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将“诗人之境”分为诗人“所感之境”与诗人“所写之境”。在具体分析中,又将读者“所得之境”区别于诗人“所写之境”,这种区别是值得注意的。在艺术活动中,意境确实显示了不同层次和形态,考察意境的不同层次及其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意境的特定审美特征。 1 考察“常人之境”不是本文的任务,让我们先从诗人“所感之境”说起,什么是诗人所感之境?我认为,在客观景物或强烈感情的刺激下,诗人主观与外在客观猝然碰合的那  相似文献   

2.
<正>一、全景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梳理(一)人文主题定格全景本单元的导语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四时”即四季,从时间上贴合了“全景”理念,整个单元就是横跨四季的全景情境场域。“趣”,可以是《古诗词三首》中作者借助景物抒发心中所感的情趣,可以是《四季之美》中自然景物自身所带来的美趣,可以是《鸟的天堂》中可以引发生命和谐共处哲思的理趣,还可以是《月迹》中追寻月亮足迹的乐趣,更可以是学生眼中对四时景物的一切美好体验……这一单元教材从时间、  相似文献   

3.
教学文摘     
我对《南湖》开头一小诗的理解 《南湖》(小语第十开册)开头的一首小诗“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蒙。”我认为写的是南湖的雾景。 这里的“微雨欲来”单从字面上的解释是小雨快要来了,也可以理解为弥漫着的烟雾使诗人感到将要下雨了,是诗人对雾景的动态感觉。“轻烟满湖”,是讲白茫茫的雾象轻烟一样笼罩湖面。“登楼远眺,苍茫迷蒙”是  相似文献   

4.
《南湖》开头的一首小诗“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蒙。”我认为写的是南湖的雾景。这里的“微雨欲来”单从字面上的解释是小雨快要来了,也可以理解为弥漫着的烟雾使诗人感到将要下雨了,是诗人对雾景的动态感觉。“轻烟满湖”,是讲白茫茫的雾象轻烟一样笼罩湖面。“登楼远眺,苍茫迷蒙”是说登上烟雨楼向远处看望,迷迷蒙蒙看不清边沿。而部编教参上却写着:“先用一首小诗描述微雨中南湖的远景。‘微雨’,指小雨。‘欲’  相似文献   

5.
<正>不少人对诗歌欣赏望而却步,实在是中了“诗有别才”的毒。一说到诗人,大家也总觉得他们是一群“脑回路”和普通人不同的“怪人”。其实这是误解,诗人不过是能敏锐地发现自身最隐秘的东西,发现自身与周围世界最隐秘的联系的人。“陌上杨柳”或许是人人都见过的寻常景物,但是一旦诗人将这样的景物和离别的惆怅联系到一起,我们似乎就打心眼里觉得“陌上杨柳”天生就应该表现离愁别绪——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诗人。  相似文献   

6.
千古名赋《滕王阁序》因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垂不朽矣”,千百年来,此联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王勃在描写登楼远眺之景时,选择了“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人们正是在“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得到最清楚的理解”(莱辛《拉奥孔》)处进行赏析,认为它描绘了一幅优美之景。笔者认为,此联强大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抒发了真挚的感情,使读者如同看到了诗人自身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诗言志”,“志”系指诗人要抒发的各种思想感情的总合。抒情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借助客观的、外在的景物来表达主观的、内在的情志。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景物除了有勾勒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调、象征品格等作用外,在古典诗歌审美范畴中,还往往是抒发感情的一种基本方式。诗人通过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外在景物的贯通交融,借助特定景物来暗示、传递、转载情感。在景、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又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两种类型的分别。  相似文献   

8.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这首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记述了诗人病中游览祖塔院的所见所感。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从赴寺起笔,先写一路途经的乡村自然景物以及行走其间的惬意悠闲。“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身着道衣般的诗词包点评  相似文献   

9.
“楼”是有着重要文化意味的“符号”,它的出现常常预示着一个朝代的兴亡。“楼”作为建筑,是古人突破限制,扩大视野,接近宇宙的现世渴望的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楼”,是山的替代物。因此“登楼”便隐含着“登山”的信息。由于“楼”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诗人登楼不可能如同后世来的自然和方便。这就使得诗歌中的“楼”,最先是“观”而非“登”的。如此,可观的高楼,通常成为诗人对于可望而难达的愿望的替代表达。  相似文献   

10.
紫李黄瓜村路香, 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 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 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 借与匏樽自在尝. 诗词包点评 这首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记述了诗人病中游览祖塔院的所见所感.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从赴寺起笔,先写一路途经的乡村自然景物以及行走其间的惬意悠闲.“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身着道衣般的官服,于乡间路上闲散漫步,并不见诗人半分病态.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选入了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该诗是“诗圣”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登楼咏怀诗,曾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诗人与世长辞的前一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这一年,杜甫携家眷由夔州出峡,沿江经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江湘一带,并在暮冬时节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赋此诗.  相似文献   

12.
杨希水 《云南教育》2003,(31):28-29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刘长卿十分善于描写景物,本诗就是他写的景物诗中的一首。该诗以极其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逢雪旅途劳顿急于投宿和遇借宿人家热情接待,诗人感到宾至如归的心情。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想像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好本诗的基本途径。一、解释诗题,初知诗意《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逢”,作“遇到”讲;“宿”,投宿的意思;“主人”,这里指投宿家的主人。诗题的意思是旅途中下起了大雪,夜里投宿在芙蓉山一户人家。全诗讲述了诗人在投宿过…  相似文献   

13.
古代诗歌中夕阳意象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183;君子于役》中的“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从诗人探寻“天理”媒介,发展至抒发感情的载体,再到诗人精心描绘的景物,先唐诗歌中的夕阳意象经历了理一情一景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将“诗人之境”分为诗人“所感之境”与诗人“所写之境”。在具体分析中,又将读者“所得之境”区别于诗人“所写之境”。这种区别是值得注意的。在艺术活动中,意境确实显示了不同层次和形态,考察意境的不同层次及其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意境的特定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意象的组合构成诗词的意境。一般认为,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境中有意,意中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他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作“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王之焕的《登鹤雀楼》是一首烩炙人口的佳作,千百年来,历久弥新,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究其原因,是这首小诗蕴含着强烈的美学魅力,它不但描绘了一幅大自然雄浑的图景,创造了美的意境,而且还包含了丰厚、耐人寻味的美的内涵和神采。请看上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就超凡脱俗,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夕阳西下,晚霞满天,远山巍巍,小河奔流的广袤无垠的世界,顿时令人胸襟开阔,情绪高昂。这样一个情景的展现,是由于诗人善于抓住具有特点的景物:太阳、高山、黄河、大海。它们是大自然壮丽、崇高的化身,是人们崇拜的宏伟形象,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7.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古今中外皆解为“远村近邻景物之描写”。本文从诗人的立脚点与视点,诗人所居之景物描写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诗人所处时代诗歌语言骈偶化渐趋稳定的情况以及诗人“远人村”与“在人境”前后心境的比较等方面逐一考析,得出结论:“暧暧远人村”二句为诗人南亩旧宅之近景描写,它与住宅全景之描写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1.“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渭城朝雨浥轻尘”,请再写出两个含有“雨”的诗句。(北京市东城区) 2.古诗文中描写夏季景物的名句很多,请写出一句。(江苏省南京市)  相似文献   

19.
一、在拓展中碰撞情感 教学古诗《春日偶成》时,一位老师引导学生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春天景物的特点”、“哪个字表现了诗人的心情”以及“诗人为什么会乐”这三个问题来逐层学习,步步深人,感受诗人程颢在大好的春光下,陶醉于春风春花,无比愉悦、舒畅之情。可以说,是春天这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带给了诗人如此愉悦,这样的心情也感染着学生,让学生的情感也轻松快乐起来。但接下来,老师在课堂中补充拓展了一首同样是程颢所写的《题淮南寺》,诗句是:“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相似文献   

20.
张文臣 《学语文》2012,(6):41-42
楼,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开始是出于军事目的,后来成为风景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多在临水之地建楼,取凭高远眺、极目无穷之妙。故文人墨客经常登楼一游,或登楼望远抒思乡怀人之情;或居高感怀发家国身世之慨;或高楼送行伤离人惜别之意……因此,登楼赋愁便成为古代诗人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化现象。古之诗人登楼所赋之愁因其处境不同而种类繁多,这里简述几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