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伯胤 《寻根》2006,(1):83-87
最近读日本文学修士冈仓天心(1862~1913年)在明治三十九年(1905年)写成的《说茶》中文新译本,东京大学藤田一美教授在题写《致中国读者))代序中说,这本书和中国读者见面。“就像回娘家的姑娘似的”,但“真是太晚了些”。其实,早在1942年,我国学者已经看到这本书,并且译为《茶之书”。书中关于唐代茶文化,主要是以陆羽及其《茶经》为张本,天心先生明确指出:第,“茶。开始是用作药材。后来就成为饮料。  相似文献   

2.
从金文看《周礼》李学勤《周礼》可说是经历最坎坷的典籍。它虽有幸被列入“十三经”,但从秦以来,备受抨击,累世不绝。唐代贾公彦撰《周礼疏》,特设《序周礼废兴》一篇,叙述此书的遭遇。据所引东汉马融《传》云:“秦自孝公以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学术界有一个普遍性的共识,认为全球性问题归根究底乃是人类道德的危机。而孝为德之本,乃教之所由生,恰恰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它既能有效解决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也有助于建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孝是人人应行,人人能行之道。但是具体到每一地域、每一人,由于所处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孝行之表现也不尽相同,也要因时因地而制宜。  相似文献   

4.
论《太平经》中的儒家思想龙晦道教在古代号称"杂而多端",作为道教最重要的经典《太平经》,经王明先生加以整理后,为它写的《合校序》文中,也说《太平经》"全部内容多而且杂,杂而不纯"。王先生从宇宙观、认识论、社会思想三方面举出《太平经》里"自相矛盾的言论...  相似文献   

5.
卞孝萱 《寻根》2008,(3):104-105
清末民初,扬州方尔谦、方尔咸兄弟“诗名满淮海”,世称“二方”,兄为“大方”,弟为“小方”。我在《寻根》2007年6期发表《“联圣”大方二三事》,今再发表《从〈扬州辛亥吟〉看小方》,合并观之,才能全面了解“二方”。  相似文献   

6.
茶,本就是一种饮品;但茶的文化远非一个“饮”字了得。这就像破五的饺子、正月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不只是吃,里面涵盖了许多念想。念想越深厚,其物本身的价值便随之升华。于是,又引发更多耐人寻味的思考,使物更有滋味,更有嚼头,这就是文化创意的魅力吧。  相似文献   

7.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自已对世界,对宇宙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对灾难的形成也有自己独有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有利于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并重新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道教的某些技术手段可能是无法行得通的,但是其思考模式确实是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8.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主要成就是史论文。其文风健雄,议论酣畅,纵谈古今,任意驰骋,颇有战国纵横家的笔意。  相似文献   

9.
张洋 《世界文化》2014,(7):29-30
提到捷克作家,大多数读者会首先想到米兰昆德拉。而小说《爱情与垃圾》的作者伊凡克里玛(1931-),享有与昆德拉同样高的国际声誉,克里玛、哈维尔、昆德拉并称捷克文坛的三驾马车。克里玛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后谢绝朋友们的劝告,毅然返回祖国,  相似文献   

10.
存在于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地区差别,特别是南北地区的差别,我认为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现象。如果忽略这一点,我们就很难确切地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的全貌及其发展过程,也难以究明宋代以后文学发展缓慢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诗经》、《楚辞》的一个方面的比较,试图对此略加阐述。由于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愿这对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能够多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化总是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文明是最为典型的大河文明。中国文化在地域分布上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北方黄河流域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文化两大板块 ,从而构成了花团锦簇、异彩缤纷的中国地域文化世界。大体上北方文化刚健、凝重、典实 ,多阳刚之气 ;南方文化浪漫、秀媚、清新 ,具阴柔之美。正所谓“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但南北文化并不是彼此隔绝、互不联系的。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它们既相互冲撞、相互对抗 ,又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这种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文化联系 ,主要是通过汉水、淮河流域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13.
<正>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沙丘》(Dune:Part One,2021)是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继《降临》《银翼杀手2049》之后的又一科幻力作。影片改编自弗兰克·赫伯特1965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沙丘》——该小说一举夺得“星云奖”和“雨果奖最佳长篇奖”。影片《沙丘》还原了中世纪般的史诗,成功地构建了一套新的宇宙秩序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4.
杜镇 《华夏文化》2011,(3):24-26
佛教传人中土(以东汉末计)至魏晋南北朝时间总共不到两百年,而佛教通过西域僧人(其中还包括许多西北地区的僧人)的传播逐渐与政治发生关系。佛教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又和本土的儒家、道家哲学产生碰撞和磨合,经过文化与思想融合,最终佛教僧人在政治上与儒士、道士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5.
葛洪是东晋时期道教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较为丰富和驳杂。在其代表作《抱朴子》中,他对魏晋之世盛行的玄学清谈之风持强烈的批评态度,本文即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葛洪的学术渊源、个人经历的分析和探讨,从而揭示出他对玄学持批评态度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6.
17.
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云:“研究当时士大夫之言行出处者,必以详知其家世之姻族连系及宗教信仰二事为先决条件,此为治史者之常识,无待赘论也。”他批评梁启超“取己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故按诸渊明……所出之家世,……所发明之新说,皆所难通。”陈氏之治史方法,于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正什么是理想人格,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想人格是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表现在道德典范人物(君子与圣人)身上的一定道德要求的概括和总结,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从理论上讲,它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共有,是人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的目标(辛亚民:《君子与圣人——论〈周易〉的理想人格》,《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而对于儒家来说,"君子"就是理想人格,是为人修身应该追求的目标,是终生  相似文献   

19.
周佛海是抗战时期汪精卫集团的骨干成员,他在汪精卫集团中扮演的不是一般的角色,而是汪精卫集团投敌叛国的“总参谋长“。其在汪精卫集团中所拥有的权势之大,被认为是仅次于汪精卫的第二号人物。因此,周氏其人的日记,自然就成为我们研究汪精卫集团通敌活动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对《周佛海日记》中相关内容的梳理,对汪精卫集团的形成及其通敌活动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司马法》从汉志著录的一百五十五篇,到隋志著录的三卷,到今本的五篇,期间亡佚太半。从《太平御览》、《玉海》、《周礼注疏》、《春秋左传注疏》等古书引《司马法》文看,《司马法》佚文的亡佚时间当在东汉末年至北宋元丰年间《武经七书》校订前,而大量散失时间在南北朝时期。隋唐至北宋元丰年间《武经七书》校订前的《司马法》与今本《司马法》大体上一致,在内容上尚保留了一些逸文,比今本要丰富些,但不是今本。《武经七书》的校订才确定了今本《司马法》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