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莉  陈杰峰 《学会》2009,(11):19-25
在中国,公募基金会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同时也与政府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定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政府体制改革的产物,是一种在体制内产生的外部力量且某种意义类似官办性质的组织。因此,公募基金会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昭示了政府从传统的公共行政走向现代公共治理的过程,还体现了第三部门对政府的"角色互补"以及在相互之间的互动博弈中形成的协同治理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探究政务信息协同结构及特征对于切实推进智慧政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深圳市智慧政务信息协同结构分析为例,提出智慧政务信息协同结构的解析方法。[方法/过程]依据深圳市政务服务流程提取信息主体及信息链,基于业务流程解析其信息协同结构,构建信息协同网络,选取度、度分布、中心性、聚集系数、平均路径等分析指标解析网络拓扑结构及网络的无标度和小世界特征。[结果/结论]发现深圳市政务信息协同网络中主要存在两类信息主体,形成了以申请人、公安局、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为核心节点的政务信息协同结构,申请人作为网络中最为特殊的信息主体在信息协同网络优化过程中应被重点关注。基于具体政务业务流程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可以精确解析各个城市、区域的智慧政务信息协同结构及特征,为智慧政务的信息协同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捷  胡漠  尹舒悦  郝志远 《情报科学》2021,39(7):116-123
【目的/意义】在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思想指引下,获取智慧群体对智慧政府信息协同满意度 的感知范畴,以期为构建让人民满意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提供决策支持。【方法/过程】首先,界定智慧群 体的概念与析出满意度产生的生理机制;其次,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符合标准的智慧个体围绕智慧政府信息协 同满意度感知这一研究主题进行深度访谈,获取访谈数据;最后,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析出智 慧政府信息协同满意度感知范畴。【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智慧政府信息协同满意度感知范畴共包含信息协 同需求端感知因子、信息协同供给端感知因子、信息协同服务载体感知因子、信息协同环境感知因子4个感知因子, 其中信息协同需求端感知因子和信息协同供给端感知因子更易影响政府公务员群体对智慧政府信息协同满意度 的感知。【创新/局限】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尚未实现基于智慧政府信息协同满意度感知的指 引,对融合满意度感知的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模型的构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明确我国智慧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协同度,为相关决策者明确我国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发力点提供依据。[方法/过程]采用命名实体识别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获取现阶段我国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结构数据,并以此为数据源,运用动态关联子群信息熵算法,对我国智慧政府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协同度进行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与可视化。[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可获得智慧政府中每两个不同政府部门间信息协同度的强弱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智慧政府信息协同网络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节点与国务院节点间的信息协同度最大,国务院节点与财政部节点间的信息协同度次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节点与财政部节点再次之。[局限]由于研究精力与论文篇幅有限,本研究仅对智慧政府信息协同度进行了研究,尚未在此基础上对如何预测与引流智慧政府不同部门间信息协同的信息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It is often argued that the core of organizational success is efficient collaboration. Some authors even posit that efficient collabor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o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an individual skills or expertise. However, the lack of efficient models to manage collaboration properly is a major constraint for organizations to profit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s. Currently, much of the collaboration in organizations occurs through virtual network channels, such as e-mail, Yammer, Jabber, Microsoft Teams, Skype, and Zoom. These are even more important in situations where different time zones and even threats of a pandemic constrain face-to-face human interactions. This work introduces a multidisciplinary heuristic model developed based o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entrality metrics graph-theory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dynamic 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the project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illustrates the proposed model's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a real virtual project organizational context. The major benefit of applying this proposed model is that it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different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al, and dynamic behavioral patterns, which can later correlate with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The model analyzes three collaborative project dimensions: network collaboration cohesion evolution, network collaboration degree evolution, and network team set variability evolution. This provides organization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understand and manage possible collaborative project risks that may emerge as projects are delivered. Organizations can use the proposed model to identify projects'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by comparing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delivered projects' dynamic behaviors if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both project types are analyzed. The proposed model also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make decisions with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upport for changes in observed collaborative patterns as demonstrated by statistical models in general, and linear regressions in particular. Further, the proposed model provides organizations with a completely bias-free data-collection process that eliminates organizational downtime. Finally, applying the proposed model in organizations will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virtual collaborative dynamics, leading to the optimized use of resources; this will transform organizations to become more lean-oriented and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global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6.
孙慧  王慧  肖涵月  辛龙 《资源科学》2022,44(1):15-31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多方联动”中国特色环境治理体系是增强环境主体履行责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异质型环境责任主体的内外部协同视角出发,基于2011—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宏观数据及A股1423家工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采用高维固定效应模型探析“多方联动”的环境责任主体“提质”“减排”“增效”的协同治理效果;在环保督查力度持续攀升、环境污染治理行政规制适时调整的背景下,考察环境政策不确定性对于环境责任主体协同治理效果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①政府规制责任与公众监督责任的内部协同治理发挥显著“提质”效果,倒逼企业积极履行环境治理责任,提升环境责任意识,提高发展质量。②政府规制责任、企业环境责任、公众监督责任“多方联动”的外部协同治理发挥显著“减排”与“增效”作用,不仅降低地区污染排放水平,提高环境治理效率,而且显著提升地区绿色贡献水平,有效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③环境政策不确定性释放了因时、因地、因事精准施策、适时调整、高效匹配的信号,有效提升了“多方联动”的外部协同治理效果。本文对于加快完善多方协同共治的环境治理机制、推动经济与环境激励相容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治理从政府为中心的“一元治理”向社会多方协同互动的多元化转变,多方协作已经成为应对各类社会突发事件的必然发展趋势。应急协作过程中需要大量信息予以支持,因而信息共享成为应急协作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对应急协作中的信息共享进行探讨,对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现状进行梳理,基于我国当前应急协作中信息共享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法制、共享观念、信息技术以及监督激励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厘清知识协同理论、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概念和内涵基础上,从知识协同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跨区域应急协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基于知识协同的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框架,分析了其主要构成要素和运作机理。跨区域应急协作是不同地区应急主体间的知识协同过程,基于知识协同的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主要包括:跨区域应急知识协同网、知识协同平台和保障机制,应急协同网是实现跨区域应急知识协同的组织形式,知识协同平台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机制是保证体系建立和实施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麦克风的时代已经开启,网络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随着网络环境的复杂化,给政府舆情治理带来很大的压力,探索政府舆情治理的影响因素,寻求政府舆情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与定性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基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维度,探究政府舆情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收集2017年我国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运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灰色关联分析算法,计算政府舆情治理能力与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在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系统的视角,分析不同因素组合对政府舆情治理能力的影响,探索政府舆情治理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结论] 研究提出了分别适合我国东部省份、人口大省地区、西北地区省份的3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助于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水环境污染问题是困扰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江苏省无锡市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有其自身的特色和成功经验。在水环境污染治理上,"智慧模式"对于传统模式来说体现出自身的优势。研究和总结无锡市治理水环境污染的经验和不足,在治理的做法上有许多"智慧"成分,并关注智慧化的发展,已具备构建"智慧模式"的基础。通过对无锡市的分析,在治理技术与手段、主体与结构、权责分配以及制度安排和模式构建等方面提出构建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智慧模式"。  相似文献   

11.
颠覆性技术为后发国家技术突袭和弯道超车提供了抓手,探索其保护空间的协同治理框架对科技强国建设和创新治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现有研究中治理框架的不足,在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三螺旋系统和政策干预多级效应,研究了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的多元治理主体及其互动、多层次治理过程及其政治进程、多情境协同模式及其治理结构,构建了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的协同治理框架,为政府和非政府主体协同应对新兴技术治理挑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基础上,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及相关假设。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研究表明,组织之间的协同意愿、知识异质性以及组织知识能力等影响因素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复杂性对知识协同绩效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知识协同机制在各影响因素对知识协同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郑荣  张薇  高志豪 《情报科学》2022,40(5):137-143
【目的/意义】在国家安全观总体背景下,数字政府建设对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数据协同治理 过程中的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和共享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平台的构建 中,可应对开放共享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安全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分发掘政府数据价值,保证数据安全并释放数据红 利。【方法/过程】本文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透明性、可追溯性和公开性等特点进行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构建, 并研究其运行机制,以碳交易数据协同治理为例,探究区块链技术下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在政府数据协同治理 中的价值体现。【结果/结论】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平台与运行机制有助于强化政府部门和非 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明确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和数据协同治理过程中的数据标准、归属权、可信度等问题。【创新/ 局限】运用区块链技术为国家安全观背景下的政府数据协同治理及开放共享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4.
"社会协同"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治理是实现善治的必选路径。我国在建构协同机制的过程中遇到了现实困境,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形成了一个暂时无法弥合的协同缝隙,其制约因素主要是社会组织在能力和资源等方面受限制、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增权有限。因此,应从能力、信任、增权和资源之间的内在逻辑和作用机理来构建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管理机制,以有效地破解社会组织协同管理的现实困境,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15.
Along with informed consent, anonymization is an accepted method of protecting the interests of research participants, while allowing data collected for official statistical purposes to be reused by other agencies within and outside government. The Decennial Census, carried out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nited Kingdom, is a major event in the production of research data and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a variety of organizations. This article combines ethical evaluation, a review of relevant law and guidance, and analysis of 30 qualitative interview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2001 UK Censu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dequacy of the current framework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formational privacy in relation to census data. Taking account of Nissenbaum's concept of “contextual integrity,” Vedder's concept of “categorical privacy,” and Sen's call to heed of the importance of “actual behavior,” it will be argued that the current “contractarian”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and the organization carrying out the Census does not engage sufficiently with actual uses of data. As a result, people have expectations of privacy that are not matched by practice and that the current normative—including the governance—framework cannot capture.  相似文献   

16.
随着跨组织项目在合作与协同方面面临挑战,相关多主体周期性合作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有限理性视角,从项目生成期、发展期、运营期、解体期等寿命周期来分析影响协同治理机制的因素,建立了跨组织R D项目多主体合作协同治理框架。外部诱惑变大、企业信誉下降,都会降低跨组织项目合作联盟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定性与演化分析,发展期注意控制成本,运营期合理分配利益,解体期关注善后问题,为管理运作机制和关系协调机制提供背景因素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数据要素治理是数字时代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通过强化数据要素与国家治理深度融合,能够加快建立数据驱动国家治理的新模式,推动国家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欧美等国不断加强数据要素治理的顶层制度设计、技术创新应用、协同治理机制和全球治理合作,有效提高了数据要素治理水平,为我国提供了经验借鉴。不过,受数据要素的虚拟性、涉及主体较多、泄露风险较大、技术支撑水平要求较高等特点的影响,目前我国数据要素治理仍面临着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伦理治理机制不完善、人才和技术基础较薄弱等挑战,无法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以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新时代迫切需要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需求和应用场景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数据要素治理体系,树立兼顾公平、效率与安全多方位发展的治理观念,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模式,强化科学、技术与制度多维协同驱动的治理思路,完善人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以提高我国数据要素治理水平,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网络意见领袖代表着我国社会的中坚份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他们对政府举措评价的好坏,间接反映了社会主流意见,对这些评价的分析,有助于优化政府应急工作。[方法/过程]通过人工标注对网络意见领袖评价进行判断,利用统计分析、主题分析对数据进行挖掘,最终采用抽象归纳方法构建理论模型。[结果/结论]意见领袖对政府评价呈现“央强地弱”的特征,也会从地方向中央传导。灾害严重程度、意见领袖类型、对政府的期待、政府外部竞争、政府外部威胁等外部因素,以及政府合法性、政府形象、政府道德、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政府应急管理绩效等内部因素,是影响意见领袖对政府评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纪承 《科教文汇》2014,(26):1-2
构建以“政府保障供给、社会全面协同、行业密切互动、高校全面负责”为基本内容的研究生质量保障“协同共治”机制将有利于行业高校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宝  陈瑜  姜照华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15-1624
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治理是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技术治理缺乏一个清晰的概念框架。以协同治理为理论基础,基于技术治理问题"结构-过程-关系"研究框架,认为该框架隐含"价值"要素的后置情境,特别在中国背景下,价值后置给技术政策过程实施产生冲击和扭曲。因此,提出"价值-结构-过程-关系"技术协同治理框架与机制,以解释协同治理主体结构间如何调节、塑造治理技术的形式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网络的角色与关系,以期提高技术政策可接受度。研究结果认为技术协同治理框架应包括科技人员、科协、政府、企业、高校、金融部门、中介等社会组织及公众、国外部门八个主体;技术协同治理机制应包括问责机制、参与机制、评价机制、交流机制以及共享机制。研究结果建议技术协同治理框架与机制可以应用、复制类似的政府治理问题,以供例如我国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城市化协同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