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及时制止并给予批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攻击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同时让他懂得并承担自己过失带来的后果,接受惩罚。容忍是一种强化。研究表明,当周围的人采取容忍的态度时,学生做出攻击行为的次数和强度都明显增加。因此,教师、同学、家长要配合起来,从学校、班级到家庭要共同作用,及时干预学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2.
攻击行为是青少年品行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目前,我国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态势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特别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殴打他人、相互殴打等攻击行为。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常常还有品行障碍的其他表现,如逃学、偷窃等。如不及时控制和矫正青少年的一般攻击行为,就很容易任其发展成违法犯罪。攻击行为的主要特点是对事物往往做出爆发性反应,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心境反复无常,易于爆发激情;行为无计划,不可预测;行为爆发时不可遏制,不考虑后果;易与他人冲突和争吵;不能维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一、学生常见的攻击行为打架斗殴这是学校…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行为是青少年品行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目前,我国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态势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特别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殴打他人、相互殴打等攻击行为。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常常还有品行障碍的其他表现,如逃学、偷窃等。如不及时控制和矫正青少年的一般攻击行为,就很容易任其发展成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4.
在人的社会行为中,有一类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从邻里间的吵架纠纷,到小范围的滋事斗殴,直至大规模的流血战争,社会心理学称之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一向是以往各种社会的主要问题.尽管存在着所谓亲社会的攻击行为,但大多数的攻击行为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他人痛苦,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因此,探讨如何控制和消减这类攻击行为就成为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探明攻击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基于边种考虑,本文对攻击行为的动力来源与影响因素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中学生学习投入在不良师生关系和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不良师生关系问卷、Buss-Perry攻击问卷及学习投入问卷对重庆市一所中学的185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不良师生关系、学习投入、攻击行为间两两相关显著;中学生的学习投入在不良师生关系和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64%。因此,不良师生关系和学习投入会影响中学生攻击行为,学校应鼓励教师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采取措施增加学生学习投入,这样会有利于减少学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体育课堂攻击行为的向性研究要兼顾正向性和负向性.只有正确的认识学生的攻击行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小学体育课堂攻击行为的向性研究将小学生体育课堂的攻击行为的特征分为表现特征和基本特征.基本特征包括:年级关系、时间关系、性别关系.表现特征表现为:冲突对象特征、群体关系、数量关系及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7.
攻击行为目前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大部分学生都曾在学校中经历过攻击行为.提升在校学生的生活质量,取决于有意伤害行为频率的降低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增加.本文回顾了社会依存理论和社会支配理论中对攻击行为的有关预测,描述了合作和竞争在攻击及亲社会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减少攻击行为、增加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验证性分析、心理测量学方法来修订Buss﹠Perry攻击行为问卷,制定一份适合我国高职学生攻击行为问卷,从而达到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指标量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新思考。结果显示,高职学生攻击行为问卷保留23个条目,信度、效度处于理想状态、拟合水平高,为我国高职院校研究攻击行为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进一步实践研究提供方便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37名儿童及其父母、老师的问卷调查,考察了父母情绪教导、情绪表达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父母情绪教导对儿童攻击行为起抑制作用,而父母的情绪觉察和情绪接受对儿童攻击行为影响不明显;(2)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对儿童攻击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而父母积极情绪表达对儿童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3)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在父母情绪表达、情绪教导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即父母情绪表达、情绪教导通过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对儿童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攻击行为因其伤害性和破坏性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意义上,人们普遍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专属男性的行为,随着攻击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女孩的攻击行为有着与男性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身体攻击相比,女孩更偏爱关系攻击.文章从关系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三个方面,探讨了女童攻击行为,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承载着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却经常出现攻击行为等反常表现。以一个经常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好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现象学视角对其行为发生进行描述分析,导出攻击行为的动力刺激及行为过程的自我体验,揭示该现象背后是儿童的自我发展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和冲突、压抑的家庭环境和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促使儿童通过攻击行为,寻求缺失的本体安全感的回归,寻求他人评价和自我看法的平衡。“好学生”发生攻击行为的教育学审思,要求教育者要用心看到、用心倾听以及用心爱护儿童,帮助其建立自我认同感、提升自尊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重建社会联结。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留守中学生攻击行为的现状以及攻击行为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对江西省农村中学留守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显示,留守中学生攻击行为检出率较高;留守中学生的攻击行为存在年级、性别差异;留守中学生高、中、低攻击组在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攻击组的应对方式更消极,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13.
论攻击行为理论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行为是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攻击行为的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有的攻击性弱,攻击行为少;有的攻击性强,攻击行为发生频率高。为什么会发生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心理发生机制是什么?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种种的理论。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无意识层中隐藏的动物性本能(包括各种野蛮、残忍和异常的冲动与欲望)冲破前意识的抑制和阻碍,进入意识领域并占据了支配地位,将其所携带的动物性本能能量释放出来,便会外化为人类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4.
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自尊关系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以往研究结果相互间存在争论。一部分人支持攻击与自尊关系的低自尊假说,认为低自尊导致了学生之间的攻击行为;另有研究者赞同受威胁的自我理论,认为中小学生攻击行为是由高自尊引起的,与高自尊紧密相关的自恋对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产生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手机冷落与青少年攻击间的中介作用,选取河北省两所初级中学573名学生填写父母手机冷落行为量表、越轨同伴交往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研究发现,青少年攻击行为与父母手机冷落和越轨同伴交往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手机冷落与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显著。结果表明,父母手机冷落行为既能直接增加青少年攻击行为,也能通过助长越轨同伴交往间接增加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6.
攻击行为是在幼儿阶段形成并对个体后续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的不良社会行为.幼儿自身、社会环境及成人因素均可诱发幼儿的攻击行为.有效规避幼儿的攻击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该训练和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教会他们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消除引发幼儿攻击行为的不良因素,并针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合理的反馈.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之友》2014,(1):33-35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那些家长以粗暴的方式教养孩子时,爱的温暖、家的温馨也就离开了孩子,留给孩子的就会是粗暴处理问题的方法经验,攻击他人也就慢慢地变成了孩子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在最初实施攻击他人的过程中父母没有有效制止而采取默然认可的态度。或者孩子打完架后,若赢了,则夸奖孩子好样的;若输了,则教育孩子“要先下手为强”“要厉害点”等,都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因此,要避免学生攻击行为问题进一步深化,班主任就必须对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相应的指导甚至干预。  相似文献   

18.
孙意 《早期教育》2014,(12):12-16
攻击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4岁~5岁是幼儿攻击行为高发阶段,即中班幼儿的年龄段。本研究采用提名法选取中班8名幼儿,随后用自然观察法取得39件样本事件。通过分析样本事件,得出以下结论:不同性别中班幼儿攻击行为发生并无差异;中班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方式多样;中班幼儿攻击对象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中班幼儿攻击行为多为主动行为;中班幼儿攻击目的类型不存在显著差异;中班幼儿攻击行为终止表现为自止与他止共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国外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外学在儿童攻击行为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攻击行为的起因源于人际间的冲突行为,冲突情境的存在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前提;2、儿童攻击行为的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攻击类型可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或反应性攻击和前慑性攻击。攻击形式、类型及诱因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3、对长期攻击性儿童的研究发现,个体的气质、情感、注意及认知因素与其攻击性程度高低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攻击行为是人类社会性发展的产物,与利他行为一起共同构成人类心理发展研究领域的两大课题.本研究认为,成人攻击行为的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对攻击行为的预期强化的基础上,并依赖于对攻击行为可能结果的预期来选择与放弃攻击行为的.对于成人攻击行为的抑制应当采取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和个性化的临床干预措施,而绝不能局限于某一固定模式.特别需要从社会认知方面进行心理介入与干预,包括攻击行为的结果预期、结果价值和自我效能等观念方面的彻底矫正与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