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废墟》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散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同学喜欢。对学生来讲,荒草连天、断垣残壁、孤石耸立的废墟实在无美可言。因此,我们在教学《废墟》之时,教学中的一系列困惑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  相似文献   

3.
废墟     
“轰”—— 满天飞尘。 教学楼后的宿舍大楼瞬间倒下,眼前一片废墟。  相似文献   

4.
5.
"早恋"一直是高中生一个敏感的话题,而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就有三首纯粹的爱情诗:<错误><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那么,对于这些爱情诗歌究竟应该怎样处理?我是这样教读<致橡树>的:  相似文献   

6.
罗马既是古代民主政治的典范,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荟萃之地,游览这一欧洲化名城,目光可投、心力可注多多,作却聚焦于废墟——“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开篇点题,不劳辞费,悬念已成。第2段,先用五分之四的篇幅把读带进想象中繁华非凡的罗马城,当读沉浸在罗马城的华美富赡中时,一个“然而”让读的情绪“跌落”下来。“失望”之余,“眼睛顿然一亮”,第3段又将读带进到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之中,于是,历史在这里回放,野蛮和血腥在这里重演,作在沉思,也启发读沉思,明的建筑下却叠印着践踏明的历史履痕。这里面贮存着人类智慧与道德的二律背反,深蕴着人性完善和历史进步的殷殷期许。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经典名篇,惟其如此,所以在教学上不容易出新。原因之一是教得太熟了,形成思维定势。很多老师执教时,无非是赏析其优美清丽的语言,分析其写景特点。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试图换一个角度来解读,也就是从孔子对《诗经》中的《关雎》的评论这个角度来解读  相似文献   

8.
如何能借助文本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生情的境界呢?《丰碑》一文的教学较好地达到了这一目的。如第七自然段是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学生初  相似文献   

9.
10.
常规教学寓言的方法就是把寓言读明白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在教学中一反常规,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讲故事,经教师巧妙点拨后学生轻轻松松领悟寓意。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来讲文中的故事,体会角色的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佳作。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如梦似幻,清新美妙的荷塘月色图。大多数的评论者都认为这是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是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的向往”。《荷塘月色》一文正是由这两个世界构成的。而我在教学中发现,文中描写了三个世界,即烦躁的现实世界、宁静的自然世界和理想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2.
13.
14.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2》。  相似文献   

15.
罗马既是古代民主政治的典范城堡,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荟萃之地,游览这一欧洲化名城,目光可投、心力可注颇多,作却聚焦于废墟,发思古之幽情,抒叹今之感慨。“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开篇即点题,不劳辞费,悬念便速制而成。第二段,作先用五分之四的篇幅把我们带进想象中的繁华非凡的罗马城,正当读沉浸在罗马城的华美富赡中时,一个“然而”让我们的情绪“跌落”下来。作“失望”之余“眼睛顿然一亮”,于第三段又将我们带进.了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之中,于是,历史在这里回放,野蛮和血腥在这里重演,作在沉思,也启发读沉思——明的建筑下叠印着践踏明的历史履痕。这里面贮存着人类智慧与道德的二律背反,深蕴着人性完善和历史进步的殷殷期许。  相似文献   

16.
今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了奥地利诗人赖纳·玛利亚·里尔克的“咏物诗”的代表作《豹》。里尔克(1875-1926)与卡夫卡是同乡,出生于布拉格一铁路职员家庭。因父母婚姻生活不和谐,他从小未得到母爱,天性敏感,多愁善感。少年时代遵从父训先就读于军官学校,因体质虚弱不适应那里的生活,中途退学,后又进入商学院,也以辍学告终。里尔克从小喜欢文学与哲学,后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哲学与艺术史。他从青年时代起开始写诗,19岁发表了第一部诗集《生活与诗歌》,从此与诗歌有了不解之缘。1896年离开故乡布拉格到德国慕尼黑学习。他喜欢旅行,足…  相似文献   

17.
艾琳 《江西教育》2007,(10):34-3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触摸草塘. 引入新课:北大荒,在我国的东北,那里曾经是个荒凉的地方。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如今的北大荒已经变成了米粮仓。在这里不仅有一望无际的麦浪,  相似文献   

18.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我与地坛>(板书课题). 这篇课文我读过、教过多次,但每一次与它接触,就好像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似文献   

19.
吴忌 《学语文》2003,(2):17-17
韩愈的《师说》(高中新教材第2册)在前4节完成对“师道”的论述的基础上,结尾又补叙了一段文字:“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对此,一般分析文章或者教师教学都认为,此节文字,说明了作文缘起,鼓励自己的学生,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有文章分析到,“也许还包含了一点自鸣得意的意思(因为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触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如此分析,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我认为这不能明了韩愈的本意,也看低了韩愈这位年轻气盛的社会批评家和文学改革家。应该继续深入剖析,挖掘出以下“达意”与“结构”上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20.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主题积极含蓄,感情婉曲别致,景物描写精美多姿,语言表达简洁洗练,是散文中的上品.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阅读这类文章?怎样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新的阅读?笔者在课之始末有以下教学创意,愿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