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是文化大交流时代,也是中国文艺理论开始和西方接触和碰撞.并走向更宽广境界的时代。而王国维正是自觉到这种现代文艺美学意识的重要学者。他的学术思想体现了从“小文化”向“大文化”,从“受动时代”向“能动时代”的转折,为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发展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学术界没有产生世界级的思想大师,这与中国学术界流行的指导思想和学术风气有关。其一是“思想抄袭”普遍而不以之为耻。自五四以降,中国学术界就一直处于西方学术的霸权话语统治之下,在西方发达和强大的面前,中国学才失去了应有的自信,唯西方学术的马头是瞻,变相抄袭西方的思想。其二是否定传统的化虚无主义盛行而不以之为失。有这两个原因,就足以导致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不可能出现世界级的思想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的一大遗憾。经济的发展与学术的发展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经济落后的国家照样可以出思想大师,关键的问题是消除对某种外在化的崇拜,树立起内在的自信心,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这便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遗憾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傅斯年对“国学”概念的认识经历了认为应该“整理”到不承认,再到反对这一持续的学术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过程,表明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所做出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文化进入“千年未遇之变局”,这一变局至今尚未完全结束。中国的人文学术与其他领域一样,一方面面对几千年来积累沉淀的学术资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失效和断裂;另一方面则遭遇到西方现代文明及其学术思想的冲击。从“体用之争”到“科玄之争”,从“启蒙”的呼唤到“救亡”的变奏,从“苏联模式”到“西学新潮”,中国的学术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着自己艰难、痛苦但依然执著的探求。在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对中国的影响之中,后殖民理论一方面使中国学者认识到在西方学术传统内部异…  相似文献   

5.
叶梦得是一位在两宋之交的政治史和化学术史上有较高地位和影响的人物。20世纪以来,关于他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冷落到复苏再到渐趋繁荣的过程,并正在向着全面、求实、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知识背景构成及其历史演变来考察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构造和知识增长规律,是我们从学术史层面进行价值反省的重要课题。百年中,中国美学的建构存在一种具有知识生成意义的“两脉整合”过程,其中对于中西方美学的知识性传承和认同,与整个20世纪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和把握联系在一起。而西方美学作为一个特定知识存在形态,在理论形态和方法层面上直接影响着中国美学的现代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家应该树立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深入发掘、弘扬各地域特色文化,艺术地表现不同地域的独特文化和景观,开拓创新,为中国画“在学术上成为可与西方绘画进行对峙和交流的另一种系统”而不懈努力。建构和发展地域性中国画学术群,有益于当代中国画在学术上和创作上走向多样发展,从而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种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8.
针对皮亚杰认知心理学学说被借鉴到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所造成的局限和负面影响,引入西方认知心理学的另一分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对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加以剖析,强调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中的“世界性因素”,提请研究者特别关注研究界的两个学术弱视区以促进中国比较文学和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诗学建构是在“西学东渐”的情势下进行的。中国理论界吸纳了西方近现代各种诗学方法和观念,缺乏民族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不免导致文论和诗学的“失语症”。现代新儒家取“返本开新”之学术进路,以“人化论”、“心化论”、“生化论”为中心来建构中国诗学理论体系。这种有根的诗学,既突出民族传统而又兼顾中西,通幽微,达博大,给我们建构21世纪中国特色的文论和诗学体系以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是中国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化和教育大体经历了三次重心的转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权主导期”的化教育范式,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化教育范式,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化教育范式,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待传统化;二是如何对待外来化;三是如何实现传统化,现实化和外来化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许多文化矛盾与精神因惑。首先,知识分子在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游移;其次,知识分子在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进行着艰难的选择;最后,知识分子在政治和学术之间忍受着熬煎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为两大参照系,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为切入点和主要论域,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主体品格,以及主体思维和运思方式这三个问题。作者认为:就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而言,其主体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它律性的自律”和“互约中的自由”。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在主体精神方面开始了“从自律到自由”的世纪性转折,但其发展路径和本质,则可表述为“自由与它由间一种摇摆不定和奇怪的混合”。与之有关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在基本品格方面所表现出几个较普遍明显的特点,即“忧患情结”、“否定意识”、“悲剧色彩”。此外,在思维类型尤其是方式方面,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一方面承续着中国民族思维和文化的“象本位”传统,同时又受染于西方“符本位”的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审美“观照-读解-判断-表述”诸环节表现出以“符象互补、符象合一”为特征的思维和运思方式的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语言研究与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话语分析在20世纪西方文论、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最终成为当今文学、文化批评和历史解读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之一。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展示了其与20世纪前期西方语言形式批评的关系。自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出现“语言学转向”以来,语言批评经历了一个从前期对“语言形式”的关注转变到后期关注“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17~ 18世纪的欧洲正值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 ,学者们把研究中国文化同抗拒宗教愚昧、怀疑皇权神圣统一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中国文化观 :以培尔、莱布尼茨、伏尔泰为代表的由比较而认同赞赏中国文化 ;以马勒伯朗士、维柯、休谟、孟德斯鸠为代表的由比较而批评中国文化 ;以狄德罗、魁奈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和“重农学派”则整合上述两说而对中国文化作出了理性的批判与评估。这种由赞赏到指斥最后臻于理性评估的正、反、合过程表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中西方“化化”(包括化影响、化浸染、化熏陶等)的结果。它沿着西学东渐的历史行程,在西方化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化教育交相激荡与渗透融合的化滋润下产生。中西方化教育的交相激荡与渗透融合,也直接反映到毛泽东教育思想产生的过程之中。它在两方面呈现了强劲的趋向:一方面,民本主义与民粹主义的交汇,构成了毛泽东教育思想以“群众本位”为价值取向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实践理性与实用主义的融通,又夯实了毛泽东教育思想以“实践本位”为基本原则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6.
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然而,中国教育理论却并未在自身的理论传统根基上完成本土生成。相反则在“西学东渐”之后走上了引进的道路,成了西学东渐的产物。本文通过探寻这一现象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方面的原因。从“儒学文化”到“西方文化”再到新文化运动这一文化转型过程对中国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剖析当前我国教育理论所处的境遇,最后得出结论:在新的文化转型——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教育事实,树立学科的自我意识.从教育问题入手。改进教育研究的评价,从而繁荣中国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7.
利玛窦具有很丰富的数学知识背景,他以他的数学才能和语言天赋,在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中国近、现代数学的萌芽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利玛窦在肇庆既传播了欧氏几何,也传播了“非欧几何”.他所传播的“西方现代数学”及其所获得的效应,确立了他以数学来赢取中国民心的学术传教思想,为他后来在中国系统地传播“西方现代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合译了许多西方数学名著,不仅引入了新的数学体系,而且引入了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包括几何公理化思想),使中国传统数学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开创了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的纪元,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数学与数学教育的萌芽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史诗意识与20世纪中国长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过程中,从西方学遗产里“拿来”的史诗意识贯穿始终。它幻化为多种形态的艺术本,发挥着长篇小说的体优势,并推动着长篇小说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在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过犹不及的问题,留下了某些缺憾和训练,认真梳理这一切,足以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繁荣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参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近五百年来,西方文化突飞猛进,加之中国晚清时期的闭关自守,在许多人看来,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已经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最近十余年又重新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类的“中国元素”开始被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当中,文章尝试从中国书法发展的三个阶段出发,归纳出书法的三个特征,进而以靳埭强先生的三件作品为例,引出对中国书法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区别与融合的思考。关注和研究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已成为中国平面艺术设计师得到发展的一条捷径甚至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前 5 0年 ,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激烈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北京 ,即使在辛亥革命后也仍然继续保持着它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的地位 ,而同时又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北京的这种历史特点在书业发展中 ,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方面 ,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古旧书业 ,并没有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而消亡 ,反而在一定阶段又呈现出上升趋势 ,形成了动荡与复兴起伏交替的发展过程 ;另一方面 ,与近代文化相联系的新书业 ,伴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城市的近代化过程 ,开始崛起并有了较大发展。本文只就 2 0世纪上半期北京书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