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黄治国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33-35
王昶为清朝乾嘉诗坛关键人物,他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编选的《湖海诗传》及为人所作诗序之中,大致包含倡雅正、重经历、重学问等几点。其诗学思想也是乾嘉时代政治和学术风气交正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5.
李艳婷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34-35
东汉末年,是一个大动荡的年代。正是由于历经战乱,汉室典籍被毁,礼制缺失,造成巨大的思想混乱,给曹操统一全国带来极大的困难。曹操要实现统一全国的梦想,就必须和守旧势力作斗争。正在曹操为此犹豫不决之时,仲长统的适时出现以及他所写的《法诫篇》,为曹操加强集权,建立丞相负责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仲长统《法诫篇》的分析,力求将仲长统这个擅长政论的文学异才介绍给大家,与方家共享。 相似文献
6.
7.
徐立焱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6):54-56
"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嵇康,在生命最后时刻,留给儿子烈焰人格下春水般绝笔《家诫》。在嵇康儒道兼济思想主导下,《家诫》体现的理想教育、生命教育、社会化教育、家庭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巴晓津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30(2):75-76
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长期以来他的“越名任心”、指斥名教及其与自然为亲的玄学思想旨趣一直深入人心。然而嵇康思想深处却蕴涵着深厚的儒家底蕴,尤其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前途命运方面,其儒家思想更是表露无疑。儒家的伦理道德及修齐治平、建功立业等观念正是其教子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9.
①裴迪:唐朝诗人,关中觇陕西省)人。早年和王维同住在终南山,互相唱和。他的诗多描写自然风物,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三个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赏析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让学生领略该文中所呈现的大自然的美。 相似文献
11.
严耀中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2):107-113
众多的居士是中国佛教的基础,以居士身份学习研究的律学,且称为居士戒律学。虽然小乘律学一般被视为教内秘学,但在“方便”的前提下,这条禁令对中国士大夫而言,形同虚设,熟悉戒律,甚至以律学见长的居士,历代都有。士大夫们对戒律的钻研,及由此形成的思想见解,也是中国戒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居士律学的发展,说明佛教毕竟是社会中的宗教,佛教内部的戒律必然会跟其外部社会的各种约束规范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并促使着对方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弗朗斯和罗布提出的理性讨论者十戒原则,及其对目前大学英语辩论赛沿用的议会制辩论模式的适用性,并结合“外研社杯”辩论赛的案例分析,指明议会制辩论过程中辩手的权利、义务和应该尽量规避的误区,希冀对英语辩论赛的参与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赖婧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0,10(2):102-103,156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信用证是一种常见的结算方式。但是由于信用证自身的特点和缺陷,它在使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分析当前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可能出现的风险并研究控制信用证风险的机制可以给从事国际贸易的银行和企业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霍桑通过揭示主人公海丝特所处的清教男权社会“边缘”地位,深刻地批判了男权社会中极为普遍的厌女意识,并且通过把海丝特的人生逆境坚强抗争与男主人公对命运无奈进行对比,颠覆了传统的男权社会总是以女性作“客体”的观念,在自己想象中建构的“红字”世界里替海丝特赢取了一个“主体”地位,正是通过海丝特这样一位女性人物的塑造,让人们认识了解到了作者内心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5.
彭素琴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66-69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被尊称为“美国的莎士比亚”.《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品.小说中的孤独主题主要体现着四位主人公身上:海斯特在生活中没有同伴,无人帮忙解决问题的孤独;受人敬仰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不敢承认犯错而独自忍受心理惩罚;复仇者齐灵沃斯的孤独以及珍珠在成长中没有伙伴、没有父爱的孤独.这些孤独因素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人性扭曲.此外,霍桑本人的经历也是小说充满孤独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倪灵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6):40-43
《红字》中的"森林"意象,从四个方面反映了霍桑对人性本质的认同及他对人性解放的探索性的思考:1.森林是爱的方舟,生命的源泉;2.森林给主人公提供了展示原我的舞台;3.森林为主人公提供了反思和成长的空间;4.森林体现了一种乌托邦式的自由,因而这一意象具有多种艺术功用。 相似文献
17.
许程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5(2):40-46,116
多义性是《红字》的显著特点和艺术魅力所在。该文试从形式和内蕴两个系统人手,剖析其多义性的成因——对于形式系统,着重分析《红字》中的艺术空白和象征手法所造成的开放性;对于内蕴系统,则重点阐释作为核心的宗教精神赋予文本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并试从两大系统的互动渗透中重审《红字》的独特魅力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冯宜丽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38-39
《红字》再现了以海丝特为代表的在清教社会里崇尚女权主义、追求浪漫爱情的妇女的一生。她们虽然坚强、勇敢、勤劳、善良,并具有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但最终却都落得悲惨的结局。这深刻地揭示了清教社会的严酷,女性生存的艰辛;揭示了清教意识的强大和女性地位的卑微。 相似文献
19.
谢西娇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6):53-56
研究张洁《无字》,对进一步确立张洁在当代文学史的地位,是很有意义的.张洁在《无字》里以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直觉使用大量隐喻表达作者的某种意念、思想和情绪.本文主要分析张洁如何通过能指如"篮筐"、"窗"、"擦洗餐叉""无字"去隐喻所指,含蓄描绘了一家三代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并赋予了象征寓意,从而把握《无字》文本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20.
张大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10):135-137
《红字》使美国作家霍桑誉满全球,作者在作品中采用的象征手法贯穿始终的、无处不在,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从红字的多种象征意义、四个主要人物名字的象征意义以及景物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入手,可展现《红字》中的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