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荣 《海外英语》2012,(16):233-234
UP和DOWN的方位语义可以进行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的划分。垂直维度上的UP和DOWN的方位不受主体位置朝向的变化制约,是一组语义相对的方位词;而在水平维度上,UP和DOWN既呈现出明确的方位语义又具有指示性。  相似文献   

2.
学校改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多个主体和多个维度构成的横向与纵向结合的系统。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提出四主体-四维度-三重认识论的综合学校改进研究框架。该框架的意义就是基于技术认知兴趣、实践认知兴趣、解放认知兴趣这三重认知论,从理念、结构、行为、关系四个维度,对四个主体即政府、学校、变革代理人、社区的改进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磁暴期间,导电网络(如电力系统、管道和电话电缆)中会感应出电压。用计算穿过环路的变化垂直磁场或者计算由沿环路变化的水平磁场来得到地面水平环路感应出的电压,这两种方法是等效的,都应用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但是它们的等效很难形象化地给予解释。考虑到磁场的发散特性,穿过水平环路的垂直磁场如何相关到环路外围的水平磁场(由于地面线电流),用磁扰动的例子来说明两种方法在计算导电网络中感应电压上是等效的。  相似文献   

4.
该文梳理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等问题,并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做法:"基于知识的横向联系的整体化教学、基于知识纵向联系的主题化教学、基于知识的横纵联系的问题化教学、基于学生差异化需求的分层教学、基于迁移能力形成的情景化教学",并对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教师主体地位的建构与解构因情况、面对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当教师和课程文本对话时,通过增强教师主体地位的意识、提升教师主体地位的能力、赋予教师主体地位的权力来建构教师的主体;当教师和学生对话时,通过弱化教师主体地位的意识、降低教师主体地位的能力、减消教师主体地位的权力来解构教师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6.
高水平行业性大学是支持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力量,其中,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和提升竞争力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以国内行业特色鲜明的五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浙江工商大学和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在学科建设方面总结其从跳出学科视野整合学科资源,拓展学科边界孵化发展根基和通过学科支撑优化生态系统等相关经验,对高水平行业性大学学科建设的途径和特点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在非行业性学科中发掘行业特色生长点,横向跨越学科门类积极构建行业性交叉学科,在特色学科与一般学科互依互促中形成学科共生的生态体系等创新观点,为我国行业性大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相关借鉴与行动参考。  相似文献   

7.
扫描中国现当代文坛,一批具有一定女性主体意识的女作家在其作品中关注着女性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发展,而男性作家则在其作品中或多或少张扬着男权意识。在男权意识已成为男性作家一种集体无意识写作时,剧作家张弦则以一颗饱含怜爱敬重之心为大众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在本文中,笔者以张弦的人生历程为纵轴,以不同阶段塑造的人物形象为横轴,在全面了解女性形象内涵与意味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出张弦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构建与弘扬,进而深入了解张弦的思想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8.
水平承载微型桩在工程现场的静载试验,对比了不同桩长、不同抗弯刚度微型桩的水平承载特性,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对桩径、桩身模量等主要因素对微型桩水平承载特性影响进行的数值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合理选择微型桩桩长、桩径以及桩身插设钢管等,可以提高水平承载微型桩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9.
纵向垄断协议作为垄断协议的一种,与横向垄断协议在行为主体、协议目的及其协议存在的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不同。我国现行的《反垄断法》虽然规定了纵向垄断协议,但条款过于抽象,司法操作性不强。我国应借鉴和吸收英美及欧盟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在纵向垄断协议行为的列举、协议合法性判断的标准以及协议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完善对其的规制。  相似文献   

10.
米歇尔·福柯透过后现代主义及后结构主义视角提出了主体解构观念。通过解构主体,福柯深刻揭露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包括教育领域中的"人"的生存现状。福柯通过对主体进行"考古"性的挖掘和考察,最终形成了他的关于主体实质和命运的独特见解和理论体系。在福柯看来,主体具有历史性,是知识、权力、道德的奴役化和实践化的产物,现代社会的知识型决定着主体必将消亡的命运。基于这些思考,他最终喊出了"人死了"和"主体的消亡"的口号,这体现了一种后现代主义主体解构观,也表达了福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的担忧。通过运用福柯的主体解构观来观照教育主体,揭露教育主体的真相,描述教育主体的"生产"过程,阐释教育主体必将消亡的趋势,对于教育中主体的真正解放,回归人的本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process of how subject and pedagogic knowledge emerge through teachers' learning in science. It suggests that problematizing subject knowledge through direct experience of learning in science, particularly in those areas that are known to be difficult, constitutes a productive way of turning a deficit model of teacher subject knowledge into a positive experience with considerable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dagogy. The paper draws on exemplific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to contextualize the discussion within current debate in science education concerned with conceptual change and metacognition. It is argued that the act of addressing what are problematic science concepts in their own learning, affords an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to focus on the nature of the concepts being explored and how understanding of them might be developed. It is implied that a notion of ‘learning practice’ in university taught sessions, in addition to the embedded model of generating pedagogic insight through teaching experience in school placements, would constitute a productive mechanism for the synthesis of subject and pedagogic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2.
An instrument was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logical reasoning capacity of adolescents in the content area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aracterized as a group test, the instrument consisted of five concrete experienc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concepts, to which pencil-and-paper responses were made. The instrument was validated through (1) logical analysis of item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Piagetian theory, (2) 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interviews and group test results in physical science, and (3) factor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an acceptable level of validity for the instrument in each category. Concurrentl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reasoning level of the subjects was well below the theoretical levels predicted for them by theory.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reasoning ability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was lower than in areas associated with the physical concepts usually tested. The data suggested the presence of a horizontal decalage, or time lag,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l reasoning skills in areas of familiarity, such as physical science, and areas of content less familiar to the subject or those in which logical structures may be less frequently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instruments.  相似文献   

13.
会计电算化扩展了会计工作的内容,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挑战.这在客观上需要一门新的学科来研究、解决电算化工作中的新问题,并且使这门新的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学科体系相互补充,形成一个会计学科的新的体系.但是如果以"会计电算化"命名电算工作中出现的新学科,则不利于电算化中新学科的发展和会计学科体系的丰富、完善;事实上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出现的新学科应该是"会计软件学".  相似文献   

14.
张务农 《教育研究》2022,43(1):81-90
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对教学主体的阐释囿于现代主体哲学所揭示的理性主体与非理性主体之争,无法有效说明技术在教学主体发展中的作用,也无法为人工智能对教学主体的扰动进行合法性辩护。通过对现象学技术哲学及主体哲学发展的考察,发现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身体分析和后人类主义的超人假设,能够进一步发展教学主体理论。身体既是非理性主体反对理性主体的关键,也是非理性主体证明自身的依据,还是技术主体出场的必要过渡。超人假设则突破了人的局限,建构了新的人性论。由此,人与“技术人”之争成为教学主体理论研究面对的新矛盾。规避教学主体的技术性建构带来的伦理风险,需通过人的认识自由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存;通过认知工具协同实现人类认知与机器认知的融合;通过人的理性、非理性与技术的协调发展实现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主体性哲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80年代开始,主体性哲学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股强大的思潮或思想运动。从广义上把主体性哲学理解为以主客关系式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哲学,是以主体视角观照客体世界的变革哲学。主体性哲学的人学意蕴:一方面,它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塑造现代人;另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了哲学对人之生存、人之发展深切关注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是一种亟待提升为哲学层次的教育新理念。在教育中引入交互主体性概念是为了消解教育中主体中心和主客对立现象,达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交流、沟通。交互主体性概念思想中所蕴涵的最核心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主体间意识上的"同"和言行上的"一",哲学家们对交互主体性认识是言行上的"一"与意识上的"同"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的,即二者互为因果。强调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及其重要性,目的在于使我们所开展的教育实践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富有时代精神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生存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是文化与基因协同进化过程的催化剂,始终伴随着"人"在演化大历史中的自我理解及其突破。形成于前科学历史阶段的"人"及其主体形而上学认知框架潜移默化地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影响着人们的学习观念、内容和机制。破除主体形而上学就要以科学为武器,通过批判性思维,构建与时俱进的"人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人类新"故事",塑造引领时代进步的新型主体,进而改善学习观念和方法;要打破主体形而上学的闭路循环,接纳新观念和新事物,切实把"学习强国"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休谟难题:能否从“是”推出“应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如何"是客体的"事实如何"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是"事实如何"对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客体事实属性是应该如何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实体;主体需要、欲望、目的则是它们从客体事实属性中产生的条件和标准.因此,"应该如何"是通过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从"事实如何"产生和推导出的:"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符合;"不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不符合.这就是"应该如何"的产生和推导过程,这就是破解休谟难题之谜底.  相似文献   

19.
晏雪 《培训与研究》2008,25(7):120-122
当前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对隐喻的研究呈多学科、多角度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研究有关隐喻选题的方法。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利用文献资料获得隐喻选题是重要途径。隐喻选题要遵循价值性、创新性、科学性原则,可通过阅读隐喻方面的权威专家图书资料直接选题,也可研究权威专家的学术论文,针对有关隐喻的同一问题了解多个研究者的不同观点,从中选择有关隐喻的研究题目。  相似文献   

20.
论本科教学评估特色项目的提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科教学评估特色项目的提炼是高校评建工作的难点,其原因在于,它易与学科特色、科研特色、某一局部或大学某一办学功能等相混淆。因此,有必须在把握其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学科源泉中挖掘,从群众总结中归纳,从对全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整体把握中感悟,从而达到准确提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