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选人课本的文言文,是一眼汩汩流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古井,历经千年而不衰。学生要通过文章去透视文化、洞悉作者,就必须完全地深入文章,用心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教师要高屋建瓴,引领学生在对文章的“涵咏”中“顿悟”。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的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之中的重点、难点。如果老师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学生理解不了文章的内容,怎么去欣赏它的美?又怎样去理解它的感情?可是,老师讲解课文,那“之”“乎”“者”“也”又令学生生厌,面对这问题,我困惑不已。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看似掌握了,可是每到测试,学生个个紧锁眉头,成绩出来,那不理想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学生们都埋怨说是老师专挑不重点的内容考他们,他们复习好的重点老师偏偏不考,有学生还嬉笑着说:“真希望我的座号就是我的分数。”[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常态课.重字词,翻译,教师常常“一言堂”,逐字逐句串讲.基础知识落实了,课堂却沉闷不堪,让学生对文言文敬而远之:公开课,重表演,课堂热热闹闹.课后学生却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追求文言文教学“活”与“实”的统一.陈翠微老师执教的《孙权劝学》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最近听了几个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公开课,发现他们的讲课有不少共通点:(1)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2)强调“字字落实,句句过关”;(3)教学形式基本为串讲,进行逐句翻译讲解。这不禁让我困惑:文言文教学怎么只见“言”而不见“文”?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的“难题”。“之乎者也”的难读不说,古今异义、古今语言的表达形式不同等问题更是让我们老师、学生谈“古”色变。  相似文献   

6.
如何让语文课有滋有味,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境界,也是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笔者尝试着给语文课添人生活味、幽默味、人文味,让语文课三味俱全。  相似文献   

7.
“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朱瑜章老师在《也谈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中就提出:“要恢复传统语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诵读上下功夫。”①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看到有些教师以为“读”是灵丹妙药,能包医百病,他们在教授文言文时,不管学生是否了解文意,只让学生读,读后也不指导,不正音,有时甚至就干脆一节课让学生去读,还美其名曰“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8.
赵彬 《现代语文》2010,(12):87-88
当前文言文的教学,大体上是以翻译句意为主,教师强调学生对关键字词含义的记忆,强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实”。这种教学方式,固然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能力,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降低,让学生难以体验到文言文的真正魅力。因此,本文建议,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文言文教学的“实”,也应该注意文言文教学的“虚”。  相似文献   

9.
阎增 《广西教育》2012,(24):41-41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视了对文本内容美的领悟。部分教师往往满足于完成串译字词、疏通句意的工作,一篇课文要学习数十个甚至上百个语言点,学生听得云山雾罩,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笔者尝试运用“关键词”教学法对篇章进行整体解读,将字词句的解释穿插其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2004年第1期上曾发表过一篇《新课程语文课堂的诗情追寻》之后,常有一些中青年老师谈及,持赞赏认同者固然占了极大多数,但也有为之困惑,甚而对某些课堂中的所谓诗化之举表示疑虑的。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现象一直是文言文教学的怪圈。如何更好地克服"高耗低效"的现象是当前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笔者认为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法,它也是适应社会发展、活跃课堂气氛以及在语文教学中"探潜增效"的良好方法。本文从激发兴趣,使学生乐意动起来;鼓励质疑,让学生愿意动起来;指导方法,让学生快意动起来三方面入手,探讨了初中文言文教学"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语文老师的有为,为的是文本的重点与特点,为的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为的是学生容易理解偏差或错误的点。语文老师的不为,不为的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点,是与教学的目标没有关联的点,是讲了学生也不理解的点,或者不适合升学考试的点。语文课只有勇于取舍,才能循序渐进,不断融会贯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为"与"不为"成为了当下语文教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实践的层面上考察.文言文教学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譬如“言”和“文”的关系:“言”主要指字词句。“文”主要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诸要素。主要教“言”还是“文”?从“言”入手带起“文”的教学.还是从“文”入手渗透“言”的落实?譬如阅读教学和应试指导的关系: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文言文部分的考查一律是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旬式判断和简单的内容评析。有时候外加一点标点和默写。文言文阅读教学是把课文当成一篇血肉文章来教呢.还是当成一段应试材料来教?是教成古代汉语呢,还是教成文言写成的文章?再譬如文言文教学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章(文学)形式要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堂成功的文言文教学课,必定是“文”与“言”的巧妙融合。尽管课程改革改变了“文”“言”的割裂局面,但走进一线课堂,你会发现文言文教学并不乐观,“言”是落实了,但却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对“文”的落实流于浅显化,就文本而文本,对承载作者情感的语义挖掘不深,学生没有深人探究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理感受。基于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多点“文”的色彩,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也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语言的学习可以帮助对文意的理解,通对内容的赏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读写能力。因此文言文教学应"文"、"言"并重,融会贯通,不可偏颇。  相似文献   

16.
王秋红 《考试周刊》2012,(39):21-21
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不和谐的现象,那就是老师期望学生成才的急切心情与学生不听调遣的矛盾.教师“强让”越严重,学生反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而“疏导”就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以平常心对待教学工作,以朋友心对待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普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韦燕 《四川教育》2008,(12):40-40
一、讲解中的多与少 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知识都比较抽象,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表面上看来是十分枯燥的,假如老师过多讲解,势必造成学生机械、被动的模仿和记忆,这类知识的教学就需要老师少讲。  相似文献   

18.
吴承茜 《小学生》2013,(12):100-100
这学期,在我校常规教学调研活动中,美术兼职季菲老师执教了美术课《树上树下》。透过季老师的课堂,深入表象看本质,惊喜地感受到她的课堂散发着新基础的教育理念,解决教学"大问题"三放三收的教学结构。透过教学实例,解析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如何有效地"放"?如何有效回"收"资源?以及这样做对我们美术专职教师有何启发?  相似文献   

19.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口、动手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处境很尴尬,对学生而言,文言文枯燥乏味,引不起兴趣;对教师而言,费时费力,深浅难以把握。然而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将美育渗透到文言文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