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该观念先后把国家工业化、政治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目标当作高等教育的主要适应对象,其代表性表述是关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的理论.然而,从理性分工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其首先应该符合的是认知活动合理化即认知理性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失误在于:一方面,它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试图用工具理性、政治理性和传统的“实践理性”等取代认知理性在教学和科研中的核心地位,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它在选择某种实践理性为主导的时候,又不惜压制其它各种实践理性的发展,以至于在高等教育的各种目标之间、不同的目标与手段之间,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本文认为,回归认知理性、建设完善的学术市场,是我国高等教育摆脱“适应论”思想束缚、稳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客观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展立新和陈学飞的长篇文章《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以下称"理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否定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的理论,否定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论",作者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无奈的历史选择",导致两大失误:一是"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二是"不惜压制其他实践理性的发展,以至于在高等教育的各种目标之间、不同的目标之间与手段之间,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因此"突破与超越适应论,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理文"在竭力否定和贬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理论和"适应论"的同时,鼎力推崇和提倡所谓的"认知理性",认为高等教育要摆脱"适应论"的思想束缚,必须"回归认知理性,建设完善的学术市场",认为"高等教育本质上是发展认知理性的事业"、"高等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认知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论断,是对马克思关于"扩大社会再生产"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实现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当前,要优化调整高校的布局和定位,努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加强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把吉林省高等教育推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轨道。  相似文献   

4.
展立新和陈学飞的论文《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历史误区,超越"适应论",回归"认知理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历史误区还是发展规律"这一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部分师生展开了讨论,取得了如下共识:高等教育"适应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是高等教育基业长青的前提,回归"认知理性"不仅不会突破或超越"适应论",而且要求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循"适应论"。回归"认知理性"包含在了"适应"社会之中,与"适应"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认知主体的公共性叙述了现代性社会的"公正"。知识从独立性认识对象经过模块符号化、意识形态化、定制商品化、象征资本化、媒体角力化和游戏竞技化流转为一种象征性意义结构的符号系统。知识的象征性丕变再现了不在场的在场。知识再生产演化为政治策略抑或"特殊理性"的再生产,知识亦成为精英阶层巩固其既得利益的防护工具。  相似文献   

6.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其改革的突破口,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知识能力型"人才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追求。本文分析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体制、教育对象和教育资源,论述了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的背景、具体内容,重点就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创设数字化教育平台,提出了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适应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规律理论,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处理好"逻辑性"与"历史性"的关系;规律是带有一定程度(最低程度)价值判断成份的事实判断,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处理好"应然"与"实然"的关系;列宁"规律是关系"的经典论断是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分类依据,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解读列宁的"规律是关系"的经典论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与高等教育的知识再生产在性质上完全不同,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所谓的高等教育知识再生产理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就可能会产生对高等教育"适应论"的误读和误构.  相似文献   

8.
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赋予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培养学生高效的专家思维能力、优异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是精英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推行以引领知识、创新未来为使命,树立独立思想、勇于批判的学习态度,以客观认知为基础,实施博雅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专家思维、主观能动性是精英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建立资源共享的学院制与专业交叉制,推行本科导师制和以专家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传授,构建以小组、分工、交流为主的学习氛围和以激励、提升为导向的评价体制等,是实现精英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认识上,高等教育都面临着"理性偏见"的挑战,尽管形式多样但实质都是用大学理性的部分代替了整体。大学评价实践中的量化主义倾向,理论上把认知理性提升为高等教育的本质,不符合完整的大学理性和中庸之道。理性是拯救大学的重要出路,大学的定位、发展与评价都必须坚守大学理性精神,而不是拘泥于一种理性形式。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探讨创新教育模式,实施教学创新,培养新型高层次人才是高校体制创新的核心;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落脚点。只有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才能推动知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和知识生产、创新、传播、整合与转化基地,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需要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持,而高等教育发展有赖于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的哺育和滋养。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建立中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2.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剑桥大学,秉承传统与创新融合的教育理念,创立了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创业实践为抓手,创新网络为助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全球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典范。我国高校应进一步厘清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从其最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已经历了模仿"苏联模式"和学习"美国模式"两个阶段,下一个趋势是"多重组合普通教育 多样性的主修"模式.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主要有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性的问题和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国际化四大问题.关于创造性问题,尤要引起重视.创造性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但创造性是激发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造性培养需要知识系统、思维系统、动力系统、时间系统和实践系统五大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社会职能由最初的单一人才培养逐渐演进为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多种职能。从这一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诸多社会职能(即人才培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等职能)与今天所主张和实施的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环环相扣,存在着必然联系。因此,创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的核心使命。  相似文献   

15.
一、"两重任务"的指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但这一核心任务对民族地区高校来讲具有两重性。"一重"是与其他高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共性任务,即立德树人、传授知识、培养素质、提高能力;"二重"是民族地区高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特殊任务,即贯彻民族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历经了恢复重建、规模扩大、体制改革等重要阶段。今天,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于"全面提高质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等质量提升的具体途径和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为地方性高校提出了新挑战。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所由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  相似文献   

17.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知识生产、创新、传播、整合与转化的基地,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需要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持,而高等教育发展有赖于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的哺育和滋养。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建立中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高校“三生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学习主体确立社会个体与群体通达理性的生命观、执着坚韧的生存观、积极向上的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的教育理论及行动实践。高等学校实施“三生教育”是云南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应然需要,是实现国家教育目的之实际需要,是云南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的现实需要。目前,云南省高校“王生教育”成效明显,云南高等教育也随之步入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是实现整个社会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源头,要以培养创新性、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建立适应社会发展与产业需要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慕课(MOOCs)充分应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和交互平台,以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根据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强化对教育的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对旧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与重构,相比于传统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胜任力,为高校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是实现整个社会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源头,要以培养创新性、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建立适应社会发展与产业需要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慕课(MOOCs)充分应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和交互平台,以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根据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强化对教育的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对旧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与重构,相比于传统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胜任力,为高校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