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经典问题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它大概缘起于人类学的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现时代的要求等三个方面的原因。文学经典的创造是文学经典文化化的过程,建构与重构是其主要环节。文学经典的创造过程一般包括前经典化、经典化以及后经典化三个阶段。文学经典通常有文化性、典范性、主题思想的多调性以及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等特点。文学经典的功能往往是综合性的、复杂性的。它对于现时代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接着是汉以来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再发展到以纯粹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观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这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文学经典并不具有绝对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正因为如此,只要是以审美为主要目的文学评奖,只要评审机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获奖作品的经典性就有一定的保证。总之,女性文学的经典化只要回答了什么是经典化,为何要经典化,谁来经典化,如何经典化这些问题,它对文学发展的积极作用就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价值的大小以及它能否成为经典,向来不是某一个人的权力,而是文学制度共同运作的结果。文学制度掌握着判断文学作品价值量大小的权力,然而,由于文学制度本身固有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所以它在创造大量文学经典的同时也生成着许多文学"伪"经典。本文深入分析考察文学制度本身,从文学制度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市场因素和大学因素三个方面去揭示文学制度与文学伪经典生成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制度,提高文学经典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5.
由于“全球化”浪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作为人类文化代表形态之一的文学经典,当前正面临着被冷落、瓦解的危险。当代文学接受机制,主要是指文学研究机制、文学传播机制、文学教育机制等,它肩负着继承、发扬、重建文学经典的历史重任。文学研究机制应该以整个人类文学作为思考背景,不断重建文学经典;文学传播机制应该有意引导、培育文学接受群体;文学教育机制应该强调对文学经典文本的细读。  相似文献   

6.
《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集历史、地理、哲学、民俗、文学于一体的文化百科全书,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还是一部凝聚人类创作精华的文学经典。它是西方文学产生的两大源头之一,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7.
立足当下文学经典阅读的现状,通过王国维提出的"出入说",以期待解决文学经典解读时存在的忽视文本、肢解文本、脱离文本等错误倾向。王国维的"出入说"原本是针对创作者所提出的,但它对鉴赏者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试图找到"出入说"与文学经典解读的关联,让读者掌握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提高读者阅读文学的兴趣和鉴赏文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的角度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文学生存的生态环境 ,指出了文学的形态总是和它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 ;并就经典话题做了历史性表述 ,常规经典形态是专制意识时代的产物 ,多元意识社会有没有经典及会产生什么样的经典 ,今天还难下结论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一部举世的文学经典,它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是因为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它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有着严谨紧凑的情节结构,述说了一个时代的兴衰变更,还因为书中有大量的除文学之外的知识,如服饰、建筑等。当然,作为小说,书中的其它知识都是为小说服务的。本文从书中的园林和建筑描写入手,分析作者结构小说的深刻用意。  相似文献   

10.
《史记》这部著作是司马迁非常有名的作品之一,其可以称为中国文学作品经典中的经典,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分析与研究的。首先在于它具有特色的文学价值,其次在于从古至今的读者对其文学价值的诠释、认可和自我接受,即所谓的经典文学的构建。司马迁的《史记》能够实现自我的保值与增值,这跟该部作品的经典性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于文学经典与经典文学的内涵,经典品质与建构要素等相关问题缺乏细致的辨析。通过剖析文学经典和经典文学的内涵,分析经典品质与建构要素,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文学经典",指的是那些历史上经过时间检验并在文学范畴内提炼或总结而形成的规范、标准与法则;而"经典文学"指的则是那些经过时间的检验、并符合经典规范、标准与法则的文学作品。经典文学的品质属于文学经典理论体系中的本质论范畴,而建构要素则属于条件范畴。"陌生性"是连接经典功能与价值评判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将唐诗经典与后世与它产生联系的文学经典看成是一种互为经典的关系.唐诗经典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后世各种文学样式的创作或直接或间接都受其影响,其影响具体表现在诗文、小说戏曲等多个方面.后世这些文学作品与唐诗经典一起形成一种“共生效应”,在实现自我经典化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唐诗经典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学经典更是人类文化精粹的积淀,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一个时代文学成熟的标志,是垂范后世、历久弥新、被众多读者所传诵的文本,它总结并隐喻了一个时代,有恒定的文学价值。同时它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和发展,使文学经典又具有流动的特征。它的变动符合变化了的时代与人们重新审视经典作品的需求,并被多数人所认同。  相似文献   

14.
《圣经》是一部经典的宗教典籍。从文学角度看,它同时又是一部非凡的文学巨著。千百年来,《圣经》作为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构筑了西方文学内在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5.
博客文学颠覆了传统文学观念,打破了传统价值观念,突破了经典文学生产模式和超越了主流意识的束缚。博客文学是后现代色彩的虚拟狂欢。呼吁纠正将博客文学妖魔化的错误态度,并以宽容心态对待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学经典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地,但并不是"神性"的自我显现,它的形成与所依托媒介的技术结构密不可分。传统媒介(纸媒)的技术结构保障了理性自律主体的形成和精英主义文化权力的有效运行,为传统文学经典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电子媒介的技术结构颠覆了经典形成的根基,使网络时代成为文学经典的黄昏,这对电子夜幕笼罩下人类提出了空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阅读文学经典能以审美的方式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构建。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减少,不利于提高语文素养和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文学经典具有教育性,阅读文学经典是激励青少年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具有人文性,阅读文学经典可以传承民族精神,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寻找精神的家园。文学经典具有工具性,阅读文学经典,能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静  黄娟 《海外英语》2015,(1):201-202
作为美国音乐剧发展的里程碑,《西区故事》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生活的超现实写照,它赋予《罗密欧与朱丽叶》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让经典文学以新的姿态屹立在文学界的巅峰。该文试图从主题、人物、音乐和舞蹈层面解读此音乐剧,分析它如何将文学经典融于现代社会,如何将艺术融于生活。  相似文献   

19.
文学教育尤其是大学文学经典教育中的所谓“标准答案”问题由来已久,迄今仍是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文章从语言与文学及其关系的规律和特点这一标准和角度,就大学文学经典教育是否应恪守“标准答案”问题,置于后现代语境给予理论的探讨。问题的提出,其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确是个问题。文章重在后现代语境中的“解构”,目的在于由此引起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秦跃彬 《考试周刊》2012,(42):28-29
文学经典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学生们如果能以开放的视野解读文学经典,发掘它的时代精神,让传统文化较好地融入自己的文章内,既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丰盈,又能显出立意高远,文笔灵秀使文章更上一层楼。一、融会经典名篇经典名篇都是经过历史浪潮的冲洗积淀下来的,具有极大的文化和哲理意蕴。如果学生能很好地加以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