进时代活水,让语文课堂和社会生活接轨,激起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当前,网络已经深入到中学生生活中,我们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了“中学生上网聊天之利弊”的课题研究,并且在课堂上举行了“中学生网上冲浪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这种辩论,既联系了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正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课程改革之前语文教学的桎梏依然影响着当下的语文课堂成效,其中最突出的情况是语文教学忽视"人"的客观存在。我们必须对此加以纠正。也正因为此,新课程才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新课程的目标追求的是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就是呼唤"人"的归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1.语文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是学生学好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点已成了每位语教师甚至是家长的共识。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可见,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段充满生命的旅程,这样的旅程是不可复制的,充满人文性。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张开飞翔的翅膀快乐地学习、或赏析与品位、或思考与研究、或解读与感悟。为此,语文课堂要注重策略研究,为学生的终身语文学习奠基。一、阅读的策略我们主张语文课是书声琅琅的课。每一堂课,我们要求都应听到孩子们的高声朗读,无论是悬梁刺股还是囊萤映雪,无论是凿壁借光还是秉烛夜读,似乎都有他们朗读的抑扬顿挫、豪迈激越。没有朗读的课堂是枯燥的、孤寂的、淡薄的、无味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