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新闻类期刊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晓凌 《新闻传播》2005,(12):59-60,67
《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和《新闻周刊》这四家新闻类期刊占据目前中国新闻期刊市场的大头;《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和《新周刊》分别入选2003年中国最有影响力、最具公信为和最具成长力的杂志:[1]《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和《南风窗》列广告收入最高的周刊(除时尚类和经营管理类)前三名。  相似文献   

2.
《新周刊》专题策划颇有特色。与其“新锐”的口号相称,《新周刊》所作专题往往将读者感兴趣的话题或一些社会问题的内幕进行深度报道,告诉人们一些有趣的事实或调查的结果,使读者看过文章之后对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有一种透彻的了解;或是通过一种新锐、犀利的批判,使某些对时下诸多弊端痛心疾首的读者产生共鸣,并从中获得一种豁然开朗、淋漓尽致的舒畅感。换句话说,《新周刊》的专题能够很好地将一种结论性的东西呈现在读者面前。与以往不同,《新周刊》2002年第9期的专题“寻找中国刀锋(一个不合时宜的问题及调查)”,作了一次打破习惯思维的尝试,使读者真正经历了一次思想的刀锋。《新周刊》这期专题策划的方式相当独特。它首先提出一个寻找“中国刀  相似文献   

3.
陈冠兰 《中国出版》2012,(10):32-34
以《读者》《知音》《故事会》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杂志,拥有很大的发行量、影响力和知名度,但广告营业额明显低于很多时尚、财经类杂志,且广告档次整体偏低,基本没有品牌广告投放。这一现象的形成有多种原因,针对现状,本文提出可从提高媒体产品与内容质量、提高广告业务经营能力、与其他媒体形式融合等多种手段,获取品牌广告,提升这类杂志的广告档次,以应对当前和未来传媒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4.
庞春燕 《传媒》2006,(5):16-18
今年是《新周刊》创刊10周年.10年来,《新周刊》从一个"小作坊"开始起步,迅速成长为"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一,并创造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10年来,《新周刊》一度颠覆了中国期刊的办刊理念,给读者带来了无数的惊喜、期待和"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5.
刘瑞兴 《编辑学报》1994,6(2):85-87
我国期刊广告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刊登广告的期刊种数越来越多,所载的广告数量也与日俱增。期刊广告已经引起编者、读者、图书情报服务部门的期刊管理者以及广告主的普遍关注。在《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十三条也明确规  相似文献   

6.
《中国记者》2014,(2):85
袁舒婕在2014年1月14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刊文,介绍了《纽约时报》网站的改版。改版取消了原来将一个故事分成多个部分的传统方式,而让读者不用点击即可阅读一个完整故事。这有利于读者阅读页面顶部广告和花费更多时间阅读嵌入长篇文章内的广告。此外,《纽约时报》网站还尽量让读者能够轻松移动到下一条新闻。在每条新闻的右侧有一个箭头,可以帮助读者移动到下一条新闻。《纽约时报》网站重新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首次推出了原生广告,一些广告标题看似新闻,实际是广告,但每一条这类广告都会标注"某某公司付费并发表"。网站重新设计的本质是如何组织内容,如何呈献给读者,如何使其赢利。网  相似文献   

7.
刘静 《新闻传播》2014,(2):23+25
本文将以《新周刊》为个案,选取《新周刊》品牌建设三个特点,探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周刊》品牌化发展道路以及对我们期刊杂志的借鉴意义。创刊于1996年的《新周刊》,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新锐杂志,在经历了十多年不间断的创新和摸索后,其品牌发展及品牌推广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操作模式,本文通过研究《新周刊》品牌核心要素的建立及维护,对这个典型媒介品牌进行解读。文章涵盖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对《新周刊》品牌的内容特色进行分析。第二个部分对《新周刊》特色封面进行解读。最后一个部分针对《新周刊》的市场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报纸《新华日报》以精心的广告经营表达了党报的商业化经营模式。它在广告人员安排、价目制定、版面设置、理念提升和创意设计等方面显示出独有的广告特色,增强了报纸的经济势力,拓展了报纸的服务功能,为党报刊登广告提供了良好的模本范式。  相似文献   

9.
黄逸秋  周志懿 《传媒》2007,(8):33-34
作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在亿万读者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深入人心的程度,是其他期刊所难以比拟的。2005年,《读者》被世界品牌实验室及其独立的测评机构评为“2005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为33.82亿人民币。与此同时,《读者》杂志近年的广告经营额也不断攀升,2006年广告经营额4500万元。  相似文献   

10.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于1925年在北京创刊发行,1948年停刊.二十四年间,《会报》在“推广文化、服务社会”的宗旨下,共刊登广告476个.这些广告大致可分为出版广告、机构广告和其他广告三种类型,总体呈现出阶段性、文化性和单一性三大特点.虽然《会报》中的广告还存在某些缺陷,但其在传递信息、传播文化、保存资料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折射出民国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新周刊》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 州出版的《新周刊》封面上赫然印着“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 ,并以“敏锐、新颖、图文并重和第一手资讯”作为其风格。在渐火的中国周刊中 ,《新周刊》剑走偏锋 ,以“新锐”着眼 ,的确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在书摊一大堆杂志中 ,你能很容易发现它扎眼的封面。而文内泼辣的用笔、精美的选图、艺术的着色 ,不断地给读者传输着新鲜、惊诧、畅快……但同时也传输着含混、躁动……《新周刊》的新锐风格也许代表了一种潮流 ,但并不代表素养或权威。1996年8月18日 ,由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新周刊》创刊 ,一个月后 ,该刊改…  相似文献   

12.
今天,媒体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楚天都市报》只有加大自身品牌的塑造,在湖北省、武汉市乃至全国各大主要城市宣传《楚天都市报》品牌,加深《楚天都市报》在读者和广告客户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葛湘 《视听界》2006,(2):87-88
2001年,无锡广播电视报发行量大幅滑坡,萎缩至10万份左右,广告收入也跌至800多万元,报纸生存陷于困境。困境给人敲响了警钟,要谋求发展,只有“换种活法”,走改革之路。面对巨大的生存危机,《无锡广播电视报》开始努力寻求变革。2002年《,无锡广播电视报》开始着手做好“跳出广电,着眼大都市”的准备,尝试推出《无锡新周刊》,以“新闻、娱乐、资讯”为主要框架,以B版的形式与A版——传统的广播电视内容互为补充,且作为《无锡广播电视报》的延伸。三年来,这份附属于广电报的新周刊逐渐被市民接受和认可。2004年下半年,《无锡广播电视报》又开…  相似文献   

14.
“刘澜观察”言论专栏深受读者喜爱,这是国内一调查公司义务为《中华工商时报·新周刊》(以下简称“新周刊”)作了几个月的市场调查后,在今年6月份提交的一份调查报告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新周刊”属财经类报纸,其头版头条选题的“尺子”就是“经济热点、大众话题”。那么,“刘澜观察”为何一面世就吸引住读者的视线?其特质是什么?“刘澜观察”是“新周刊”刘澜先生在“新周刊”第2版即焦点新闻版上的一个言论栏目。以经济类题材为主,天下大事身边琐事都是观察的对象。通常情况下是每期必出,不间断。文章有长有短,加有围框。栏目…  相似文献   

15.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12,(19):80
读者对报纸的信心,仰仗于报纸全部内容包括广告的真实。纽约时报是如何保障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来保护读者和广告客户的呢?请看大众报业集团编辑杨晓白编译的《纽约时报的广告刊发标准》。  相似文献   

16.
图书广告是近代图书营销传播的主要手段。《申报》既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新闻舆论阵地,也是商业广告发布的重要平台。《申报》上的图书广告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审视近代图书营销的重要窗口。通过考察《申报》图书广告,文章分析了其图书广告的主要策略:折扣低价策略、名人背书策略、热点结合策略、文案创意策略和媒体行程策略。  相似文献   

17.
《传媒》2007,(9):52-54
张景岩 (青年文摘杂志社社长):大众类期刊发行量相对较大,广告额也应该比较大,但由于其受众面不集中,消费取向不集中,其广告量相对于发行量而言,反而不能算高.比如,2006年《读者》月发行量达到900多万份,广告额大约4500万元.《青年文摘》的月发行量约230多万份,广告额约1260万元.进入2007年后,大众类期刊的广告经营额明显下降,《读者》、《青年文摘》的广告版面都大幅减少,下降幅度在20%~30%之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万菁 《东南传播》2011,(8):132-134
作为一份省级地产专刊,《江西晨报·房车志》勇做风的源头。首先,对开发商尤其是读者做深度服务。通过抓明星化人物的独家专访和对接型个案报道为开发商做增量广告。同时将房车内容竭力做到精细、权威和原创,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其次,采用独家视角和故事策划法打造独家策划性广告,深度挖掘事件内涵。最后,凭借跨界活动营销整合资源,塑造品...  相似文献   

19.
从《申报》广告看近世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上海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Major)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美查办《申报》是其商业活动的继续。戈公振说:“美查虽为英人,而一以盈利为前提。”言外之意,《申报》不是宗教政治报刊。《申报》自己也坦称是为谋利而开办的行业。广告是营利性报纸的重要收入来源,自然也成了《申报》的一条重要生命线。为此《申报》人倾心设计广告形式,完善广告内容,从广告的图画文字到排版色彩到措词创意皆精心完成,效果在众刊中首屈一指,因而倍受人们的青睐。正如徐铸成所言:“在我幼年的穷乡僻壤,都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2002,(4)
《新周刊》创刊至今一直倍受瞩目,被誉为期刊界的“黑马”。富有冲击力的选题策划和精品包装策略使《新周刊》成为一种品牌,这个品牌带给《新周刊》的是一批稳定的读者群和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使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