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女子运动员力竭运动后脑电信号(EEG)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阐明其与运动性疲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9名女大学生运动员为实验对象,用布鲁斯(Bruce)运动方案进行力竭运动,检测其运动前后的EEG和HRV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运动前相比,疲劳后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及频域指标LF和HF均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但LF/HF比值却出现非常显著性上升(P<0.01);脑电信号方面,运动后疲劳状态下的α波和β波出现下降,δ波和θ波则出现上升趋势,且α波与运动前比在PZ区显著性下降(P<0.05),在FPZ区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θ波与运动前比在FZ、FPZ区显著性上升(P<0.05),δ波在运动后有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差异。结论:力竭运动造成女子运动员心脏自主节律失衡,大脑皮层抑制,因此EEG与HRV变化可作为判别女子运动员力竭疲劳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记录并观察大鼠在一次力竭运动过程及恢复期皮层运动区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m,ECoG)的变化特征,揭示运动性疲劳形成的中枢机制。方法:通过神经电生理学皮层脑电记录方法,记录大鼠在一次性力竭跑台运动过程中及恢复期皮层运动区的ECoG,动态分析运动性疲劳形成和恢复过程中ECoG频率谱、功率谱的变化特征。结果:大鼠在一次性运动疲劳的形成和恢复过程中ECoG特征会发生显著变化,运动状态下ECoG功率谱总功率显著高于安静状态(P<0.05),在6~9Hz频段出现密集的高能量分布;大鼠疲劳状态下运动ECoG功率谱频率分配与非疲劳状态下运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δ波比例显著增加,而α波比例显著下降(P<0.05)。力竭即刻频率分配与运动前安静状态差异显著,表现为δ波比例显著增加,θ波比例显著下降(P<0.05),但在30min恢复期后,频率分配恢复至运动前的状态;在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ECoG功率谱重心频率逐渐向低频迁移,在力竭前10min显著低于运动前水平(P<0.05),当运动停止后,重心频率即向高频迁移,30min即恢复至运动前水平。结论: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累积的过程,大鼠ECoG在运动性疲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均伴随着δ节律比例的显著增加,提示,慢波δ节律可能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中枢机制之一。同时,运动疲劳所导致的ECoG变化恢复非常迅速,运动停止后短时间内(30min)即能得到有效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训练组(男子足球运动员,n=16)和对照组(男子大学生,n=16)在功率自行车上完成一次递增负荷力竭运动。运动前、运动后以及运动后24 h采集静脉血,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凋亡率、羟自由基、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和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OGG1)。结果发现,运动后即刻,训练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P<0.01;P<0.05)、淋巴细胞凋亡率(P<0.05;P<0.01)、羟自由基(P<0.01;P<0.01)、8-OHdG(P<0.01;P<0.01)和OGG1(P<0.01;P<0.01)均高于运动前水平,而训练组OGG1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各指标升高幅度则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1)。运动后24h,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低于运动前(P<0.01),淋巴细胞凋亡率高于运动前(P<0.01),而训练组则恢复至运动前;两组8-OHdG(P<0.05;P<0.01)均高于运动前,但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OGG1在对照组恢复至运动前,而训练组仍高于运动前水平(P<0.05)。因此,长期运动训练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提高DNA修复能力、减轻DNA氧化损伤,抑制运动性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穴推拿抗运动性疲劳的效果;方法:将20名男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均应用台阶实验至运动性疲劳,实验组采用经穴推拿方法恢复,对照组采用单纯休息恢复。两组受试者分别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经穴推拿或单纯休息后即刻、经穴推拿或单纯休息后24h检测血乳酸、血尿素氮、简单反应时、小腿肌力,统计分析各组数据;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运动后各时相血乳酸、血尿素氮、简单反应时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小腿肌力明显提高(P<0.05);经穴推拿或单纯休息后即刻和24h与运动后即刻比较,各指标变化幅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后即刻各指标变化比治疗后24h差异性更显著;结论:经穴推拿能有效改善运动性疲劳指标,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加快体力恢复,且即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间歇性低氧训练、疲劳和恢复对H反射参数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间歇性低氧训练(IHT),以及训练结束后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对H反射各参数的影响.方法:用自制低氧混合气体,对8名短跑运动员进行每日10~11%O2的循环低氧刺激,持续两周,在IHT前后以及IHT之后的疲劳与恢复过程进行H反射各参数测试.结果:两周IHT训练前后M波振幅增加,H波潜伏期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疲劳后即刻H渡振幅下降,恢复期前三分钟H波振幅显著降低,随后逐渐恢复,在恢复期第15分钟,H波振幅显著升高.结论:H反射是敏感的反映低氧训练以及疲劳对短跑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影响指标,并提示H反射低氧训练的改变以及运动性疲劳前后以及恢复期的变化与两周低氧训练引起的H反射通路脊髓水平的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艾灸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共观察运动性疲劳运动员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治疗一周,分别对治疗前后的疲劳主观感觉评分(RPE)值以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进行纪录,经统计学处理,进行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对照.结果:艾灸气海对运动员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心率、反应时、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尿素氮(BUN)浓度、血红蛋白(Hb)浓度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艾灸百会可以改善运动员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心率、反应时、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结论:艾灸疗法对改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冬训对男子优秀游泳运动员内分泌和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对7名优秀男子游泳运动员冬训期间睾酮、皮质醇、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NKT细胞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血清T在冬训过程中无显著性变化,血清C在第2周显著高于调整期水平,随后逐渐下降,恢复1周时明显低于其他训练各周次(P<0.05),T/C比值在训练第3周、第4周显著低于调整期水平(P<0.05)。免疫球蛋白、CD3 、CD4 、CD8 、CD4 /CD8 比值在冬训过程中变化不大;NK细胞在冬训第2周开始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恢复1周时有回升的迹象,但仍显著低于调整期水平(P<0.05);NKT细胞在冬训期训练第2周开始出现持续显著性下降(P<0.01),恢复1周时虽有回升的迹象,但仍显著低于调整期水平(P<0.01)。结论:冬训对男子游泳运动员的内分泌和免疫机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没有造成明显的免疫失衡和过度疲劳。  相似文献   

8.
郑澜  潘珊珊 《体育科学》2002,22(4):103-107
研究目的研究类脾虚运动性疲劳及健脾生血中药恢复对大鼠心肌组织心钠素的影响.研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1.5月龄SD大鼠60只,体重约160 g,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组)、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组(E组)、自然恢复组(NR组)、药物恢复组(MR组),每组15只;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观察类脾虚运动性疲劳及健脾生血中药恢复对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E组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较C组减少,体现为心钠素阳性反应细胞不密集,在减少比较明显的区域,可见阳性细胞沿血管排列,MR组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较NR组恢复效果好;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为E组心钠素表达光密度较C组显著增高(p<0.01),表达面积较C组显著减少(p<0.01),MR组较NR组心肌组织心钠素含量恢复值高(p<0.05).主要结论类脾虚运动性疲劳对心脏心钠素内分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心肌组织心钠素表达减少,不利于运动应激中心钠素内分泌功能的发挥.采用健脾生血中药复健与自然恢复相比,能促进类脾虚运动性疲劳心脏心钠素内分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3周基础体能训练对运动员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探讨运动剂量与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效应关系。【方法】以参加3周基础体能训练的冬季项目运动员68人为研究对象,训练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约占课次安排的80%),高强度及低强度所占课次比例约为20%。按项群理论分为男子体能组(21人)、男子技巧组(17人)、女子体能组(15人)、女子技巧组(15人),训练营报道次日、训练营结束当天测试基础体能指标,将其中的垂直纵跳、深蹲、卧推、30米跑、3000米跑纳入分析。训练营报道次日、训练营结束当天晨起采空腹安静状态下静脉血4ml检测血清中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基维生素D(25OHD)、骨钙素(BGP)及降钙素(CT)的含量。【结果】(1)体能指标:四个组别运动员垂直纵跳值均有提高的趋势(P>0.05);深蹲指标男子体能组呈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男子技巧组、女子体能组及女子技巧组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男子体能组的卧推重量呈非常显著性增长(P<0.01),男子技巧组、女子体能组和女子技巧组卧推重量有提高趋势(P>0.05);男子体能组的30米跑成绩稍有下...  相似文献   

10.
黄忠武 《精武》2012,(10):14-15
学校运动队的课后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训练中应该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并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了解有关篮球运动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其恢复措施,运用心理手段为篮球运动员消除疲劳,完善篮球训练,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本文对我校近三年来女子篮球队在训练和比赛时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疲劳对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脂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运动性疲劳对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性的影响.方法:15只雄性SD大鼠随机按体重配对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即刻组和运动后恢复6h组.运动即刻组和运动后恢复6h组大鼠按Bedfo rd大强度运动模型运动至力竭.所有大鼠取带神经的腓肠肌,冰冻切片,行AChE的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力竭后即刻AChE的染色较正常对照组弱,恢复6h后AChE染色逐渐加深,但还没有恢复到安静组水平;运动性疲劳后即刻AChE的平均灰度值增加,恢复6h后AChE的平均灰度值下降,但仍然高于安静对照组,且与安静对照组比差异都具有显著性;力竭后即刻AChE阳性产物的平均截面积较安静对照组和恢复6h组比较明显减小.结论: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脂酶活性的下降可能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运动员安静时脉搏声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自研的脉搏声谱检测仪,对不同项目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在训练前的脉搏声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正常安静时的脉搏声时域谱图的波峰都是单峰,且曲线平滑;当运动员前一天的疲劳没有恢复或出现其它情况时,其安静时脉搏声波峰为多峰且有拐点出现;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在同样负荷后,其安静时脉搏声谱图的能量面积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健脾生血中药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探讨了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素的变化,研究了健脾生血中药在改善类脾虚、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的同时,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选用1.5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约160g,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组(E)、自然复健组(NR)、药物复健组(MR),每组15只.采血测血乳酸、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进行血浆心钠素的放免测定.研究表明,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血浆心钠素含量显著下降,表明对心脏内分泌功能产生了不良影响.健脾生血中药能促进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能显著降低由于运动性疲劳引起的升高的血乳酸浓度,并显著增加由于疲劳造成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的减少.健脾生血中药在补脾生血、改善运动性疲劳的同时,能显著增加血浆心钠素的含量,从而有利于心肌营养与代谢,促进心脏内分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摔跤运动员血瘦素的分泌特点、与体成分的相关性,分析一次性抗阻运动对摔跤运动员血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以男子摔跤专业运动员(n=12)为实验对象,以运动爱好者(n=14)和非运动爱好者(n=12)为对照,对安静时血瘦素的分泌特点及与体成分的关系进行分析.抗阻训练后,30min,再次测定血瘦素水平,对比研究专业组抗阻训练前后血瘦素的变化.结果:安静时,摔跤运动员血瘦素水平、体脂、体脂%及体重指数显著高于运动爱好组和非运动爱好组(P<0.05).摔跤运动员血瘦素水平与体脂、体脂%正相关(P<0.01),与体重指数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非运动爱好组的血清瘦素与体重指数高度相关(P<0.01).但是各组间单位体脂的血清瘦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摔跤运动员在进行抗阻训练后30min,血瘦素水平下降8.7%(P<0.001).结论:1)摔跤运动员体成分发生了改变;2)体脂是血瘦素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3)一次性抗阻训练能下调男子摔跤运动员血瘦素水平.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及数据对比分析,对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中我国跳跃类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资格赛中,男子撑杆跳高(99.16%)、跳远(98.79%)运动员的平均发挥率最高;女子跳远和跳高运动员发挥率相对较低;进入决赛的男子跳远、跳高及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的发挥率均高于资格赛.资格赛中女子跳跃类项目的成功率均低于男子.决赛阶段跳高运动员仍保持100%的成功率,我们还发现远度项目对成功率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高度项目.男女跳高、三级跳远平均成绩变异系数小,展现良好竞技状态;男子跳远在资格赛、决赛中变异系数均较大,发挥不够稳定,但运动员展现了绝对的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国内外速度攀岩精英运动员比赛技术特征及差异,为国内精英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二维运动学分析法采集2018—2020年攀岩世锦赛、攀岩世界杯赛和中国攀岩联赛中速度攀岩决赛男女前4名运动员比赛的反应时、触点特征、分段速度以及失误特征指标。结果 速度攀岩精英运动员反应时与比赛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33(P<0.01),同性别的国内外运动员间无显著差异(P>0.05)。多数四肢触点特征指标与比赛成绩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0.95>r>0.35,-0.71>r>-0.90,P<0.01),国内运动员多个肢体的触点时间和动作频率指标表现弱于国外运动员(P<0.05)。国内外男子和国外女子运动员的Vmax阶段为8—10号点,国内女子运动员的Vmax阶段为7—8号点;国内男子运动员在1—3、6—7号点,女子运动员在1—3、6—7、8—10和13—20号点的速度显著较低(P≤0.03)。国内外男子运动员的失误次数发生率分别为68.18%和60.00%,失误后胜赛率分别为20.00%...  相似文献   

17.
对参加2006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太极拳类自选项目比赛运动员的动作质量、演练水平和难度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得分能力普遍增强;得分能力和手段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晃动、脚移动、跳动或碾动”其他错误内容扣分是男子、女子运动员动作质量主要失分点;男子、女子运动员演练水平得分较为集中;难度动作对女子运动员得分的影响明显高于其对男子运动员的影响;须提高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力竭运动恢复期纹状体细胞外液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它们的变化特点与相互关系,为探索运动性中枢疲劳产生和恢复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6只)和力竭运动组(6只),于运动后4h、5h、6h、8h、24h收集微透析样品并采用毛细管电泳一激光诱导荧光法直接进样检测。结果:力竭运动恢复期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Glu含量高于安静水平,其恢复期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运动后8h达峰值,运动后24h仍显著高于安静水平(P〈0.05);GABA含量高于安静水平,其恢复期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运动后6h达峰值,运动后24h仍显著高于安静水平(P〈0.05);Glu/GABA比值显著低于安静水平(P〈0.05),运动后24h仍显著低于安静水平(P〈0.05)。结论:运动性中枢疲劳产生时,机体同时促进Glu、GABA的释放,但是GABA释放量更高,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占优势,通过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抑制运动。恢复期后期两者均逐渐下降,纹状体兴奋性逐渐升高,疲劳得以逐渐恢复。力竭运动恢复期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Glu、GABA含量升高及恢复均有延迟性,力竭运动后24h恢复仍未完成;大鼠纹状体细胞外Glu/GABA显著低于安静水平,24h恢复期抑制性神经递质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优秀气手枪射击运动员临赛前脑电图变化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我国优秀气手枪射击运动员赛前一天和临赛前脑电图变化的特征.方法:应用便携式无需屏蔽的脑电图测试系统,对参加好运北京气手枪射击比赛的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赛前一天和临赛前脑电图进行测试分析,比较安静状态和表象状态的变化.结果:赛前一天表象和安静状态相比,整个脑区α波能量百分比降低,β波能量百分比上升;临赛前比较该变化的趋势不明显;赛前一天的平均唤醒水平为17.91%±12.67%,临赛前平均为12.99%±11.65%(P<0.01);赛前一天的疲劳参数表象状态较安静状态低(P<0.01),应激参数表象状态高于安静状态(P<0.05);临赛前的疲劳参数的表象和安静状态相比无差异(P>0.05),应激参数表象状态小于安静状态(P<0.01).结论:优秀气手枪射击运动员临赛前大脑平均唤醒水平低于赛前一天,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能力提高,脑电图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赛前运动员的紧张度和疲劳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功能性力量训练对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的影响。对象与方法:运用实验法,以16名广东省男子自由式摔跤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并将其分别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干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力量训练,实验组进行功能性力量训练,实验前后分别测试所有运动员的膝关节等速肌力,选取峰值力矩(PT)、异侧同名肌比值(PTR)和同侧屈伸肌比值(H/Q)指标比较分析功能性训练在提高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下肢力量素质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运动员经过功能性力量训练,等速肌力测试在角速度60°/s和240°/s状态下,下肢双侧屈肌PT和伸肌PT较实验前均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屈伸肌PTR及左右侧H/Q也均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对照组运动员经过传统力量训练,等速肌力测试在角速度60°/s和240°/s状态下,下肢双侧屈肌和伸肌PT值较实验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但是左右侧H/Q及屈伸肌PTR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实验后在角速度60°/s状态下,实验组运动员膝关节两侧伸肌PT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两侧屈肌P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角速度240°/s状态下实验组左侧伸肌P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右侧伸肌PT值虽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左右侧的屈肌PT值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运动员的屈伸肌PTR及左右侧的H/Q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功能性训练可以显著提高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下肢肌肉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素质,在最大力量训练效果方面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差异不大,但是在快速力量方面提高效果要更好;功能性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异侧同名肌比值和屈伸肌比值,对改善运动员两侧肌肉力量不对称和同侧屈伸肌力量不对称方面效果也比传统力量训练效果更好,对运动员膝关节肌群肌力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