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鸦片战争以后.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随着这一地区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此外,东南地区地方权力也随着国家对这一地区控制减弱而不断膨胀。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最有实力的汉族督抚都曾坐镇东南,使这一地区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关系中处于重要地位。1900年3月,义和团运动自山东北上,发展到河北、天津、保定一带,打起了“扶清灭洋”的旗帜。  相似文献   

2.
“东南互保”是在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高潮,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武装干涉和侵略的条件下,以刘绅一、张之洞为首的东南督抚与以英国为主的帝国主义列强,出于各自的需要而相互利用的产物。“东南互保”活动虽然是一场本质上体现清末的妥协、退让政策的政治赌博,但在妥协、退让中也蕴含着一种抗争和抵制。评价“东南互保”应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不应否认其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东南互保”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在“护馆”、“护侨”、“平定义和团暴乱”的名义下,派侵略军侵入我国华北。清统治阶级内部惊恐万状,各派势力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乃至各行其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东南督抚在清廷被迫“宣战”的情况下,却同帝国主义列强结成“东南互保”。本文试对这一历史现象,予以评述。一“东南互保”是由刘坤一、张之洞担任盟主,并在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支持,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从中出谋划  相似文献   

4.
晚清末期,在北方战事不断的情况下,"东南互保"保障了南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性作用,刘坤一作为当时南方各省督抚的"诸侯长",在这件事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南互保"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刘坤一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00年夏季,在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之际,在南方,由美国策划,大买办盛直怀穿针引线,经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络东南各省督抚,派员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商定(中西宜议订保护长江内地通共章程)及(保护上海租界城厢内外章程)。这就是所谓的“东南互保”。它的出现绝非偶然,是出自西方列强和东南督抚的共同需要,也是当时各种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矛盾的产物。(一)英国策划“东南互保”的原因英国在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得利颇丰。长江流域实际上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在此拥有巨大的政治优势和…  相似文献   

6.
一、缔约互保,避免战争是东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差异,我国南北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距。东南沿海地处亚热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经济水平较高,商业发达,人们的经世意识很强。相对而言,北方则气候干旱,生产落后,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由于闭塞而导致的守旧观念有力地植根于各阶层人们的心中。由于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差异,对甲午战败这同一种冲击波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心理和反馈方式。北方各省由于本来就闭塞落后,“人稠地狭,土著多麋集稼稻途一,又乏他…  相似文献   

7.
<正> 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1890年6月,当八国联军在中国北方发动武装进攻时,英美帝国主义同中国长江流域的东南沿海各省督互相勾结,搞所谓的“东南互保”活动。 “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主要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英国为维护在瓜分狂潮中所擢取的殖民利益,并利用义和团运动期间清政府总政策的多变和混乱,以及由此而加剧的南北督之间的矛盾。 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防范查禁,控制利用,一意剿杀。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以致影响到清政府在政策上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含糊和混乱状况。首先,方针多变。当时有人这样说:朝廷办义和拳招书,前后反复,不类一人一时所为(《义和团》(二)520页)。这时期“政令最乱,或剿或否,毫无宗旨”。(《庚子纪事》222页)。其次,在当时清政府处理义和团问题的上渝、硃批之类的正式文件上,用语常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例如1899年12月29日上谕说:“拳民聚众滋事,万无宽纵酿祸之理。”然而,在这个谕中却又说:“惟不可一意剿击,致令铤而走险,激成大祸”(《义和团》(四)9页)面对这类上谕,地方官员也只好表示“自当悉心设办”(《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48页)敷衍过去。再次,这时的谕旨失去了约束力。”谨  相似文献   

8.
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走上了对外宣战的道路,而地处东南的督抚们根据地方实际需要和全局形势采取了完全不同于中央的对外政策.这种全新的自主外交方式虽"背经离道",但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洋务运动后期领袖张之洞在科举待废、清政府“新政”实施的时候受命制定“癸卯学制”。学制的制定实施既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期维护封建统治的体现,也有推动中国近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郑观应以商人的冷静和理性,着眼于"不宜慕虚名而贾实祸"的现实考虑,慎密操作了招商局轮船的"换旗"交涉,并出于政治考量、对"东南互保"局面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多有建言。他参与中国国会,出于对"勤王"旗帜的认同,在反义和拳、反排外、反北方政府等问题上有着充分自觉,对变政维新的前景也抱有强烈愿望,并通过上书陈情,付诸于行动。这些事实所蕴含的历史纵深信息,不仅为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其言说与时代的关系提供了线索,也为反思既有史学叙事中新旧对垒、此长彼消的单调认知提供了极佳的素材。  相似文献   

11.
杨虎城在西安事变最初就有捉蒋后放蒋的思想。他在事变“善后处理”中时而主战,时而主和,能始终把握既定方向,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军政措施,促使陕甘善后循政治途径解决,避免了新内战的爆发,最终成功地巩固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2.
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将“态度”作为历史课程的一级目标。我国历史教育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新理念。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目标,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但上述两个“标准”都未对“态度”加以界定,其所列“人生态度”“科学态度”等也说不上是该概念的周全外延。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12岁就出版了一本诗集,成为晚清时小有名气的"神童"。和现在一样,要想读所好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就得削尖脑袋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于是,张之洞紧张备考,天天悬梁刺股,刻苦复习。三年后的乡试中,张之洞高中举人,成为轰动一时的"高考状元"。神童加高考状元的双重身份,让张之洞看上去前途无量。按照当时朝廷选拔公务员的标准,只要接下来再参加会试、殿试和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的思想源流。“中体西用”说是洋务派的思想纲领。这一主张并不是张之洞首先提出的 ,它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过程。 186 1年 ,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可以说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发端。此后 ,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人都进一步论述了这一主张。他们的思想 ,特别是“器可变而孔子之道不可变”的思想 ,很快被洋务派承袭过去 ,成为推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纲领 ,李鸿章、曾国藩无一例外都是中体西用论者。继李鸿章、曾国藩之后 ,张之洞在…  相似文献   

15.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在文学作品中会因作者际遇、性格、心境、视角等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文化意味,寄托不同的思想情感。更奇妙的是,“东风”“南风”“西风”“北风”这四种意象意蕴各异,显得个性鲜明而又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爆发,中国面临新的内战危机。宋美龄为了阻止新的内战的爆发,积极参与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活动中,为达成国共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洋务运动中,他提倡的“官倡民办”方针,推动了其管辖地区经济、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开化。此方针和“官督商办”相比,有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奠基人。他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为指导,锐志兴革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他主持制定的我国近代第一部在全国颁行的学制——“癸卯学制”就充分体现了他的“中体西用”的思想。“中体西用”的提出与建立新学制的设想张之洞生活在中国社会动荡变革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七节小字部分有“两江总督张之洞等相继入会”一句,其中“两江总督”应为“署两江总督”,即代理两江总督,两江总督应为刘坤一。  相似文献   

20.
“中体西用”与张之洞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是西方近代文化传入中国后,中西文化结合的一种形式,是洋务派从事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文化政策,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时代的产物。19世纪90年代末,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洋务教育的集大成者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年,他在《劝学篇》中集中地、全面地阐述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思想,形成了以新卫旧,以西维中的文化理论,这是张之们推行近代化运动,特别是教育近代化的纲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含义指的是教育首先要以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封建的典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