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更好地理解与执行《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基于多源流理论,对“双减”《意见》纳入政府议程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校外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义务教育阶段短视化、功利性问题等形成问题流;学者、教育企业家、政治官僚的政策共同体构成政策流;国民情绪和政治气候促成政治流,三个源流共同作用打开“政策之窗”,推动“双减”《意见》出台。  相似文献   

2.
“双减”政策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压力、规范校外培训的重要措施。关注“双减”政策的议程设置,有利于把握促进政策出台的要素,为后续减负政策调整做出预测。文章借助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三方面对“双减”政策的议程设置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生态良好发展的路径之一。借助多源流理论政策分析框架,从问题源流分析,资本的过度介入、学校的逐利行为、政府干预的低效性均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政策的出台;从政策源流分析,各主体就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可行性达成了一致;从政治源流分析,“双减”政策的政治流由中国共产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人口老龄化以及家庭教育焦虑构成。独立运行的三流通过交汇于“三孩政策”的时代主题,开启了“双减”政策之窗。这在实践层面则为更好地把握“双减”政策,推动政策配套措施的出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黎娟 《西藏教育》2022,(12):57-60
《双减意见》出台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运用多源流理论,系统梳理《双减意见》被提上议程的原因,并探析其耦合逻辑。研究发现,校外教育削弱学校教育的焦点事件及城乡家庭教育投入的指标变化使问题源流凸显。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与焦虑的国民情绪倾向构成政治源流。中央层面的规范性文本、各地方政府对“双减”方案的积极探索构成政策源流。在《双减意见》出台过程中,问题源流不断凸显,政治源流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政策源流的催化下,三大源流有机耦合。其启示是:以问题源流为切口、发挥政治源流的导向作用、拓宽政策源流。  相似文献   

5.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正式贯彻落实。如今,距政策实施已过半年,学界有关“双减”政策的本源探讨、“双减”政策的推行和学理研究进展如何?  相似文献   

6.
关于政策过程,已有研究大多偏向决策与执行,很少关注处于前决策阶段的政策议程。多源流理论是公共政策领域解释政策议程设置的理论模型,运用多源流理论对“双减”政策议程设置进行分析发现:影子教育的兴起与扩张构成“双减”政策的问题源流;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的政策建议构成“双减”政策的政策源流;国民的教育公平诉求以及党和政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兼顾教育公平与质量的价值选择构成“双减”政策的政治源流。全国两会使得政策之窗被打开,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等政策企业家抓住政治时机建言献策,助推三大源流耦合,最终实现“双减”政策议程的完成。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提出,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内,体现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在校外,体现为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消除校外培训各种乱象。本文重点回应校内如何落实“双减”,并着重探讨教师的评价能力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提升教学质量中的作用,为“双减”政策落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通过落实“双减”政策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背景下,作业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延伸,既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也是课后活动的重要环节。“减量提质”的作业设计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捷 《青海教育》2022,(4):26-27
<正>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实现“五育并举”。中央《“双减”意见》印发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及我省“双减”工作安排部署,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一、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做好“双减”工作责任感紧迫感  相似文献   

10.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是对当前教育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旨在通过“双减”政策减轻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也进一步强调了学校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性。本文围绕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改进的路径,减负增效,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分析我国的“双减”政策面临的若干问题,发现前期出台的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心理负担的“减负”政策与理想化仍有一定差距,存在“越减越负”“素质”教育过度以及“想减不敢减”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回归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的以及政策制定、执行、评价的具体过程,深入剖析前期素质教育“减负”政策执行偏差原因,如考核方式不当、违背目标群体成长规律、背离义务教育公益属性以及缺少统一的认定标准,提出要重视“双减”政策的过程考核、遵循目标群体的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双减”政策环境以及统一“双减”政策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2.
多源流理论在中外公共政策的研究中有广泛应用,利用该理论分析新高考改革政策议程设置具有适切性。基于多源流框架,学生应试压力与高考录取公平等问题形成了新高考改革的问题源流,政策内外部参与者的辩论与探索形成了新高考改革的政策源流,舆论丛林下的国民情绪与顶层设计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新高考改革的政治源流。2014年“政治之窗”开启,“三流”汇聚产生耦合效应,新高考政策议程得以设置。基于对模型的修正,新高考改革的动力分为问题、政策、政治、外部环境四类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经历了近二十年变迁。将大学生创业政策议程置于多源流理论框架中进行分析发现:持续的“就业难”和“创业难”促使大学生创业引发决策者关注,加速政策议程的形成。与此同时,国民情绪推动了政策窗口的持续开启。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全民创业,在这个时间点上,三大源流的耦合,促成了“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出台高职扩招政策后,浙江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两个扩招文件,在政策上保障了高职百万扩招的落地。分析浙江省扩招计划,公办学校校均扩招人数位列首位,“双高”建设院校、民办高职扩招校均数较少。扩招面临的困惑主要是“质量扩招”的疑惑、“人才培养”的困惑、“合作办学”的挑战、“师资短缺”的应对、“扩招条件”的困难。在下一步扩招中要建立长效机制,解决扩招的生源问题,探索扩招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The rise of reflexivity and neoliberalism has led to a change in the nature of the public sphere and policy management. Thus, focusing only on analyses of state-initiated policy and the actions of central government is not conducive to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proces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today. Hence,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se the politics and proces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at the level of local government in Taiwan through two rounds of qualitative interviews. It is found that current policy environment has created the “agile” actors, which locates in the informally and flexibly collaborative space rather than structured within the formal institutions. And the value of administrators (accountability-orientated) is not favourable to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Moreover, a successful case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is also analy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reflexivity” and “position” in the “ambivalent public space” are the key factors to interpret the proces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expand key actors’ “macro imagination” (recognizing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public sphere) and “micro imagination” (creating discourses reflecting current problems and reconstructing new possibi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enactment.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厘清校外培训机构处于自身行业内部生态系统之中且嵌构在整个教育乃至社会的大生态系统之中的生态位,探索其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教育生态主体及教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态要素之间存在整体关联与平衡的多维关系,以明确当前“双减”政策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中存在治理目标短视性、治理方式割裂性、治理过程松散性等问题。通过引导校外培训机构找准生态位,树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平等、多元生态理念,明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生态动因,以探寻校外培训机构等主体从竞争走向共生的生态理路。  相似文献   

17.
金融工程专业的大众化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金融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通过构建理论教学、专业实训、资格考试、商科大赛、第二课堂、项目实践和专业辅修“七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生源选择、养成教育、师资队伍、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保障,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提升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依据全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总要求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总目标,结合“应用地球物理学”课程特点,探索课程思政的具体途径、实现方法。通过精心教学设计,将立德树人、纪律意识、法制观念以及科学素养培养等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堂管理、作业批改、实验指导以及课上课下整个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实现了显性专业知识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新时代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针对高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提出由学生、学校、行业(企业)之间有机联动的"产学研"培养模式。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产学研"为衔接手段,校内实验中心和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为载体,根据地质工程专业的特色,构成独特的地质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以食品分析课程的建设为改革对象,总结了食品分析课程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建设成效。构建了食品分析课程“两基本两能力”的培养模式;更新与优化了教学内容,强化了学生标准意识;引入了网络教学、仿真实验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