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为什么它会“世界闻名”呢?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因为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所以闻名世界)2.课文哪一段写桥的“坚固”,哪一段写其“美观”?(第二自然段写“坚固”,第三自然段写“美观”)二、读议结合,授以学法1.默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赵州桥为什么这么“坚固”?从该段中找出一个能直接回答问题的重点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2.理…  相似文献   

2.
《赵州桥》一文介绍了赵州桥的坚固与美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语句优美,描写生动。其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一、资料交流,初步了解桥的设计特点课前布置学生交流有关赵州桥的资料图片或播放纪录片《赵州桥》,初步了解赵州桥的建筑设计特点。以此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为突破教学重、难点作铺垫。二、渗透学法,明确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课文的第二、三段分别介绍了桥的坚固、美观,是课文的重点段。紧扣这两段内容,采用“举…  相似文献   

3.
“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以活动促发展”。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宜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并对座位作相应的调整,变“剧院式”、“秧田式”为“茶馆式”、“圆桌式”。下面以《赵州桥》(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一课为例,就运用“活动教学”,培养创新能力谈些看法。一、扣题发问,激发学习兴趣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首先要敢于质疑。“活动教学”强调质疑环节,重视质疑习惯的培养和质疑方法的指导。课始,引导学生紧扣课文题目提出问题,分组抢答(如:赵州桥在哪里?是谁设计的?赵州桥在设计上…  相似文献   

4.
《看我露一手》活动课教学实录迁安县第一实验小学宋福菊一、活动目的: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二、活动方法:以“白鸽队”、“黄鹂队”、“大雁队”三队竞赛为主要形式开展活动。(邀请学校领导、部分教师参加并担任评委)三、活动过程:(一...  相似文献   

5.
一节活动课设计张文玲配合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作业设计评比”的语文活动课。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1)教师带头参加评比设计。(2)学生个人自行设计,然后分四个小组选出代表作。(3)全班同学对代表作的内容、题型、设计的艺术性进...  相似文献   

6.
陈杰 《湖南教育》2007,(3):33-33,42
在进行《赵州桥》第二自然段探究学习时,我问:“你觉得赵州桥与我们现代的桥相比,最大的创造性在哪里?”意图当然是让学生结合课文领会赵州桥“坚固”的特点。学生开始交流讨论。忽有一“愣头青”提问:“老师,要是台风来了,会把赵州桥搞垮吗?”“哈哈哈”这一问引来全班一阵轰笑。  相似文献   

7.
一、循序渐进“五步法”(讲读课文)(一)课内课外“粗识文字”这一步可分为课外和课内两部分。我的具体做法是:提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对照参考资料疏通全文,教师要检查并适当公布检查结果。上课时可采用竞赛的方式,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相互提问、答疑,学生答不出的,再由教师解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各小组得分可公布在黑板上或记录在班级评分栏里。(二)有的放矢“我问你答”通过前面的粗识文字,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所以下面要做的工作就是查缺补漏、突出重点。教师在备课时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设置一些有助于…  相似文献   

8.
整体感知〕1 运用投影或图片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2 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凭借汉语拼音 ,边读书边认识、记忆生字 ,读通课文。3 反馈。①指名分小节朗读 ;②按要求说句 :赵州桥是(如 :赵州桥是河北省赵县河上的一座石拱桥 ;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赵州桥是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设的 ;赵州桥是隋朝建造的 ,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赵州桥是一座、、的石拱桥。(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雄伟”、“坚固”、“美观”三个词语 ,填入句中。)4 讨论 :哪里可以看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让学生分别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相似文献   

9.
层层剖析化难为易──《赵州桥》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福建肖俊宇《赵州桥》一课主要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重点是课文的第二段(即第二节),而第二段中“这种设计指什么”和“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很坚固、巧妙”两个问题又是重点之重点,也是最难理解之处(尤其是第...  相似文献   

10.
<正>一位教师在三年级下册《赵州桥》的教学中,将课后第2题改成了这样的学习任务:有一个外国考察团来参观赵州桥,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以“大家好,我是某某导游”开始,围绕“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几个关键词,联系课文相关内容介绍赵州桥,教师针对内容的丰富度、语言的流畅度等方面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四册课文《中国石拱桥》第五自然段说:“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文中茅以升先生的引文有误,“初月出云”当为“初日出云”。查唐代张《朝野佥载》卷五曰:“赵州石桥甚工,磨石龙密致如削焉。望之如初日出云,长虹饮涧。”(中华书局1979年版《隋唐嘉话·朝野佥载》第119页)按照张对赵州桥的描写,“初日出云”和“长虹饮涧”两种景象的“起点”都是地平线。人们欣赏这两种自然景观,其视角是平视而非仰视,同人们欣赏赵州桥的视线是完全吻合的,达到了喻体和本体的高度和谐统一。“初月”是…  相似文献   

12.
<正>板块一复习导入,回顾场景师: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吴冠中先生的散文。一起读课题。生:(齐)《父爱之舟》。师:带着你对“父爱”的理解,再读课题。生:(齐)《父爱之舟》。师:好极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回忆了哪些场景?生:买枇杷、住旅店、逛庙会、雨雪天背“我”上学、凑钱为“我”缴学费、送“我”考学、送“我”入学、缝补棉被。  相似文献   

13.
谈歌,原名谭同占,课文《桥》作者。河北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缘起:近期,有些网友对谈歌的《桥》(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课文)提出质疑,认为“这样的文章比三聚氰胺对孩子的毒害更大”……再次把所谓的“问题课文”推上风口浪尖。那么,小学生到底应不应该学习“红色主旋律”课文呢?为此,笔者联系了《桥》的作者谈歌。  相似文献   

14.
《赵州桥》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它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六年制小学语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教学“序”》的要求,本课教学考虑在继续加强段的训练的基础上,适当进行篇章知识的讲解,为连段成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作些过渡准备,为此作如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相似文献   

15.
笔者看了两盘教学光碟,一盘是有关作文的教学,一盘是有关课文的教学。两个教学案例都谈到了“谬问”问题,作文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训练题目是:《从男子汉穿裙子想到……》。男子汉穿裙子有悖于常理,似有荒谬。见到这一题目时,多数学生都“愕然”了,引起了心理上的强烈刺激,引发了思维的兴趣,接着,教师再用激将法引出了一个个独特的见解。课文教学中,老师就《中国石拱桥》设了这一“谬问”:中国石拱桥,有的像赵州桥,有的像卢沟桥,你们看这样的理解对吗?提出问题后,教师未作详细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最后,他们自己解决了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语文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印生活的外延相等。为培养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我们组织了一堂以《你好!广告》为题的语文活动课,活动过程如下:一、猜猜‘哦”是谁教师事先布置学生广泛收集优秀的商品广告词并进行合理归类。活动开始时,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方阵。然后,教师念广告词,学生请出相应的商品,两个方阵的学生进行抢答竞赛。这里摘录几例:①一毛不拔。(牙刷)②夏天的“凉”友,冬日的“火’胖。(空调)③不打不相识。(打字机)④‘佣’凄良母。(洗衣机)③口…  相似文献   

17.
弄清联系·强化训练·理解内容——《赵州桥》教学设计□江苏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郭根福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六册第3课《赵州桥》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着重介绍了赵州桥的历史地位和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本课时,要引...  相似文献   

18.
《赵州桥》是小学第六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任务,即上承“词句训练”,下启“段的训练,所以其教学重点要在复习巩固上学期读懂每一句话、把句子写通顺的基础上,为过渡到本学期段的训练做好准备。其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以及设计上的特点,特别是对“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的理解。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法:一、利用微机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教师先在投影仪上出示两幅石拱桥的模拟图(一幅只有一个桥洞,另一幅像赵州桥一样),并设置疑问:这两座桥在设计上有什么不同?第二座桥与第一座相比有什么优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写下来。利用微机可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出示模拟图则能体现教育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对后面环节中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起到促进作用。学生的学习则主要采用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答案,这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确立其主体地位。二、讲读全篇课文首先教师简单小结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情况,然后让学生结合刚才的讨论,引出第二自然段,直...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的回忆鲁迅的纪念性文章。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情(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敢于斗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比怀念、敬仰的感情。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这篇课文时,  相似文献   

20.
以前讲《中国石拱桥》一文,是先出示赵州桥与泸沟桥的挂图,让字生借图理解文意,叫“看图读文”。这次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积极思考、深钻课文,预习时布置学生看文绘图,即:读懂文章,根据文中对两座桥的结构特点的说明,绘出赵州桥和泸沟桥的侧面图。后一种作法对学生阅读和思考能力的要求比前者高多了,学生受到的思维训练也强多了。如:“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学生因为不懂“两肩”,于是有的把小拱与大拱并排地画在地面上,有的竟画在大拱的拱圈中间。课堂上教师启发学生理解了“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