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决定什么知识能够准入课程,什么知识必须被排斥在课程之外的问题上,支配集团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但被支配集团也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争夺其话语权。由此,知识准入课程并不是一个由支配集团单向独断、单方建构的过程,而是不同利益群体争相在课程中获得话语权的博弈过程,其间充满了斗争、冲突与妥协。课程,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多次博弈后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这似乎是一个“话语狂欢”的时代,大众媒体的兴盛发达使得长期以来处于“沉默的大多数”地位的平凡民众都能找得到适合表达自己话语权的渠道,“我要说话”转变为“我能说话”。而这种话语权“飞人平常百姓家”的时风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从事教育工作。从最近几年的中考的命题趋向已经可以窥见其影响了。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开辟了研究文学艺术的一个新视角。随着消费经济的逐渐发展,许多大众娱乐也都蒙上了"狂欢"的面纱。其中,昆汀塔兰蒂诺的电影,常被评论者赋予"叙事狂欢"的标签。本文试图从影像的狂欢、结构的狂欢、大众参与的狂欢三方面对昆汀电影中体现的"狂欢化"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主义视角不同的是,英国伯明翰学派通过论证文化的大众性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推动了文化研究这门学科的形成和西方人文学界的"文化转向".这种证明的实质是通过对时代关键词如"文化"等进行重新赋义而为英国工人阶级和普通人民争夺话语权的过程,这对于当代中国建构自身的文化话语权是一种启迪.  相似文献   

5.
史学家古列维奇正确地指出,巴赫金抛开中世纪的整个文化语境,把下层文化与上层文化截然对立起来,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彼此渗透,对狂欢节文化意义的阐发存在夸大之处。但是,对狂欢理论而言,这类缺陷不是根本性的,该理论并不是“神话”与“谬论”。实际上,巴赫金与其对峙者采取了不同的史学视角,围绕狂欢文化观念是否站得住脚的争论,与其说是谁掌握了“史实”的争论,倒不如说是从什么视角选取、甄别与释读史料的史观之争。巴赫金的多学科交叉视角及敏锐洞见,提供了活跃学术灵感的启示,为史学开辟了民间狂欢(笑)文化研究课题,其亲近底层生活感受的立场、伸张大众话语权的勇气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用他的一生来构建对话的最佳状态,从"对话理论"到"复调理论"再到"狂欢化"理论,他呼吁大众能产生一种改变世界的推动力,即站在平民大众立场上反抗霸权独语的文化策略,理论归宿都是建立平民大众的理想世界.狂欢化是对大众最具操作性的呼吁.中国的互联网广场是随着网络和终端机的出现而演绎狂欢的无形的广场,它与巴赫金所追求的平等对话精神、交替与变更精神、摧毁一切与变更一切精神、坚守死亡与新生精神形式上虽然相似,但实质上却差之千里.中国互联网广场上的狂欢者个体呈现出"约拿"化、普遍化、虚拟化、边缘化、原子化,与之相随的是狂欢效果的扁平化、无目的化,而实际意义上是被操纵,真正的反抗和沟通并不存在,不能产生一种改变世界的推动力.互联网广场看似实现了自由狂欢的"乌托邦",实则狂欢者已被牢牢控制,狂欢者的生活虚拟化和无力化.狂欢者在操控者手里不断被催眠,最终自愿认同操控者的价值观,真正成为控制的对象.从巴赫金的终极追求来看,中国式的狂欢是一种虚假的狂欢.  相似文献   

7.
事件、争论与权力:风险场域的运作逻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突发事件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物理性伤害,它还为社会构建了一个"风险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各类行动者围绕着危险的界定、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风险的防范等议题展开激烈而广泛的争论,其核心问题是对风险话语权的分配与再生产。从本质上讲,行动者对话语权争夺的深入会将风险转化成其他社会矛盾的替代物。这一过程在社会网络、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改变着原来场域的利益格局和权力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并促进了大众娱乐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娱乐节目取代传统的综艺节目席卷荧屏.电视娱乐节目从"娱乐大众"走向"大众娱乐",在经历了游戏明星、平民选秀后走向大众K歌、共娱共乐,中国电视实现了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狂欢,迎来了全民参与的大众狂欢时代.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概念。传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在后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娱乐文化也渐渐走人大众的视野,且大有盖过传统文化的趋向。随着网络上博客,闪客一族的流行,大众尽情地享受着网络娱乐盛筵带来的狂欢。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是用全民性的广场狂欢和狂欢仪式来实现对权威的反抗和消解。微博则凭借其简单记录和快速分享的网络平台,实现了全民性的话语狂欢。传统媒体构建的信息传播"中心化"结构受到挑战,大众阶层找到了自己的话语舞台。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出现了新的态势,争夺对手从境外扩散至境内,争夺性质从清晰转变为模糊,争夺目标从一般演化为特殊,争夺方式从显性转向为隐性.应该提高网络空间控制力,围堵反动话语传播渠道;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疏解非理性话语心境;提升先进思想感召力,释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能量;扩大理论国际影响力,拓展马克思主义话语空间.只有多重手段共同作用,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有效掌控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民间话语权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它以平民姿态向社会公众开启民间话语权,打破了权力话语对媒体的垄断,为学回归民间提供了技术保障,也创造了数字化时代全新的学社会学。它通过对话平台、全民参与、宣泄逻辑和在场诗学模式,实现了学的广场狂欢和心灵对话,从本体上置换了学的生存形态,开辟了学的新民间时代。  相似文献   

13.
讨论大众话语观照下的女性角色,就要分析女性话语和女性话语权。本文结合理论与现实,阐述了女性话语权缺失导致女性角色定位两难的情形,以及在现实的大众话语下,女性如何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对女性自身和大众话语传播的媒介都提出了富有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凡尔赛文学在各大媒体上演了一场大众狂欢。“凡学”的鼻祖《小时代》体现了阿多诺所描述的文化工业本质,即拜物性、同一性和欺骗性。面对凡尔赛文学带来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狂欢,中国文化产业应该提高警惕,对其提出尖锐的批判,以此激发大众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5.
全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空间,也成了各种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的新空间。意识形态建设,一定意义上即传播能力建设。高校传媒意识形态建设,要从话语平台、话语对象、话语原则、话语内容、话语方式五个维度,探究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意识形态话语权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文学经典话语权力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不断嬗变,依靠大众媒介掌握了商业意识形态话语大众读者,已成为建构文学经典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力量。文学经典建构的也形成新的形态:文学经典的"戏仿"和"商业化",进一步体现出大众读者掌握着话语权,这对于文学经典的建构无疑是一种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高文兵 《中国德育》2007,(12):89-89
当前我国主要社会思潮显现的突出特征是:更加关注现实利益问题;注重争夺话语权并试图影响现实;传播更加多样化、立体化和平民化;其群体基础逐渐从精英向大众扩散;各种社会思潮更加注重吸收其他思潮的思想。显现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经济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相应的各种思想理论应  相似文献   

18.
《亮剑》投合了大众文化审美心理,满足了中国当代大众的审美期待视野,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规律。在叙事策略上,《亮剑》采取新的观察角度——狂欢化的视角,采用民间狂欢的表达方式,塑造了全新的草莽英雄形象,展示了被遮蔽在官方概念下的民间价值观。狂欢化的表达方式颠覆和超越了以往同类作品的模式化窠臼,使观众得到痛快淋漓的情感宣泄,给艺术接受活动带拳了新鲜欢快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工》2009,(7):46-46
《凤凰周刊》近期报道,一些官方智囊数年前就不断撰文研讨改善国际公关形象,主动争夺“国际话语权”。接连不断的重大事件,让政府进一步深刻体认到自己发声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同一个故事可以由不同的叙述者来叙述,而由谁来叙述、如何叙述正是叙述者的话语权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叙述者也是话语争夺的场域。从非人格化的叙述者到人格化的叙述者再到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转变过程,说明叙述者的话语权威在文学史演变过程中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