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集中呈现和现实形态,儒家通过培养君子来传承儒家文化,进而实现其“修齐治平”“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君子具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基本内涵。道是君子的信仰和方向,德是其内涵和修养,仁是其德性的合理展开,艺是其现实载体,既凸显了君子作为“理想的人”的一般本质,又富有关切人伦日用的社会现实性。君子以“好学:学思并用”“克己:慎独内省”“力行:改过迁善”为养成路径。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其人格范式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仁”为本是孔子教育价值观的核心,他主张把学生的“仁”德教育和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孔子的教育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内圣”在孔子教育中集中表现为培养学生“君子”理想人格,“外王”即“弘道”,就是要实现个体向社会的超越,结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实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社会。社会本位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孔子思想及其教育活动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发现,而个人道德养成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必须以国家、民族和社会为归趋。  相似文献   

3.
<正>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即指导”,并指出“使动作集中和有顺序是指导的两个方面”。这里的“动作”可理解为“活动”,在杜威看来,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活动”,而“集中”和“有序”是“活动”应有的特征。若从“集中”“有序”“活动”三个方面考察王冰清老师的教学设计,会有很多启发。先说“集中”。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已经完全不可能,因此,反对大水漫灌、提倡“少就是多”、关注学科核心概念和关键知识越来越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4.
早在二千多年前《易经》上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主张从历史知识里学到做人道理。我们认为历史教学要把培养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学生懂得做人道理,切实教会学生做人。一、要教育学生做文明的现代人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人和事。但学习历史不是让  相似文献   

5.
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人的一生,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生命、生存和生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决定了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的“三生教育”必然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三生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已经反映和遵循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因此,“三生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中学政治课自主和谐教学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获取,而在于用智慧去激活生命。政治教学要关注知识的“安置”方式,关注现实,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解放学生、解放课堂。在策略上要多一些生活意识和互动意识,少一些刻板的任务意识。  相似文献   

7.
“琴德为优”源于嵇康本人的生命体验,他以生命的悲剧赋予琴以独特的审美意义。“琴德为优”体现出嵇康对琴乐的审美本质的认识在于“含至德之和平”,因此,“琴德为优”又与君子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琴乐的功用在以和谐特性满足个人的审美欲求,以“平和”精神使个体得以养身养心,超越世俗的是非得失而进入美的境界,以寻找个体在精神上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8.
孔子创立的“仁”的学说,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学说,以人为中心展开,又以人的重塑为终结.《论语·述而》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斯可矣”.“君子”是孔子建构的理想人格.“君子”不是完人,“圣人”才是完人.但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连“尧舜其犹病诸”,所以,“君子”是带有很强现实倾向性的理想人格.学术界对君子人格的探讨多拘于其模式,内涵及现代诠释上,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云:“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是啊,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那纵有渊才何用?然而目前的高职教育中,过于“市场化”的专业教育,导致的德育教育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不仅深思:如何把“立德树人”与高职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呢?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它意义非凡,因为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营造“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学校在“温雅教育”育人模式指导下,积极推进“全员导师制”育人体系建设,加强育人工作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全员导师制,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全员导师制”,顾名思义,即全体教师都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导师。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一书“德”之内涵极为丰富,大体有三种含义:其一,“德”是得之于“道”之德;其二,与“形”相对而言,“德”是内在充实之德,表明其在现实生活中、在生命自觉走向“逍遥”过程中作为人的精神性根源和理想的生活状态;其三,“德”是一种虚静空灵的心灵境界。基于以上理解,“道”与“德”、“德”与“性”之间的关系更为明确。“性”作为生命的本质是本然的、天然的现实性,而“德”则是一种内蕴在万物“性”之中的“潜质”。“道”则是“德”与“性”的终极性根据。同时,“德”的葆有需警惕名利、知见、形体等诱使“德”形于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如何让立德树人校本化,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大课题。万柏林区万科紫郡小学大胆探索育人新模式,结合学校"君子文化"办学理念创设了"君子论坛"--小学语文思政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君子论坛"的最大特点是摒弃了以往在教学中以"说教"为主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让立德树人不是停留在"贴标签""喊口号"的层面。  相似文献   

13.
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有的对教师生存状态与生命关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调查、心理分析和专业发展三种研究取向上,出现了关怀学生多,关怀教师少;关怀教师“类”生存多,关怀“具体的人”少;从单一方面关怀教师多,从整体上关怀教师少的问题,没有提升到教师生命的高度关怀教师的生存状态。理想的教师生存状态应该是“诗意地栖居”,而“诗意地栖居”是教师自由的栖居、创造的栖居、精神相遇的栖居和自我超越的栖居。  相似文献   

14.
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渗透,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彰显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生命教育本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挖掘生命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珍视自身宝贵生命;抓住课堂教学时间,提高生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命的特征就在于它是有对话欲望的文化体。因此,走向生命对话是教育的理想追求。我们要确立教育的生命对话本质,就要转变独白教育的“成才”目的观、“我一它”师生观、“蓝本”化课程观,才能形成以“成人”目的观、“我一你”师生观、“文本”化课程观为基本理念的生命对话教育。走向生命对话,意味着教育从传递知识到生成知识的转换,体现了教育的创造性追求;走向生命对话,意味着教育重新开始了对人的关注,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16.
医药行业有着明显的“生命关联性”,药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尊重生命是基石、理明术精是核心、责任至上是关键、科学规范是保障。开展药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形成“全方位、有重点、多形式”的药德教育格局;构建药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开发隐性教育资源,拓宽药德教育内容;以及重视实训实习阶段,强化医药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7.
君子教育是孔子开创并经后世不断丰富发展的一种主流的人才培养思想。孔子吸取商周时期的“礼乐教育”精髓,结合当时“学在民间”的文化发展现状,以“仁”“知”“勇”“礼”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私学教学中开创了“君子教育”。君子是孔子追求的人格理想,也是孔子在教育中对自身及弟子的要求。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君子应当具备“仁”“知”“勇”“礼”等品质;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君子应当求学、养德、修己、笃行,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教育他人;在教育特点上,君子教育主要表现为内容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形式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功能上情感培育与政治教化并重。在大力推崇时代新人培育的当前,君子教育依旧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与现时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若从生本的视角看当前的教学目标设计,至少存在“对知识关注多,对‘人’关注少”、“对‘教的终点’关注多、对‘学的起点’关注少”、“对教学目标关注多,对学习目标关注少”、“关注群体多,关注个体少”等四大不足。究其原因,知识本位造成“人”在教学中的旁落,教师本位导致学生主体性的丧失,教学本质的错误理解造成教与学的两极化。  相似文献   

19.
君子在古汉语中既指有地位的统治者,又指有德之人,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其所指也相应地变化。古人常将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有礼,敬天爱人;君子博学,义以为质;君子求诸己,自强不息。这是君子之德的主要内涵。君子之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因素;也能为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与坚持文化自信提供有效借鉴与参考;还是现代社会个人保持独立的人格,激发公民责任意识的重要因素。培养君子之德要树立正确的君子观,构建完善的践行君子之德的规范体系,为君子文化的发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君子比德于玉”,“玉”与“德”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人们人为地赋予了玉石丰富多样的文化含义,其中就包括人们把玉的品质和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相结合,使玉有了德的内涵,而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征理想人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君子比德以玉”说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阐述君子人格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