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李鸿显 《考试周刊》2010,(36):45-46
对《论语》中"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但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君子不器"应解释为"君子不谋器",因为器是由小人于肆中造作而成;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相似文献   

3.
说“洞”     
“洞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从汉语中有许多与洞有关的词汇和文学作品的描绘中就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的“器”与“学”紧密相关,孔子以“器”劝“学”,主张先“观器”“识器”“成器”,而后“破器”,最后达到“不器”的境界,实现个体生命的不断超越,近于君子。  相似文献   

5.
《滨州学院学报》2022,(1):25-35
《孙子兵法》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声名远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所蕴涵的“道”“术”“器”“三位一体”的层级架构,展现出将唯物论与辩证法、认识论与行动论、心性论与事功学、主观与客观、个体与整体、微观分析思维与宏观综合思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等方面集成统合的思想方法,倡导了系统辩证、务实功利、变革创新、人本和合的精神取向。借鉴其丰富多样的思维理路、效法其条贯通达的成事逻辑、弘扬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取向,有助于我们当今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7.
审美人生教育立足美术本位,致力于追寻器道相合的美术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对形式美的感受力,培育创造能力,获得审美提升,陶冶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8.
一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1](p30) <论语>中的"君子"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道德品质意义上的"君子",另一种是指身份和社会地位意义上的"君子",这句话中的"君子"显然是指前者,因为其中并非表述一个事实,而是蕴含着某种道德上的训诫.  相似文献   

9.
通常意义我们会认为,对于孩子来说,会有什么哲学思维呢?可是美国的加雷斯·皮·马修斯的研究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他告诉我们“许多人在孩提时代就已经在运用哲学了”。  相似文献   

10.
11.
小学语文包含性极强,既是学习其他知识学科的入门工具,也是唯一包含作者情感的一门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地看待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语文课的教学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如何看待自然事物的出现以及教会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价值,而是要把语文课堂上得更有价值一些,更能凸显语文课的特征。小学语文课教学内容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教学生学习说话,让学生将这些学以致用。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意境呢?笔者认为,要想变得更有意境,就要把“三味”学科味、学习味、学生味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13.
风险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投资,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就成为风险投资发展的"情报器",也是风险投资减少信息非对称必不可少的条件。中介机构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功能可以从一般性和专业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存在诸多问题,应建立适合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中介机构。  相似文献   

14.
魏源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主要代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先驱。受家庭环境影响和时代变化刺激,魏源在经世实践中形成了“藏富于民”的思想。魏源“藏富于民”思想内涵丰富,他主张藏富于农、藏富于商、藏富于工。他批判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藏富于民”思想,合理借鉴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藏富于民”理念,综合吸收了其师友及清朝官员的“藏富于民”观念。魏源“藏富于民”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但这一思想仍然有着进步的历史作用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智能治理方兴未艾。对于智能治理将如何从总体上影响人类社会之问题,存在着"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两种极端而相反的看法。前者认为最终会出现一个"AI理想国",后者则认为最终出现的肯定是一个"AI机器国"。但是,智能治理的未来之路,必然是介于二者之间,两种极端状况都不大可能出现。智能治理的社会风险,在本质上是政治、制度和实践问题,而不是纯粹的科学技术本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制器”而是“育人”,不能把教育的着眼点仅放在传授职业所需知识、技能上,而应重视受教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疑探导练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高中教学中。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回顾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本文对疑探导练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理想国》中“洞喻”的教化意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区分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并确立了灵魂转向的方向。笔者主要分析《理想国》中“洞喻”所叙述的“灵魂转向”所体现出的对本体性知识的专注、德性超越的内向性及其教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诗六义”,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用”说,但是没有详细解释“诗六义”把“赋比兴”放在“风”的后面的原因,导致部分学者质疑此说。孔说固然合理,但“诗六义”的排列也有其内在的逻辑。“风”是最先形成的诗歌体制,而“赋”是“风”最早的诗歌表现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等因素使人们的一些情感不敢直接表达,于是出现了比较隐晦的表现手法“比”和“兴”。而“雅”、“颂”在情感表达上,可以说是“风”的延续,所以排在后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