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民族文化面临着新的选择。固守民族本位或者全盘否定走向西化都不能使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民族文化应趋同存异,既从内部坚守我们民族文化的个性,又要从外部联系中发展与全球文化一致的共性。  相似文献   

2.
比较教育学始建于200年前欧洲民族国家初步形成时期,在其奠基者朱利安的著作中孕育了比较教育学的三个基本矛盾:比较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是国际主义的,还是民族主义的;比较教育研究的目标是寻找教育的规律还是学习借用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比较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测量众多民族国家的教育成就,还是讲好他国的教育故事.比较教育学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直至20世纪末,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借",借用他国教育经验,借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在全球化的时代,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多元,研究目的多元,研究单位多元,研究选题多元,研究范式多元.比较教育学科进入了"革命科学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性的归类撷取的方式,从全球化概念的梳理与现象的澄清,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文化、文学现状的观察,面对全球化倾向的不同心态与决策,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讨论的必要性等方面着眼,力图解析中国学者们对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文学的思考以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与自由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 ,中国的资本市场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 ,必然会产生泡沫经济、汇率的大幅度波动及投机盛行 ,进而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因此 ,加快金融防范体系的建设 :一是要重构金融市场的微观基础 ;二是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三是实行灵活的管制措施 ;四是积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性的归类撷取的方式,从全球化概念的梳理与现象的澄清,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文化、文学现状的观察,面对全球化倾向的不同心态与决策,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讨论的必要性等方面着眼,力图解析中国学者们对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文学的思考以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语境中,学的“世界”是一种深度的标志和话语权力象征,“民族”则是对于主体性的维护和多样化的呈示。深度追求是民族学和世界学的共通点。扎根于传统化,作人性的深入思考和生命追问,民族学就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灵魂。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的精神支柱。如何充分发挥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全球化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安全观以及民族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反映在意识形态层面上,也使得传统的民族自信心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试图从民族自信心内涵分析入手,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民族自信心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全方位冲击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推动。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作为客观过程的全球化,无时无刻不在改造民族国家,对国家主权地位形成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0.
资本全球化是自20世纪初以来,以资本扩张为核心,逐步确立全球范围密切的有机联系的过程,它引起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各种类型的矛盾冲突,导致20世纪一系列战争爆发;战争反过来又为资本全球化开辟了道路,推动资本全球化走向深入。资本全球化与20世纪战争的互动关系,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运动。资本全球化仍在继续,战争也将不可避免,科索沃战争拉开了21世纪资本全球化与战争关系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不是传统治国手段的重复,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三大源头的综合创新,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新形势下,“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二者结合反映了市场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都是不可或缺的治国手段。当前,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德治中积极的内容,在发挥德治对社会成员内在观念引导作用及法治对社会成员外在行为调整作用的同时,必须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即实现德法并举。现阶段德法并举最有效措施是:政府运用立法、执法、法律宣传等手段促进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发动群众制定并实施各种道德守则、公约,法律予以支持;从严治党,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遵守法律与实践道德的表率,成为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2.
“法治化”不是“法律化”的同义词 ,“以德治国”也不是“人治”的复辟。在经历了无数次“人治”灾难之后 ,中国开始了法治化的进程 ;在依法治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时 ,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风向”又变了吗 ?非也。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提出“以德治国”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德”和“才”的关系。只要处理好了这些关系,思想道德建设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曾竞 《中国德育》2006,1(7):30-33
法家德育思想建立在人性自私论的基础上,重视利益与道德的关系;倡导求实务实、奋力进取的精神;重法普法,营建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风尚;力主变法革新,旨在实现创造力的解放。对当前的德育建设有着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法治作为社会理想出现在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之后,开始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的思想家、法学家都在不停地探索,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法治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逻辑来看,都是立法、司法、守法的统一体,而每一环节都蕴涵着深刻的道德内涵,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道德是司法的保障,道德是守法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德分为八个子目,即仁、义、礼、智、忠、孝、廉、信,通过分别比较韩非同儒家、道家对法与它们的关系的探讨,认为韩非只是在一般的意义上反对“德治”,而对德的子概念用法加以约束,凡有悖于法的都加以批判,有利于法的都加以吸收拓展。这种对德治的审慎的做法,其实是对儒家、道家德治思想的继承与拓新,与当今社会主张德冶与法治相辅相成的观念暗合。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使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重新得到审视。法治作为一种当代社会主流控制模式,必须以深厚的道德底蕴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是对治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从认识的的高度探讨了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论述坚持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之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主流伦理道德的确立依赖于三大系统的相互配合 :伦理道德的理念 (本体 )系统 ,伦理道德的范畴系统和伦理道德的辅助系统。道德辅助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 ,起着道德教化和道德保障作用。在今天的道德建设中 ,建立、完善新的道德辅助系统并充分发挥其巨大作用 ,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