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前,课程统整对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左右脑协同学习和创新发展、教师的合作与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课程统整的理念来进行学校课程建设,要建构理想的完整儿童图像作为课程目标、整体变革学校的课程结构、创生有利于学生社会统整、知识统整、经验统整的课程内容、构建"学习型社群"、掌握有利于课程统整的几项技术。课程统整的理念受到广泛认同,在实践中对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教师协同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遭遇到教师课程能力不足、知识浅化危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课程方案的最终执行者,他们是否具有与课程方案相匹配的课程执行力是课程改革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关键。为此,笔者对有关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涵义、构成要素以及提升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课程统整就是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紧密结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课程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方法进行统整。统整方式包括按学科进行课程统整,从参与者的角度进行课程统整,以及按实施方式进行课程统整。课程统整能有效促进艺术教育特色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巩固和发展学校的特色教育。  相似文献   

4.
广大中小学如何真正实现增效以达到减负的目标?我们认为有两点比较重要,一是要减少教师哪些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从而在改进中逐步增效;二是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而这两点又是相辅相成的。本期专题,我们就推出上海市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在此方面探索的有效经验:开展课程统整理念下的协同教学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二期课改的现实背景下,学校实施学期课程统整旨在解决两大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探寻课改理念下的学校课程运行机制,变“上行下效的执行”为“结合学校实际的自主调适与创新”,进而确立基层学校和教师在课改中的主体意识;第二是有效提升教师的学科和教学素养,引导教师站在课程高度看待教学,把握学科的性质与核心,更加有效地展开教学,从而有利于建构学校的优势学科。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学校提升立德树人质量的现实需求。进课程的关键点是以“特”为核心,在既有建设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以“融”为根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以“统”为主线,实现课程组织的结构化;以“实”为基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有效性。达成上述要求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学校基于循证原则进行课程发展规划,通过多主体协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在校内研训和各层次教师培训中,着重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岚 《现代教学》2014,(12):42-42
课程统整是指学校教师以国家的课程方案和标准为依据,以指定的教科书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其他多种相关资源,根据科学性原理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进行系统与集约化设计,使之成为可以直接实施的教学内容并展开有效教学实践的过程。从课时内容统整到单元课程统整,从单元课程统整到学期课程统整,从学期课程统整再到学段课程统整,需要我们做好课程统整的"加减乘除"。  相似文献   

8.
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是"执行"的结果。教师作为课程的最终执行者,其课程执行力水平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构成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要素包括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施能力。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的有效途径包括实行专业引领、开展案例研究和鼓励同伴互助等。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课程统整,聚焦课程统整理念下的数学课程建设,强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系统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实施过程并推进教与学的评价改革,努力实现课程统整从形式走向实质。  相似文献   

10.
开发和实施美育课程是中小学推进美育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中小学美育课程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涵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精神和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内容上要包括文化艺术美、自然环境美、人文社会美、科学技术美等方面。为了有效提升中小学美育课程的实施效能,需要搭建一体化的中小学美育课程框架,开发相互衔接的中小学美育教材,挖掘潜在的中小学美育课程资源,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美育意识与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1.
全科型小学教师是指能够承担小学教育所有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研究"是对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一贯制教育使之成为合格的全科型小学教师的一项全新探索,其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围绕着这一问题,我们从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对113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问题及原因.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有诸多优点,但存在以下问题:(1)男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可度低,教学中较少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课程实施反思不够、满意度低.(2)与26-40岁的教师相比,41-60岁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熟悉程度和认知度较低,教学中对课程标准的重视度不够;41-50岁的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反思及满意度较低.(3)与小学教师相比,中学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可度、使用度以及对课程实施的满意度都较低.本研究基于活动理论构建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活动系统,并借此框架,从性别比例失衡,男、女教师群体人格特征不同;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存在“群间差异”;中学教师“群体共性”:多压力源下工作压力增大;“为考而教”的传统惯性等方面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系列崭新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母机,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等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成败休戚相关。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立足点,以《标准》为依据,在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施后,高中美术教学有了更加规范的标准要求。以山西省高中美术教学为研究对象,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特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与建议,进一步强调高中美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意义,以及美术教学在高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程强  盛世明 《林区教学》2020,(5):110-1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程结构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小学阶段则应“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小学教师“适应小学综合型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知识能力结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模式、情感态度等方面提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师资质量是关乎未来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美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达到研究生层次,在课程上重视基础课程,选修课课程设置广泛,课程内容更新及时,注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和教育实践。因此,针对我国课程设置的不足,在充分了解美国课程设置的特点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的课程体系,对提高我国中小学师资质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小学艺术课程存在诸多“异化”现象,如课程目标功用化、课程内容空心化、课程实施虚无化等。为避免艺术课程异化,就必须让艺术课程观回归,即要让人们认识到艺术就是艺术,它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是其它任何课程不能僭越和取代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小学艺术课程应是“无用”的、“美”的、“体验”的课程。同时,为了实践这一回归后的艺术课程观,应采取以下对策:从“成人”的角度认识艺术课程;以“专业”的方式实施艺术课程;从“开放”的体系评价艺术课程。  相似文献   

18.
协同教学是合作教学的一种主要模式,主要是指由多位教师和助理人员组成教学小组,拟订教学计划,分工合作和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态。协同教学是实现学校课程统整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学校教学改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集合教师群体的智慧、特长及经验,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技能,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协同教学在我国中小学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有效推进和实施却非一日之功,需要竭力克服困难,促进教师改变原有的认知模式,努力摆脱思维局限,积极变革教学空间,优化学校教学管理,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校的重要课程。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三方面探究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对策,以期对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更新是指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达到促进学校更新的目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具有针对性、独特性、适切性的课程。校本课程特色形成的机制是:基于学校,联系社区;以教师为主体,实现多方力量的协商对话;将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促进学校更新的基本主张是:在共建课程文化的过程中推动学校的更新,以特色课程的实施为轴心彰显学校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