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咽细嚼     
每到假期的时候,大伯家的哥哥、叔叔家的姐姐和我,都会住到爷爷奶奶家。这时,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  相似文献   

2.
文本细读是还原文本语境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艺术。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语境生处细细寻""语言亮点细细读""情理悖处细细品""语意空白细细钻"等文本细读策略,目的是使阅读成为学生快乐的心灵之旅,让学生读出"味道",获得丰厚的人生滋养。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品味古诗文本精美词句,让学生去品味文本语言的魅力,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推敲中,在品读中,在鉴赏中,润物细无声地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提升审美认识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年级识字作为低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将其看作一道美食,则要引导学生进行"细嚼慢咽"式识字,"细嚼"体现在初识生字上导入生字的方式和方法上,"慢咽"体现在巩固生字和复习结构上,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为使得孩子们更好地识记住生字而努力。  相似文献   

5.
一、关注课题,以疑导学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百花园中的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请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聿"的写法,中间的悬针竖要挺拔有力。师:谁知道"示"的意思?生:就是启示、教导。师:读课题,你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生:题目告诉我们陆游和儿子在冬天的夜晚读书。生:陆游还用读书获得的感悟教导儿子子聿。  相似文献   

6.
吃饭要细嚼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约学生去他家吃午饭。他们吃的饭和菜与学校大食堂并无什么区别,菜只有黄豆、咸菜、花生之类。吃饭前陶先生问大家:“一口饭到嘴里,要嚼多少次才能咽下去?”同学们面面相觑,只好乱猜:“两三次吧!”“大概八九次可以咽下去。”陶先生说:“你们吃饭用牙齿咀嚼,还是囫囵吞下去?你们可以试一试,把一口饭嚼成泥后吞下去,要嚼多少次?”于是大家试起来,最后才知道,要嚼三十多次。陶先生告诉大家:“人的牙齿能把食物嚼碎,嘴里还可分泌唾液来协助牙齿工作。唾液不但有搅拌作用,还有杀菌和助消化的作用。”他又说:“人在忙时,或粗心…  相似文献   

7.
孙建锋 《福建教育》2007,(11):59-59,61
“云门胡饼赵州茶,信手拈来奉作家。细嚼清风还有味,饱餐明月更无渣。”禅诗开示:设若给生命一寸憩息的空间,给心灵一方净土,即便在明月半轮、繁星几点、清风一片中,也能窥视到曼妙丰盈的教法。  相似文献   

8.
9.
Diana 《上海教育》2014,(35):68-69
贺纳老师还提醒同学们,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要尽量打破定势思维,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做一些超越"常规"的事情,同时,要不时以思维习惯中的自我认知(Metacognition)来反思,尽力做到最好。  相似文献   

10.
所谓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中“寓”,是寄托、假托,“言”,是道理或教训。由此看来,所言道理与教训必假托于故事与自然物之中,反之就不能称其为寓言了。任何文学样式的产生与盛行,应当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它应是  相似文献   

11.
生:古人早《在尔雅》中就提到野生大茶树和"茶树王"了。生:我细细地品了一口茶,只觉一股清香袭来……生:清茶一盏也能醉人。漫步茶园《碧螺春》一文虽然已经学完了,但我班的学生似乎意犹未尽,碧螺春那独特的色、香、味、形,仍留在他们心中。而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何不以课文《碧螺春》为依托,进行迁移拓展,来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呢?几天后,在悠扬的古典音乐声中“,浅斟慢品中国茶”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始了。我说“:我国古代诗人有花前月下饮酒品茶的风雅。今天我们也不妨效仿,在此品茶论…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指导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细读慢品,走进文本。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在片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指导下,放手让学生阅读,不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造成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浅尝辄止,品读变成了粗读,读不出文章的深度,读不出文章的美味。  相似文献   

13.
所谓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中“寓”,是寄托、假托,“言”,是道理或教训。由此看来,所言道理与教训必假托于故事与自然物之中,反之就不能称其为寓言了。任何文学样式的产生与盛行,应当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实验教材A版选修2—2第34页B组题1: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下列不等式,并通过函数图象直观验证(1)sinx〈x,x∈(0,π);(2)x—x^2〉0,x∈(0,1);(3)e^*〉1+x,x≠0;(4)lnx〈x〈e^x.x〉0.  相似文献   

15.
16.
作为成人,我们都知道吃东西时应该细嚼慢咽,这样才有利于肠胃的消化和吸收。可对孩子们而言,却顾不得这些,只要遇上喜欢吃的、好吃的,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恨不得一口“消灭”光。  相似文献   

17.
张绪儒 《中国德育》2014,(24):77-79
正在《最强大脑》的赛场上,中国小将李云龙和意大利选手安德烈进行了超强记忆能力大对决,当主持人先核对安德烈的成果时,李云龙却大哭起来,嘴里反复念叨:我记对了,却摆错了!这个痛苦绝望哭泣的画面让每一个人都感到心疼,那是一个如花般年龄的孩子该有的神情吗?他们不是应该无忧无虑吗?可是一个小小的误会却让他们变得濒临崩溃,最终他赢得了冠  相似文献   

18.
<正>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然而,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很多人已经远离了书香,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伴着香茗孤灯,捧着书本静心阅读。其实,社会愈是嘈杂,愈是需要我们细阅慢品。这能帮助我们摆脱嘈杂与喧嚣,追求智慧的充实;这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19.
细细嚼,慢慢咽。咱们在很小的时候,父亲母亲就这样劝告咱们。为什么要细细嚼呢?因为食物一送进咱们的嘴,消化作用就开始了。最先忙起来的是牙齿,牙齿把食物切断,撕开,磨细,嚼烂。  相似文献   

20.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这个“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通常是指学生在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学习时,由于互动而随机产生出来的反馈信息。我们所追求的生成应该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它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