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六、比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比方,即是运用通俗易懂的具体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某些抽象的,生疏的事理,从而使所要表现或说明的事物更加清晰,生动、形象,或使要讲的道理更明了,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无疑,打比方也是使新闻标题形象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金常德 《青年记者》2012,(11):62-63
在广告写作中经常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尤其是在广告标题和广告语的写作中更为突出.在广告写作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是为了使广告更生动形象,把所做广告的商品、服务乃至观念等比做某种事物,以达到吸引受众促使其行动的目的. 广告写作中运用比喻的诉求效果 在广告写作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是借用文学手段来宣传商品、服务、观念等,属于情感诉求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丽岩 《新闻界》2007,(6):82-83
记者只有在现场中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不断发现更多的新闻事物,运用恰当的思维方式去挖掘事实所蕴含的更深的新闻价值,才会写出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4.
人物通讯中常常使用比喻的手法。一个准确、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人物通讯中使用比喻,我以为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比喻要恰当。所谓恰当,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要把人物事迹中有主导意义的事例提炼出  相似文献   

5.
比喻比拟法:这是把抽象的数字,用形象的事物作比。在这里,运用比喻是用某些等量的形象东西比较其数字,而比拟是把数字拟做物来表达。一般地说,孤零零的数字不好懂,也不好记。如果用群众熟知的事物作形象化的比喻和比拟,既可克服罗列数字带来的枯燥、单调之感.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有条消息的导语写道:“闽北著名风景区泰宁县金湖里一处乱石堆上,最近发现一只罕见的特大鳖鱼。这只鳖鱼身长130厘米,宽80厘米,鳖头亦长达24厘米。”由上述三个数字组成的鳖鱼究竟有多大呢?在读者的头脑里仍然不具  相似文献   

6.
一、运用成语修辞从广义上讲,在新闻中使用成语就是一种修辞。现试举几种类型:1、用比喻式成语修辞。如“呆若木鸡”、“归心似箭”、“情同手足”等成语中带有“若”、“似”、“同”之类的比喻词,读者一看或听众一听,就知道是个比喻。这样的成语在新闻里不但生动形象,而且简明精炼。2、用借代式成语修辞。因为借代式成语可使语言富于变化,精炼形象,又能突出某一事物的形象,引起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加深印象。如“大兴土木”的“土木”代建筑工程;“方寸已乱”把“方寸”代人的思维等,这类成语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与之相关的人或  相似文献   

7.
四、夸张。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有意言过其实地夸大或缩小所形容的事物,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增强表达的效果,惹人注目。新闻标题不同于文学作品,一般情况下不运用夸张的手法。但有时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揭出事物的本质,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这种  相似文献   

8.
正标题中运用修辞手法,语言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凝练精致,韵味无穷。仿拟就是其中技法之一。当它运用到标题中的时候,可以产生化熟悉为新奇、化平淡为精彩的美学效应,使标题焕发出勃勃生机。笔者以自己在工作中的尝试,谈谈仿拟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文中所举的例子全部出自《秦皇岛晚报》,而且绝大多数是笔者制作的。仿拟是指模仿现成语言或既有语法形式,更换其中某个词或语素,造出别有新意的语句的修辞方式。仿拟有助于揭示所表达事物的内在矛盾,文字新颖、生动、诙谐。  相似文献   

9.
周洋 《新闻与写作》2000,(12):14-14
随着奥运圣火的熄灭,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也圆满拉上了帷幕。回首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场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场下各媒体间展开了激烈的奥运报道争夺战。这是一场没有鲜花和奖牌但又异常残酷的竞争。各媒体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出对受众具有吸引力的信息,新闻标题就必须做到“夺人眼”。比喻手法的引入使新闻标题变得鲜活生动,富有新意,受众也乐于接受。那么,各报是怎样用好、用巧比喻手法的呢? 一、巧用比喻应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比喻手法可以使抽象深奥的事物、事理具体化、形象化。运用…  相似文献   

10.
新闻照片在报纸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一张好的新闻图片,不仅能形象、真实、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能冲破语言和文字的隔阂,为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不同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所了解与喜爱,能使读者目睹世间发生的重要新闻。地市报与大报相比有它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能更好地发挥新闻图片的作用:一是它在地域上、心理上由于离读者近,报道的人和事是大家很熟悉的,所以  相似文献   

11.
毋庸讳言,由于受报道对象本身的限制,经济新闻给人的印象是抽象深奥,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由抽象深奥变得生动具体、枯燥乏味变成清新活泼,唤起读者的“新闻欲”,“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呢?笔者以为,其关键在于经济新闻中的情采和笔墨。如果我们能够把文学手法巧妙地运用利经济新闻稿件的写作之中,把经济新闻写得生动形象,情采飞扬,就自然会吸引读者。现就笔者平时所涉猎的一些精彩的经济报道,谈谈文学手法在经济新闻中运用的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西方记者在写新闻报道时,忌讳呆板地、抽象笼统地交代新闻事实,力求运用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使报道可感可触,富有动感和现场感。写篇幅稍长的特稿、专稿时如此,写只有数百字的短新闻时也  相似文献   

13.
比喻的故事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比另一种事物。这样,可以使抽象生疏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深奥难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是被比的事物(本体)和拿来作比的事物(喻体)构成的。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时会用上“象”、“好象”、“仿佛”“好比”等比喻词(明喻),或者用上“是”“成了”“变成”、“形成”等比喻词(暗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而事实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才能吸引人、感动人、教育人,充分发挥新闻的作用。因此,一篇精彩的消息,不仅应该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还应该把他们“带到”新闻现场,让他们可闻、可见、可触、可感所报道的内容,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消息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穆青同志提出的办法是:“我们在运用概念的同时,也运用一点形象来表述事物,写一些视觉因  相似文献   

15.
“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用得较多。它通过艺术变形使文学形象更加生动,使作品更具艺术张力,从而更加吸引读者,这已是文学界的共识。但是,尽管“陌生化”艺术手法实际上已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而新闻教科书和新闻论著中却少有涉及。因此探讨一下“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对丰富新闻写作理论和增强新闻写作手段都很有必要。“陌生化”唤醒读者的“新”感觉 新闻要新,人人皆知。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新鲜,当然首先取决于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但是对读者来说,评价新闻是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评论的说理侧重于以抽象道理和逻辑思维启迪和说服读者,写起来难度不小,读起来往往又枯燥一些,不如侧重于以叙事为主、靠事实说话的新闻和通讯报道等体裁来得具体、生动,易于入脑。正因为如此,为了学习和改进新闻评论的写作,使得它说理有根有源,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需要适当输入一些新闻事实或最新信息。而且在写作上恰当运用  相似文献   

17.
何谓视觉新闻?据《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其含义有二:一是狭义的解释,它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而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把概念的表述诉诸于充实的具体形象,运用生动的画面、典型的细节来写新闻,使报道的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让人看到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二是广义的解释,视觉新闻包括电视新闻、纪录电影新闻、图片新闻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中性报道,顾名思义就是那种既不是纯表扬也不是纯批评的报道。这种报道真实、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问题,揭露社会矛盾,寻求解决办法。象《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光明日报)、《关于物价的通信》、《饮食科学文明在呼唤》(新华社)等报道,都完整地叙述事物的过程,客观、公正地反映事物的全貌,而记者不加任何褒贬,让读者自己作出判断。这种中性新闻的出现,使新闻从狭窄的胡同中走了出来,进入一个广阔的天地,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本文试就中性报道思维活动的特点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比喻,俗称“打比方”,是我国自古以来作文赋诗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南朝梁武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意思是说,比是按事物的相似处来比附事理。这种修辞手段,对新闻写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新闻,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简明,使深奥的道理说明浅显,让抽象的东西变得  相似文献   

20.
善用比喻,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老舍在《言语与风格》一文中说:“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他这是就文学作品而言的。事实上,新闻作品中比喻运用得贴切自然,同样可以增添情趣.加强文采,使文章形象生动。一个真正懂得语言艺术的作者,向来都是很重视比喻作用的。在新闻写作中,导语在全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使开头叫人一见倾心,适当运用比喻即是手段之一。我们可以从一些新闻作品中受到某些启迪. 一、导语中的比喻要富有个性色彩.如1986年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