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用不二是王弼哲学体系一以贯之之道。这不仅体现在王弼的本体论思想上,而且还贯通于王弼的解易方法论,以及“圣人有情,应物而不累于物”、“名教出于自然”等伦理学命题之中。  相似文献   

2.
一、写进情 我们在写章时都希望写出感情来,但是没有载体是很难写出情感来的。情这个东西在真空中是无法生存的,而是要依托于一定的事或一定的物才能表现出来。事与物都是情感的载体。要在章里写出情感,就应把握好抒情载体,把情感写进“事”或“物”里面去,读读到这些“事”或“物”,就会产生共鸣,读出情感来。  相似文献   

3.
先秦道家的“道”,学术界有广泛而深刻的研究,成果卓然,但其“体用不二”的本体构建模式,并未引起应有重视。对此问题的发掘,有助于我们澄清中国传统哲学“体用不二”本体构建模式的源泉,重估先秦道家在传统哲学中的地位,由此把握传统哲学的精髓。一、“体用不二”本体观的剖析及其起源“体用”为中国哲学史上极重要的一对范畴,古代哲学在构建其哲学体系时,常以“有体有用”、“明体达用”、“体用不二”立宗。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中国哲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老子》并不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一元论的哲学体系.《老子》的“道”是“无”和“有”的统一,但“无”比“有”更根本;“道”既不是抽象的物质概念,也不是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而是一个二元论的概念.《老子》从二元论的“道”出发,导向唯物主义,又中唯物中义倒向唯心主义,最终形成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这个充满矛盾、前后不一的哲学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对以后哲学的分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道”是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怛“道”的含义在儒道哲学中有很大的差异。从“道”的明晰性与模糊性、主体性与本体性、人文性与超越性等方面对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进行比较辨析,以便准确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哲学问题、深刻把握整个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6.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孙奇逢心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有时他竟自觉不自觉地离开“心”木论的哲学体系,而以“气”化“道”、化“太极”,使自己接近或等同于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成为“心”本论哲学向“气”本论哲学过渡的典型。“道两阴阳”、“动静互根”,是其辨证法中的两个重要命题。笔者借此,浅抒陋见,以就正大家。一“道两阴阳”说孙奇逢提出“道两阴阳”的命题,借阴阳以见道,把世界内部矛盾的辩证法,揭示得清清楚楚。世界之所以运动发展,关键取决于内因。1.“无阴阳无以见太极”孙奇逢不仅揭示世界运动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8.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引导青少年学生领会道德概念,即教育他们认识具体的社会行为准则及其执行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令人感到棘手的,是一些学生的头脑中存在着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障碍着他们对教育者所提出的某些道德要求和意义的正确理解,有时表现为“忽视”,有时表现为“对立情绪”,严重时甚至拒绝接受教育者的一切要求。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意义障碍”。在思  相似文献   

9.
方东美是当代台湾的著名哲学家 。他会通中西哲学创立的“生命本体论”,在台港地区发生过重要影响。本文在客观介绍方 氏的这个哲学体系内容的基础上,简要地评论了他创建其哲学体系会通中西哲学采取的兼综 导向。  相似文献   

10.
颜元在批判朱熹理学的过程中展开他对道艺关系的探索,坚持以重艺为理念,以习艺为方式,达到“道艺一致”、“一滚加功”,获得技艺与道的双赢。颜元的道艺思想表达了他对传承三代文化的担当,对儒学的重新解读,以及开拓儒学发展新方向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孩子?     
歌德曾在他的一首格言诗中写道:“若能把同一件事做上两遍,一切都会做得美妙周全。”他并非就具体事而言,他寓说的是一种哲学意味的人生缺憾。的确,谁也不能像乘返程车那样回到过去,谁也不能把自己经历过的某段人生重新走上一遍,从而把一切都弄得“美妙周全”。可能就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或显或隐的  相似文献   

12.
颜元所倡导的实学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他对人才认识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人才是国家繁荣、社会发展的根本。颜元的人才观中渗透了全面发展的内涵,他认为“通儒”之才和“专门”之才都可称为圣贤,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的方式方面,颜元认为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并且他认为“习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表现出“极大的智慧” (范文澜语),他把人类观察思考的范围由人生和社会扩展到整个宇宙,形成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以下凡引老子语皆只注明章节数)这样一个由人生论和政治论到宇宙论的严密哲学体系,这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本文试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从先秦到汉初的儒道名家及许多子书几乎都要论及道,尽管对道的定义不同,但都把“道”做为重要的概念,基础概念,韩婴也承袭了这一传统。不止如此,他还把“道”(及德)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概念,试图用以统摄方方面面的问题。一方面,他拉开群生万物与“道”的距离,使道成为纯粹抽象物,接近天道;另一方面,又以“道之行”思想打通了形上之道与形下之道、天道与地道、人道之间的隔闽和屏障,从而在一条独特的路径上建立涵盖统摄诸家的道(德)论。  相似文献   

15.
文章系统是由文章基本要素构成的。文章的基本要素并不单单是“文”和“道”,还有个至关重要的要素,那就是“物”。因此,文章的基本要素应该是:“道”(中心观点)、“物”(材料内容)、“文”(表达形式)。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我国古代哲学家和学者们的著作之中求得佐证。南北朝文学家颜之推在他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文章》中写道:“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颜氏把文章系统划分为四  相似文献   

16.
《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跟下面的《征圣》、《正纬》和《辩骚》四篇,构成刘勰自己所说的作为总纲的“文之枢纽”。刘勰在《原道》这篇文章里主要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探讨文学的本源。“原”,“本于”的意思。“原道”就是本于“道”。《序志》篇中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也是说明这个意思。刘勰把他著作的前25篇称为“纲领”,后25篇称为“毛目”,那么这篇《原道》就可以理解为它的“纲领”中的“核心”之作了。  相似文献   

17.
千龙 《同学》2005,(11)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外宾想上厕所,便对翻译说:“IwonderifIcangosomewhere?”(我可以方便一下吗?)而翻译却把somewhere误解为“某处”,因而回答道“Yes,youcangoany-whereinChina.”(行,中国你哪儿都可以去。)外宾不禁愕然。可见,如不了解英语中“厕所”的一些表达法是会误事的。1.Publiclavatory意为“公厕”,在公共场所,厕所门上都标有Gent's(男厕),或Ladies'(女厕),有时也标有Men's,Men'sroom,Gentleman's,Women'sWomen's  相似文献   

18.
日语中的“间”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其意义的转化有时很难让人把握。它除了具有时间、空间的概念外,还可以泛指自然存在于事物之间的一种正常的、合理的状态,这成为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把日本人对“间”独特的理解和把握称为日本人的“间意识”“。间意识”在社会文化生活诸多领域均有体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俳句、建筑中的玄关、日语中的称谓表现以及茶道等社会文化现象分析日本人对“间”独特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对“间意识”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就不难看出“间意识”的形成与日本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在文化的层面上正确地理解“间意识,”才能翻译出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奎良同志的文章:《存在概念及其认识论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一期),对“存在”概念作了一番研究,确有精到之处,读了颇受启发。但是,对其中某些论点,特别是该文的第四部分,说:“存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起点”。对此,我们有不同意见,今就这个问题谈淡我们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和任何科学一样,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概念体  相似文献   

20.
在中专哲学课教学中 ,“物质”概念这个内容 ,既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个概念呢 ?在教学中 ,为了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我采取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分析的教学方法 ,来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其方法是 :第一 ,展示一个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恩格斯指出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对物质的说明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 ,物质不是指某个或某些物 ,而是“各种物的总和” ;其二 ,物质这个概念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