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归属感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班级归属感则是其中最基础和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班级归属感有利于学生正确行为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师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倡导公平的教师言行,营造民主的班级氛围,创设和谐的同伴关系是培育和增强班级归属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净化育人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是高职院校着力解决的当务之急。由于班级文化对班级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高职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班级边缘人"作为初中生群体中的一部分被忽视在学生教育之外,造成其种种不良表现,班级归属感的缺失是主要原因。通过提升内涵、全纳教育、参与管理、依托活动、营造文化等途径,提高"班级边缘人"的集体认同感,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集体和个人的和谐发展,成为当前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宿舍是大学生休息、娱乐、社交、学习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亚文化——大学生宿舍文化。宿舍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人生观的形成、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等的形成都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宿舍是一种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交叉性和排他性特点,用和谐愉悦的宿舍文化增强大学生归属感是形成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关键,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生活有较强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将归属和爱的需要列为第三层次,即"人在满足生存与安全需要之后,还需要获得一种归属的需要,特别是某个群体或集体归属的需要"。归属,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个体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与维系的心理表现,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件或一个现象的认同程度[1]。班级归属感是指学生对所在班级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情感意识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接受、认同和执行程度,主要体现个体对班级的信赖和依附程度。  相似文献   

6.
受到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学校外在条件的影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培养出现困境。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路径选择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落脚点,提升学生幸福感、获得感是起始点,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是中介点,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力是着力点。四点协同发力,真正培养出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伟业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激发班集体自身管理力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阐述班级文化建设的涵义和重要性,分析目前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制度建设、班干部选拔聘任培养、班风和学风建设以及学生交流平台构建方面的四大模块化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归属感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就大学生的归属感的重要性及形成,从学生缺乏归属感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形成归属感的几种可能的渠道和误区,从学校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正确引导入学新生形成积极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9.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班级文化是大学生有意识构建的班级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大学生是班级文化构建这一对象性活动的应然主体。班级文化的构建依赖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充分发挥,同时班级文化又能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研究二者的内在联系,将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主体意识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注重通过构建多维的班级文化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王燕红 《文教资料》2010,(1):169-170
大学生班集体建设是一个关系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从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特点中找到好的抓手.开展班集体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归属感的班集体建设可以有效地发挥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哇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党员归属感现状及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高校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归属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多数大学生党员有强烈的归属感,也有少部分学生党员归属感迷失,表现为对党的距离感、生疏感和游离感的产生,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认同感的淡化和党员角色意识的弱化。要建构当代大学生党员归属感,可从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突出和强化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加强对党员的使命感教育和增进对党的感情等方面入手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除了与个体先天具有的禀赋有关,更需要一种问题情境以及鼓励创造活动的氛围。文化资本是影响创造者和创造环境的重要因素,对个体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形成的,在感情和心理上对学校的认同和投入。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提高,学生对学业会更加重视,而且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提高主观幸福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水平,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学校环境,提高教师支持,营造班级氛围,促进同伴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论规模化培养背景下研究生群体归属感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静 《高教论坛》2011,(2):101-103
一直以来由于导师负责制的影响及研究生个体化培养的特点,研究生有强烈的专业归属感,却缺乏群体归属感。随着研究生培养的日益规模化,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学校在管理上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公共生活体系的建设,以确保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心理安全,加强对研究生群体归属感的培养是研究生在校园公共生活中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和投入,体现了学生对自己学校生活的评价和体验。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学校归属感的概念、结构、测量及影响因素等。然而,已有研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概念不清,性质不确定;研究对象范围有待扩展;测量工具信度不高,结构混乱;形成及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集宁师专学报》2016,(1):109-114
目的:用自编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问卷对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进行调查。方法: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广东、浙江和安徽的多所学校1055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在独生子女、学校类型、年级、区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独生子女的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t=2.189,p<0.05);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私立学校的(t=10.941,p<0.001);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小学阶段的(t=-5.066,p<0.001);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经济发达地区的(t=-8.688,p<0.001);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030,p>0.05)。结论: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在独生子女、学校类型、年级、区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要,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能引导学生形成对学校的向心力,在学校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学校和教师可以从身份归属感、情感归属感、精神归属感等方面来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从而促进和引导学生在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虚拟学习社区中归属感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心理机制等方面出发,讨论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形成的基本条件与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地方高校重视与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自身发展、服务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中,需要努力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大力弘扬代表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着力吸收体现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需要坚持主体原则、投入原则、效果原则、持久原则。  相似文献   

20.
The authors argue for the inclusion of students’ subjective sense of belonging in an integrated model of student persistence (Cabrera et al., J Higher Educ 64:123–139, 1993). The effects of sense of belonging and a simple intervention designed to increase sense of belonging are tested in the context of this model. The intervention increased sense of belonging for white students, but not for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However, sense of belonging had direct effects on institutional commitment and indirect effects on intentions to persist and actual persistence behavior for both white and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